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B.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C.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
D.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二.名著阅读(共1小题)
2.阅读《骆驼祥子》章节文段,回答问题。
第四节 重返北平
祥子经历了兵营中非人的苦难和逃亡路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身心俱疲,一下子病倒了。等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他把自己打扮得体面利落,让人看到的仍是一个强壮的祥子。祥子知道自己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那座古城,自己的命运是和这座城市连在一起的。再见北平城,祥子像看见久别重逢的故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头。
(1)请介绍祥子外号“骆驼”的由来及其深层次含义。
(2)祥子重返京城为什么如此兴奋喜悦?
三.综合读写(共3小题)
3.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① (倚靠 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② (走 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kū lóu上③ (绷裹)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yǔ 着身子
一层yì
kūlóu
(2)文段中加点字的笔顺正确的一项是
A.“或”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提﹣﹣斜钩﹣﹣撇一点。
B.“或”的笔顺是:横﹣﹣斜钩﹣﹣竖﹣﹣横折﹣﹣横﹣﹣提﹣﹣撇﹣﹣点。
C.“或”的笔顺是:横﹣﹣斜钩﹣﹣提﹣﹣撇﹣﹣点﹣﹣竖﹣﹣横折﹣﹣横。
D.“或”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提﹣﹣斜钩﹣﹣点﹣﹣撇。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5.《台阶》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如父亲放鞭炮时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既高兴又尴尬的神态,符合人物个性,读来如见其人。请你也用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四.解答题(共1小题)
6.认真阅读文章《阿长与<山海经>》,理清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线索: →空前的敬意→ →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睨之
②忿然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
④以钱覆其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4)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5)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人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
(1)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2)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②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4)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B.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C.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
D.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解答】A.有误,“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与后文是另一层内容,“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句不是对前文的解释,所以句中的冒号应为分号。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二.名著阅读(共1小题)
2.阅读《骆驼祥子》章节文段,回答问题。
第四节 重返北平
祥子经历了兵营中非人的苦难和逃亡路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身心俱疲,一下子病倒了。等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他把自己打扮得体面利落,让人看到的仍是一个强壮的祥子。祥子知道自己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那座古城,自己的命运是和这座城市连在一起的。再见北平城,祥子像看见久别重逢的故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头。
(1)请介绍祥子外号“骆驼”的由来及其深层次含义。
(2)祥子重返京城为什么如此兴奋喜悦?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联系原著可知祥子连同车一起被大兵抢了,逃走的时候顺手牵走了三匹骆驼,并把骆驼卖了35块大洋,后来睡觉时说梦话被别人听见了,于是有了“骆驼祥子”的外号。骆驼的特点是老实、健壮、坚忍,联系原著可知祥子的性格特点也是老实、健壮、坚忍,两者有相似的地方,故由此可知其深层含义是:他老实、健壮、坚忍,就如同骆驼一样。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祥子经历了兵营中非人的苦难和逃亡路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身心俱疲”“祥子像看见久别重逢的故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头”可知,结束了在兵营中非人的苦难和逃亡路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自己热爱的城市,日子有了盼头,因而兴奋喜悦。
答案:
(1)祥子的车被大兵抢走,他自己也被挟持到军队里干苦活。乘着军队移动之际,他偷偷牵走三匹骆驼,卖了35元大洋,从此得了“骆驼”这一外号。其深层次含义是:他老实、健壮、坚忍,就如同骆驼一样。
(2)结束了在兵营中非人的苦难和逃亡路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自己热爱的城市,日子有了盼头,因而兴奋喜悦。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综合读写(共3小题)
3.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① (倚靠 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② (走 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kū lóu上③ (绷裹)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yǔ 伛 着身子
一层yì 翳
kūlóu 骷髅
(2)文段中加点字的笔顺正确的一项是 A
A.“或”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提﹣﹣斜钩﹣﹣撇一点。
B.“或”的笔顺是:横﹣﹣斜钩﹣﹣竖﹣﹣横折﹣﹣横﹣﹣提﹣﹣撇﹣﹣点。
C.“或”的笔顺是:横﹣﹣斜钩﹣﹣提﹣﹣撇﹣﹣点﹣﹣竖﹣﹣横折﹣﹣横。
D.“或”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提﹣﹣斜钩﹣﹣点﹣﹣撇。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解答】答案:
(1)伛 翳 骷髅
(2)A
(3)①镶嵌;②倒;③绷
【点评】看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结合词义判断是哪个汉字。遇到形声字或会意字,凭经验和印象写出正确的字。书写时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还要注意汉字笔画的条理要清晰,书写要规范、美观,不写繁体字。
4.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解答】(1)细读句子可知,这是“她”说的内容,是语言描写。
(2)由“伸”“按”可知是动作描写;由“惊异”“惶急”可知是神态描写。
(3)由“新的蓝布衫”可知是外貌描写;“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可知是动作描写;“高兴地说”可知是神态和语言描写。
答案:
