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前导读
和气致祥 和衷共济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和气生财 和和美美
琴瑟和调
“和”到底是什么?为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我们又应该怎样传承“和”文化呢?
探“和”之义
读一读教材虚线框内的几则材料,说说你对这几则材料的理解。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认为,“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如一”,“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
探“和”之义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认为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小人之间有贪图私利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探“和”之义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显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
探“和”之义
讨论:怎样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探“和”之义
“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会经过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理解和尊重他人,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
探“和”之义
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孔子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互相尊重与理解,道义一致、内心平和;“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表面上一团和气,而暗地里却不服气,内心排斥、不认同。
“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探“和”之义
读教材《尚书·尧典》和《礼记·中庸》中的两段话,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解读这两段话。
探“和”之义
第一则:(帝尧)能举用德才兼备之人,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使百姓能辨明善恶;百姓能辨明善恶,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 尧典》
探“和”之义
第二则: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展露,可以称之为“中”(心灵未受外物侵扰),(喜怒哀乐的感情)恰如其分、有所节制地表达出来,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使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 中庸》
探“和”之义
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和”的含义。
情绪平和、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国家和顺、万物和谐。
探“和”之义
《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说法,也就是说“和为贵”是古代帝王治国之道。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寻“和”之用
“以和为贵”可以治国,可以安邦。你搜集到了哪些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故事呢?
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后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寻“和”之用
读一读《“六尺巷”的故事》,你有什么启示呢?
①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②要心胸豁达,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③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尚能如此,如今这个时代,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是小非,应该做得更好。
④“六尺巷”弘扬了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寻“和”之用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小到修身养性、交友齐家,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寻“和”之用
寻“和”之用
参阅教材下方的示例,按要求创作几条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①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②和谐使世界稳步向前。
③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④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
班级讨论会
以“和”为活动准则,全班讨论合作,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活动目标: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活动步骤:
(1)小组商议,组长归纳记录。
(2)组长交流,全班讨论商议。
(3)班长归纳记录,主持人宣布全班决议结果。
班级议事规则
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
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第三条: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探讨,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别人的观点。
第四条: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处处事事先想到自己。
班级讨论会
阅读教材虚线框内的内容,根据要求选择某一新闻事件,开展时事讨论,积极发表看法。
提示:学生围绕事件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定的“班级议事规则”。
班级讨论会
课堂小练
试着写两个“以和为贵”的宣传语
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
奏响家庭平安之音,共享社会和谐之声。
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
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教当先,和为贵。
起舞荷塘,齐声歌唱。中国梦想,和平希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了“以和为贵”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从政治国的法宝,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也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同学们下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课下作业
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以和为贵
探“和”之义(读材料)
寻“和”之用(谈看法)
汲取“和”智慧(明道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课题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解读“和”的内涵。 2.搜集体现“以和为贵”的事例,探寻“以和为贵”的真谛。 3.以“和”为活动宗旨,在全班交流讨论,举办班级讨论会。
重点 搜集体现“以和为贵”的事例,探寻“以和为贵”的真谛。
难点 以“和”为活动宗旨,在全班交流讨论,举办班级讨论会。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文里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调”等富含哲理的成语。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为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我们又应该怎样传承“和”文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和为贵! 和气致祥、 和衷共济、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和气生财、 和和美美、 琴瑟和调 从“和”字相关的成语入手,引发学生对“和”的含义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阅读材料 ,探“和”之义 1.材料探究 师: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何理解其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呢?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这句话的解读,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P130虚线框内的几则材料,说说你对这几则材料的理解。 2.解“和而不同” (1)透过这几则材料,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呢? (2)“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师小结: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孔子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互相尊重与理解,道义一致、内心平和;“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表面上一团和气,而暗地里却不服气,内心排斥、不认同。 “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3.材料研读 师:“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再来读读教材P131《尚书·尧典》和《礼记·中庸》中的两段话,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解读这两段话。 师: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尚书·尧典》中的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意思就是家庭和睦,人人友爱,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4.探“和”之义 师:阅读《尚书·尧典》和《礼记·中庸》中的论述,我们发现“和”的内涵太丰富了,请同学们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和”的含义。 二、讲述故事,寻“和”之用 1.启迪思维 师:《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说法,也就是说“和为贵”是古代帝王治国之道。