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读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五首唐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孟浩然的投赠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整体感知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兴旨幽远。有《常建集》。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江苏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现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寺院,景致迷人。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早晨的太阳。
整体感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木深处,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
僧人住的房舍。
弯曲的小路。
整体感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秀丽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整体感知
译: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指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只
精读细研
首联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精读细研
颔联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精读细研
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
精读细研
尾联
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声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合作探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字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也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合作探究
不矛盾。这里采用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音,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课前导读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么,豪放如李白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送友人
李 白
整体感知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其诗风多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充满丰富的幻想。诗中多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诗,皆为人传诵。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围绕着城东缓缓流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整体感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译: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分别
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整体感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译:浮云漂浮不定,就像游子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正如我们难舍的情谊。
以落日缓缓落下,比喻难舍之情。
浮云飘浮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整体感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此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精读细研
首联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别开生面。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精读细研
颔联
颔联抒情,借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心。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精读细研
颈联
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精读细研
尾联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诗人,诗人借班马嘶叫衬托离愁别绪,突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合作探究
《送友人》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合作探究
《送友人》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C.颈联既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悦,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感慨和反感。
D.尾联以动显静,与“蝉嘈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深幽寂静
A
课堂检测
3.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难以排解内心的惆怅,于是漫步山林,进入古寺,来到这宁静、清幽的地方寻找慰藉。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了后禅院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温祥和的氛围。
C.“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
D.“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荡,袅袅不绝。
A
课堂检测
阅读《送友人》,完成下面小题。
4.诗中“班马”的意思是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
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友人和自己。
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
B
离群的马
课下作业
1.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送友人》
2.预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
(寄情于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
忘却世俗
寄情山水
板书设计
(比喻)
送友人
孤蓬
夕阳
远行的友人
难舍之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
难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五首唐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孟浩然的投赠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 学生思考 通过回顾叙事诗,引出本节课所学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作者。 2.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背景。 3.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听录音泛读,自读,互读 4.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总结) 二、精读细研,分析文本 1.分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分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分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分析尾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三、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送友人 一、课前导读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么,豪放如李白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作者。 2.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听录音泛读,自读,互读 4.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总结) 三、精读细研,分析文本 1.分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分析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分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分析尾联: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四、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3.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五、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C.颈联既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悦,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感慨和反感。 D.尾联以动显静,与“蝉嘈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难以排解内心的惆怅,于是漫步山林,进入古寺,来到这宁静、清幽的地方寻找慰藉。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了后禅院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温祥和的氛围。 C.“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 D.“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荡,袅袅不绝。 阅读《送友人》,完成下面小题。 4.诗中“班马”的意思是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 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友人和自己。 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 根据课下预习,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思考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思考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思考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 本环节考查学习课下预习的情况,学生先进行简单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本环节通过分析诗句,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诗句的能力。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诗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诗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通过疑问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本环节通过分析诗句,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诗句的能力。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诗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诗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考查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送友人》 2.预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卜算子·咏梅》
课后反思 亮点:结构明确,层次清晰,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内容分散 课堂教学建议:可将两首诗合起来对比学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
2.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分析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入”“照”二字勾勒出清晨后禅房四周的环境,透露出诗人欣喜的情绪。
B.颔联“幽”““深”二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幽静迷人的景色。
C.颈联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和淡泊的心境。
D.尾联用夸张手法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诗人是想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
3.下列对《送友人》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
B.首联描写山的青绿,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C.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自己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
D.尾联写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作者和友人并没有“泣下沾巾”,只是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
4.下列对《送友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B.颔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C.尾联诗人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D.这首诗善于刻画送别环境、渲染气氛,诗中景物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二、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面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展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题破山寺后禅院》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愉悦的心情、清幽的景色、“曲径通幽”的哲理和空寂中的禅意,值得细细品味。可是我忽然发现尾联中“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矛盾的,你说呢?请你为我答疑解惑。
4.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三、阅读《送友人》完成下面题目。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用词精妙,试分析。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尾联与链接材料的尾联同写送别友人,但营造的气氛却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A
二、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面题目。
1.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出来。
3.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各种声响都消失了,仿佛万籁俱寂,只有古寺的钟磬声,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流露出诗人淡泊的情怀、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
4.诗眼是悦、空两个字。这两个字准确的表现了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体现了诗人向往佛门和内心的平静。
三、阅读《送友人》完成下面题目。
1.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颈联两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作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作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送友人》通过挥手作别、马的嘶鸣,营造出离别伤感的气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通过对友人的劝慰,营造出一种轻松(乐观向上)的氛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