(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3)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点评】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5.《台阶》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如父亲放鞭炮时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既高兴又尴尬的神态,符合人物个性,读来如见其人。请你也用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解答】答案:
示例:小姨将双袖向上一挽,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了正,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
【点评】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四.解答题(共1小题)
6.认真阅读文章《阿长与<山海经>》,理清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线索: 实在不大佩服她 →空前的敬意→ 特别的敬意 → 产生新的敬意。
【解答】这篇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开篇先表现的是长妈妈之讨人厌,令人烦,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有时也能引起点家里的“小风波”,所以对她“实在不大佩服”。后来长妈妈讲述了“长毛”的故事,让我对她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敬意”,但是“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再后来她为我买来《山海经》,我大受感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以至于对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灭了”,并且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了”,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据此得出答案。
答案:
实在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产生新的敬意。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题方能得心应手。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睨之 斜着眼看
②忿然 生气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 下滴
④以钱覆其口 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也很精妙吗?
②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陈 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4)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D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5)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C 。
A.人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斜着眼看他。睨,斜着眼睛看。
②生气的样子。忿,生气。
③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沥,下滴。
④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覆,盖。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汝,你。亦,也。精,精妙。故译为: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也很精妙吗?
②忿然,生气的样子。安,怎么。轻,轻视。故译为:陈 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3)本题考查文章词语的使用,注意几个词语之间的区别。“睨”表示斜着眼看,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本领并不在意,而“看”、“望”、“观”等词则表现不出来这种意味。因此,不可以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A不正确;B不正确;C不正确;D正确;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卖油翁用油杓舀油的技艺娴熟,只因为练习的次数多。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善于射箭也并没有称赞他,只因为陈尧咨练习射箭的次数多。所以本文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故选C。
答案:
(1)①斜着眼睛看 ②生气 ③下滴 ④盖
(2)①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也很精妙吗?②陈 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3)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4)D
(5)C
【点评】“之”的用法:
①康肃笑而遣之(之:代词,他)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
(1)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2)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②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4)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其中B项的分析有误,因为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李暖暖认为:“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她是想用这种方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并非表现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2)本题考查对情节的作用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全文内容来看,李暖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是因34个鸡蛋,孩子们为了留下自己的行为,让李暖暖感动了,她的善良、爱心因此被唤醒,从而促使她决定留下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3)本题考查句子表达作用的分析。从这两个句子的内容来看,都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①句是对李暖暖工作地点的环境描写,以路况与长度来表现她工作地点的偏僻与落后,暗示了她支教工作的艰苦;②句是对李暖暖的神态描写,表现李暖暖分果冻和巧克力时的细心,表现了她对孩子们爱的程度很深。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章开头,她负气从家中跑走,可以看出她的任性;从她来到西部,看到条件的艰苦却又决心留下工作,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从“我”点菜,她却阻止,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真诚关爱等。
答案:
(1)B(2分)
(2)“34个鸡蛋”这一情节是主人公李暖暖思想感情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关键)情节。(2分)正是孩子们自发送来的34个鸡蛋,深深感动了李暖暖,唤醒她的善良、真诚与爱心,从而让她下决心要留下来兑现她的承诺。(2分)
(3)①环境描写,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以及当地的闭塞落后,暗示了支教条件的艰苦。(2分)
②神态描写,写出了李暖暖的细致和耐心,表现了她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2分)
(4)①任性、直率。②善良、真诚。③关爱他人,细致入微。④执着、坚强(诚信).(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点评】本阅读第(3)题是阅读的典型题,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方法: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表述形式: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