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第二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0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第二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0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4:48:03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24.唐诗三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感受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今天将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清苦。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
篇。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怒号 三重茅 挂罥 长林梢 飘转 沉塘坳 俄顷 布衾
丧乱 广厦 突兀 见此屋 庇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zhuǎn
shà
qǐng
xiàn
sāng
整体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住
1
大声吼叫
多层茅草
水势低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整体感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狠心如此
毫无顾忌
拄着拐杖
喝止不住
2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整体感知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战乱,指安史之乱
接近
睡相不好

雨点
到天亮
3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是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历经安史之乱后,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整体感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哪里
遮蔽
贫寒的士人
安稳
高耸的样子
4
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字词归纳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同“现”,出现。
1.通假字
娇儿恶卧踏里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2.词类活用
字词归纳
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天漠漠向昏黑
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古义:接近。 今义:方向。
古义:高。 今义:长度。
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古义:概数,表多数。
今义:数词,表确数。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
3.古今异义
整体感知
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精读细研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
1.秋风破屋
精读细研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使用的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挂罥
飘转

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1.秋风破屋
精读细研
3.“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我”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二叹南村群童幼稚无知,不明自己的痛苦。
三叹黎民百姓生活困苦。
2.群童盗茅
精读细研
4.第三诗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描写了天气情况,渲染出暗淡悲惨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凄切、愁苦的心境。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群童盗茅
精读细研
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3.破屋漏雨
精读细研
6.第三段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冷似铁”中“铁”字表明被子很破旧,很冷,很硬,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3.破屋漏雨
精读细研
7.“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何由彻”以反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
3.破屋漏雨
精读细研
8.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愿得广厦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诗歌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
2.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3.《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4.你能说出杜甫诗歌中跟课文主题相似的一些名句吗?
合作探究
1.诗歌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
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破衾、夜雨使得诗人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杜甫一家的不幸更是千千万万处于战乱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的老百姓的不幸。所以这首诗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其中折射出的是当时黑暗的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疾苦。
合作探究
2.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示例一: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合作探究
示例二:杜甫身居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合作探究
3.《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石壕吏》直接将目光投向底层劳动人民,老妇一家的遭遇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遭遇,老妇的故事本身就足以令人动容,无需议论和抒情。这样写,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意蕴丰富。另一方面,当前的这场平叛战争,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
合作探究
安危,大敌当前,人民也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所以诗人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尽管他痛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此时对残暴的统治阶级爪牙的揭露也较为含蓄,这样写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秋雨中的经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不幸境遇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议论和抒情,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合作探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征夫》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4.你能说出杜甫诗歌中跟课文主题相似的一些名句吗?
文章主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诗人通过描写屋破雨漏、床湿被冷、通宵不眠的种种窘况,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国家的动乱、人民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课堂检测
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却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烘托诗人愁苦的心境。
B.“布衾多年冷似铁”,写被子破烂冰冷,令人悲惘,但笔锋一转,用“娇儿恶卧”写出娇儿的调皮睡相,反衬诗人苦中作乐的心境。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由个人扩展到时局,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的忧思之情。
D.“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与“雨脚如麻未断绝”相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B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课堂检测
3.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称之为盗贼,表达了对群童无知的不满。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沾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这种心情也正是他穷困苦痛生活状况的体现。
C.这首诗里杜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他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D.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
A
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贤士。关心人民疾苦,痛斥黑暗现实的杜甫;展现残酷现实,同情卖炭翁的白居易;刚正不阿,为民申冤的海瑞……他们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成为关心国家、热爱人民的好公民吧!