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600多年前, 郑和受命出使西洋, 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 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 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 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 尊重当地习惯, 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2.讲述故事 (1)“以和为贵”可以治国,可以安邦。你搜集到了哪些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故事呢?也来讲一讲吧! (2)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P132的《“六尺巷”的故事》,这则故事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体现的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读完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呢?请你说一说。 3.寻“和”之用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4.创作标语,为“和”宣言 师:传承“和”文化,倡导“以和为贵”,请同学们参阅教材P132下方的示例,按要求创作几条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三、开展讨论,汲取“和”智慧 师:“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接下来,我们学以致用,学用先人的智慧,思考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请同学们以“和”为活动准则,全班讨论合作,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2.开展时事讨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3虚线框内的内容,根据要求选择某一新闻事件,开展时事讨论,积极发表看法。 提示:学生围绕事件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定的“班级议事规则”。 四、课堂练习 试着写两个“以和为贵”的宣传语 学生齐读并交流明确 学生交流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齐读并交流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情绪平和、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国家和顺、万物和谐。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创作,小组评议,集中展示 全班讨论 学生回答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古文中探究“和”之义,从而了解“和”文化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此环节从“历史故事”着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内容之博大、意蕴之丰富,懂得“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懂得“以和为贵”不仅可以修身齐家,还可以治国平天下。号召学生继承和发扬“和”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并通过创作标语活动,加深学生对“和”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环节通过开展班级讨论活动,制定贴近学生生活的“班级议事规则”,将学习的与“和”相关的知识引入实践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综合能力。 考查学生课堂知识掌握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了“以和为贵”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从政治国的法宝,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也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同学们下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课后反思 亮点:“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语文味道和文化味道,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特别注重用足教材,落实教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内容略多 课堂教学建议:可分成两个课时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同步练习
一、综合性学习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八年级10班准备开展一次“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写出两个带“和”的成语或俗语。
2.请根据以下示例,解读“和”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
A同学说:“和”是“和煦”,是春风温暖,阳光明媚。
B同学说:“和”是“和平”,是百姓安居,世界太平。
C同学说:“和”是“ ”,是 , 。
3.请你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二、综合性学习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是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的一项重大倡议。班级为此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按照活动一、二、三的要求回答问题。
活动一:探“和”之义
“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下列对“君子和而不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B.“和”是以不承认差异,不承认不同为前提,追求和谐统一。
C.“和而不同”是从政的法宝。我国采用民主的政治协商制度,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代表经常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计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D.“和而不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我国奉行这一原则,愿意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平共处,取长补短。
活动二:寻“和”之用
请你运用积累的有关“和”文化的故事、名言等,仿照示例写出对“和”的理解。
示例:从“礼之用,和为责”的名言中,我懂得了“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三:品“和”之美
题昭君墓
翦伯赞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风烟。如何一曲琵琶好,鸣镐①无声五十年。
【注释】①鸣摘(dí) :响箭。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请以“和谐之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综合性学习
1.示例:成语: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等;俗语:“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写出任意两个即可)
2.“和”是“和蔼”是态度温和平易近人
3.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天地之气,莫大于和。自孔子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形成了“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以和为贵,因和而爱,由和而合。“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里的美德,更应是现代社会里的风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和”的魅力吧!我宣布此次活动现在开始!
二、综合性学习
活动一:B
活动二:示例: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忍让与宽容。示例:从“将相和”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顾全大局和不计个人得失。示例:从“昭君出塞”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民族团结、和谐共处。
活动三:对王昭君的赞美,对汉代和亲政策的称赞(或对汉代和亲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的赞美之情)。
三、写作
和谐之美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陪伴,才显得静穆和安详;茫茫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伟岸和宽广。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也因为能与其他的事物互相映衬、互相促进,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宽容像一颗种子,它能在人类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一颗宽容之心是多么伟大,它能够平息怒火,感化邪恶,播撒善良。它让我们享受到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秉持一颗宽容之心,人生才会更美丽出彩,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
和谐之美在于无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无私的爱,世界将会成为美好的人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国人所体现出来的无私的爱心,让世界瞩目。点点滴滴的爱,从四面八方涌来,凝聚成一片爱的海洋,滋润着每一颗因饱受苦难而干涸的心灵。因为这份无私的爱,我们凝聚到一起,渡过了种种艰难险阻。
和谐之美在于淡泊。摒弃功利之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和谐。苍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辽阔的天空赐予了它自由飞翔的空间;风帆是为了搏击风雨,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桅樯,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它豪壮宽阔的乐园。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总会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和谐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因和谐而相亲相爱,生活因和谐而欢乐无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