24《唐诗三首》第一课时《石壕吏》课件(共34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第一课时《石壕吏》课件(共34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4:48:03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24.唐诗三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读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石 壕 吏
整体感知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
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逾( ) 戍( )
老妪( ) 幽咽( )

shù


整体感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逃跑
投宿
多么
整体感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捎信回来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最近
防守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还在吃奶的孙子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整体感知
译: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整体感知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字词归纳
老翁逾墙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慢慢行走。
1.古今异义
听父前致词
名词作状语,上前,向前。
2.词类活用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4)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3)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精读细研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捉人”二字为诗眼。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精读细研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精读细研
3.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有三苦
精读细研
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哭泣的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精读细研
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精读细研
6.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
精读细研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请人速应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2.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合作探究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合作探究
2.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妪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合作探究
3.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合作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课堂检测
1.对《石壕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通过作者的内心独白,直接抒情。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县吏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凄苦、可怜。
C.本诗中,作者在思想上是矛盾的,他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感悲通。
D.“独与老翁别”含蓄的写出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A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B.“三男邺城戍”可见朝廷征兵无度,“出入无完裙”写出百姓生活贫困潦倒。
C.“前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一层一韵,暗示县吏对老妇人的多次“怒呼”。
D.“独与老翁别”的“独”暗示老妇人被官吏抓走,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A
课堂小结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下作业
1.这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巧妙构思,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2.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开端——有吏夜捉人
高潮——听妇前致词
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子亡二子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吏——奴
妇——哭
发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唐诗三首》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重点 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难点 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学生回忆历史,进行思考 由“安史之乱”引入作者和作品,介绍背景,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作者。 2.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背景。 3.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听录音泛读,自读,互读 2.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总结) 3.字词知识归纳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4.划分层次 三、精读细研,感悟文本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3.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6.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 (教师引导,进行总结) 四、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2.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检测 1.对《石壕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通过作者的内心独白,直接抒情。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县吏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凄苦、可怜。 C.本诗中,作者在思想上是矛盾的,他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感悲通。 D.“独与老翁别”含蓄的写出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2.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B.“三男邺城戍”可见朝廷征兵无度,“出入无完裙”写出百姓生活贫困潦倒。 C.“前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一层一韵,暗示县吏对老妇人的多次“怒呼”。 D.“独与老翁别”的“独”暗示老妇人被官吏抓走,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根据课下预习,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互相交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互相补充,进行总结 小组合作,思考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 本环节考查学习课下预习的情况,学生先进行简单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杜甫及写作背景等。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通过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这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巧妙构思,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2.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后反思 亮点:结构明确,思路清晰 不足之处:习题略少 课堂教学建议:适当增加习题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对杜甫的《石壕吏》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下列对杜甫的《石壕吏》的贯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诗人连用两个“一何”,增强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的蛮横气势与老妇的凄凉处境。
B.最后四句是故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C.本诗构思巧妙,暗写老妇,明写差役,将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D.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和具体的形象里,如“有吏夜捉人”一句,它是叙事,同时又是讽刺和揭露,包含诗人的憎恨之情。
3.下列对杜甫的《石壕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致词”包含服役惨景、家中现状、自请应役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B.诗歌明写差役,暗写老妇。差吏一出场,只用“呼”““怒”来点出他的威势,进而通过老妇的“致词”,含蓄地揭露了差吏的凶横残暴。
C.诗歌结尾以“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说明繁重的徭役让百姓苦不堪言,表现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D.诗歌语言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实际上,诗人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分明,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课内阅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有吏夜捉人”中的“捉人”换成“征兵”好不好?为什么?
2.试分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很多读者认为本诗构思巧妙,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丙】
予年方十三,家父即授以杨伦《杜诗镜铨》,语予云,杜子美志意宏远,心性桀倔,且多谐趣;嘱予曰:“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既长,因予所学,遂以《圣经》为绝世之书。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四十年来,涵咏其间,其亲近感激之心,□然而与日增焉。
1. 【甲】 【乙】诗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 (人名)。[甲]诗中的“岱宗”指的是 。
2.解释加点词。
(1)会当凌绝顶( )
(2)夜久语声绝( )
3.根据文意,[丙]文□处应填入的最正确的词是( )
A.戚 B.愕 C.沛 D.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诗和[丙]文内容都有涉及战争。
B.[甲][乙]诗均表现出作者心怀天下的担当。
C.[甲]诗和[丙]文透露出作者对国运担心。
D.[乙]诗和[丙]文表达了对当时统治的不满。
6.品析[丙]文画线句“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完成下面两题。
(1)请结合[甲]诗内容,分析诗人“天假其时,则显”中“显”的具体表现。
(2)请结合[乙]诗内容,写出你对“运命未济,亦不衰”中“不衰”的理解。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二、课内阅读
1.不好。因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用“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意近即可)
2.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意对即可)
3.①它以作者的“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来叙事,环环紧扣,简洁而有层次。②虚实交映,藏问于答。标题为“石壕吏”,却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③将自己的感情、态度融化在客观具体的叙述里,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
1.杜甫 泰山
2.(1)极、最
(2)止、停
3.C
4.(因为)有孙子(在),(所以)母亲没有离开,进出没有完整的衣服。
5.B
6.(1)示例:“显”意为显达,引申为成功。上天假以杜甫时运,他就能成功,就能成就其生平的雄心,杜甫会拿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来报效祖国。
(2)示例:“不衰”意在表达杜甫意志上的不衰颓。杜甫《石壕吏》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