课下作业
1.这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2.预习《卖炭翁》。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破屋:深秋风号→风卷茅飞→不可复得
群童抱茅:公然抱茅→无力阻止→倚杖叹息
长夜沾湿:风定天黑→布衾不暖→床头屋漏→长夜难眠
期盼广厦:大庇天下寒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唐诗三首》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2.体会诗歌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的精彩描写。 3.感受诗人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
重点 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难点 体会诗歌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的精彩描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感受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今天将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回忆上节课所学 本环节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所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背景。 2.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文体知识——歌行。 3.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听录音泛读,自读,互读 2.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总结) 3.字词知识归纳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4.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三、精读细研,感悟文本 秋风破屋: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使用的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群童盗茅: 3.“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我”叹息什么? 4.第三诗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破屋漏雨: 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第三段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7.“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愿得广厦: 8.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诗歌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 2.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3.《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4.你能说出杜甫诗歌中跟课文主题相似的一些名句吗? 5.体会文章主旨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却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烘托诗人愁苦的心境。 B.“布衾多年冷似铁”,写被子破烂冰冷,令人悲惘,但笔锋一转,用“娇儿恶卧”写出娇儿的调皮睡相,反衬诗人苦中作乐的心境。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由个人扩展到时局,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的忧思之情。 D.“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与“雨脚如麻未断绝”相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称之为盗贼,表达了对群童无知的不满。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沾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这种心情也正是他穷困苦痛生活状况的体现。 C.这首诗里杜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他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D.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 根据课下预习,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整体感知画面 互相交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互相补充,进行总结 小组合作,思考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 本环节考查学习课下预习的情况,学生先进行简单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写作背景及文体等。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通过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贤士。关心人民疾苦,痛斥黑暗现实的杜甫;展现残酷现实,同情卖炭翁的白居易;刚正不阿,为民申冤的海瑞……他们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成为关心国家、热爱人民的好公民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这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2.预习《卖炭翁》。
课后反思 亮点:结构明确,思路清晰 不足之处:习题略少 课堂教学建议:适当增加习题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娇儿踏被”“屋漏床湿”等情节,为后文蓄势。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囗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忍”,狠心;“能”,如此,这样;“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高耸的样子。
B.“风怒号”运用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只好任其所为,表现得较为平静。
C.大风过后,云涌雨至,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四处漏雨,漫漫长夜,何以度过?诗人洒泪沾襟,只因愧对娇儿。
D.诗人最终从沉思中振作,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与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一样的。
4.选出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与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忽。
A.①段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秋风的威力。
B.①段句句押韵,给人一种急促的压迫感,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秋风怒号,萧瑟满耳。
C.②段要重读“欺”与“忍”,“公然”要读得轻柔舒缓,读出“我”的焦灼与无奈。
D.杜诗“写实”,文中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群童抱茅,追讨叹息,均为实景再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黑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未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中的“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
B.诗句中的“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
C.“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小孩睡觉不老实,这增添了诗人的烦躁、厌恶之气,也是诗人“少睡眠”的主要原因。
D.“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生活的凄苦。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一幅图更适合做朗诵本诗的视频背景,为什么?
3.孟子认为做人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志士一直遵循的准则,但杜甫却不然。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对比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3)策之不以其道 策:
(4)布衾多年冷似铁 衾:
(5)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甲】文运用了 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愤慨之情;【乙】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虽深处困境中却能推己及人、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4.结合选文和以下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人才的认识。
【链接材料】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享誉海内外的“杂交水稻之父”。其毕生宏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他专注田畴,为“稻粱谋”,为民生计,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摘自人民网评,有改动)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1.C
2.左图更合适。因为甲图表现了秋风怒号的场面和诗人伫立风雨中的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诗人当时的艰苦处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杜甫不顾自己、大庇天下的博大胸怀,而乙图没有这个效果。(言之成理即可)
3.【示例】杜甫流落成都,求亲告友艰难盖起来这个一家人借以遮风挡雨的栖息之地,却被这样一场大风给吹破了。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杜甫内心想到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想让天下所有像自己一样艰难的读书人能有一个栖息之地,其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怀非同一般。
4.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深沉情感。
三、对比阅读
1.(1)同“饲”,喂
(2)等同,一样
(3)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4)被子
(5)一会儿
2.(1)日行干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难道真的没有干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3.托物寓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千里马需要伯乐才能彰显本色,人才需要重用才能发挥才能。链接材料:首先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现在,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更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