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白居易
琵琶行 并序
疏通文意
一读
字词正音
湓(pén)浦(pǔ)口 倡(chāng)女 铮(zhēng)铮然
商贾(gǔ) 浔(xún)阳 江浸(jìn)月 荻(dí)花
霓(ní)裳(cháng) 六幺(yāo) 捻(niǎn)
间(jiàn)关 幽咽(yè) 铁骑(jì) 裂帛(bó)
西舫(fǎng) 悄(qiǎo)然 虾(há)蟆(má)
教坊(fāng) 钿(diàn)头 银篦(bì) 阑(lán)干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贬官降职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曾经
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
畅快、尽情
忧郁的样子
困顿萎靡的样子
安然的样子
被贬谪
因此
写
并
总共
小序告诉了大家一些什么内容?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份,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故事经过:“听其音”“有京都声”,倍觉亲切。“问其人”辨明身份。听曲“悯然”,引出凄凉身世。心意相通,顿生怅然。
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浔阳江边闻琵琶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主人忘归客不发”
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邀见歌女、弹奏名曲、闻者陶醉
第3段
琵琶女自叙身世:少年欢乐、老年沦落、悲苦心境
第4段
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第5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解读风情物
二读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请大家分组探究:
1、第一组同学讨论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第二组同学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3、第三组同学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
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悟青衫湿
三读
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朗读第四段,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 :
京城倡女
名满京都的名艺人
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诗人 :
帝都贬官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直言遭贬谪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有同样怀着满腹的忧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分别是明写还是暗写?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一闻琵琶邀相见
暗写
明写
明写
形
象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急切、欣喜。
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矛盾、含羞。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演奏了什么曲子?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悄无言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旋律
琵琶女身世
年轻貌美——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昔日欢乐——今日辛酸
对比、反衬
共
鸣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江州司马为何青衫湿?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郁郁不得志
孤苦惆怅
失意潦倒
雅好音乐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主题小结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一:大量运用比喻。
二:叠词
三:叙议结合,曲中带情, 妙语点睛。
四:正面、侧面结合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1)比喻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画面感。
(2)叠词和联绵词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艺术特色
(4)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都饱含感情;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和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彩和艺术魅力。
艺术特色
(5)结构严谨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丰富的情感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比较《琵琶行》和《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答案】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