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邓稼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邓稼先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11:14: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邓稼先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②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③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⑤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⑥稼先虽然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A.①⑤②③④⑥ B.④①⑥②⑤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⑤②③④⑥①
2.下面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爆炸 署名 选聘 马革裹尸
B.崇高 仰慕 筹画 妇儒皆知
C.癌症 萦绕 谣言 引人驻目
D.颤抖 焦虑 员勋 任人宰割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张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他的事迹,如此地感人,我们觉得应该可歌可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B.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
C.今年初海鲜市场燃气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旁边的一名记者见状不禁噗哧一声笑起来。
二.综合读写(共1小题)
5.(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2)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读完全文,请你从多方面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例:邓稼先是一位最具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6.①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第③④⑤段只有一句话,为什么要单独成段?
(2)“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这几段文字,可分四层。请用“‖”划在下面,并归纳层意。
(4)这几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
(5)找出两句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牲,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药物,防治疟疾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要在设备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④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⑤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⑥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有删改)
(1)本文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4)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的临时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人们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的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巍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正确的说法是   
A.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B.对当年在昆明时生活的怀念。
C.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
D.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2)“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话表现的是什么?
(3)邓稼先简短的一句话“我不能走”,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4)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邓稼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②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③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⑤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⑥稼先虽然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A.①⑤②③④⑥ B.④①⑥②⑤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⑤②③④⑥①
【解答】通读语段可知,讲述的是邓稼先研发核武器的事迹。首先是④,描述戈壁滩恶劣的风沙、气温等环境条件。其次是①,继续阐述恶劣环境下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接下来是⑥,引出人物邓稼先,他有“福将”之称,但是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紧接着为②,讲述1982年邓稼先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的事情。接着为⑤,具体写遇到的问题是“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最后为③,遇到问题人们劝他回去,但他坚决要求留在现场。综合排序为:④①⑥②⑤③。
故选:B。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
2.下面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爆炸 署名 选聘 马革裹尸
B.崇高 仰慕 筹画 妇儒皆知
C.癌症 萦绕 谣言 引人驻目
D.颤抖 焦虑 员勋 任人宰割
【解答】A.正确。
B.有误,“筹画”中的“画”写作“划”。
C.有误,“引人驻目”中的“驻”写作“注”。
D.有误,“员勋”中的“员勋”写作“元”。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对同音字和形似字分类做好整理。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张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他的事迹,如此地感人,我们觉得应该可歌可泣。
【解答】A.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C.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D.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属重复冗赘,是错误的;
故选:D。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B.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
C.今年初海鲜市场燃气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旁边的一名记者见状不禁噗哧一声笑起来。
【解答】A.“万人空巷”是形容人们都从巷子里走出来多形容庆祝、欢庆的场面,句子后面却说热门都在看电视,街上静悄悄,显然自相矛盾,非正确答案。
B.正确。
C.前面部分说的是海鲜市场大幅度降价,消费者可以从中获益。而句子最后却用了“火中取栗”,意思是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明显与题意不符,也不是正确答案。
D.“看到”和“见状”重复。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要明确病句的原因,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辨析修改,此外还要做练习加以巩固。
二.综合读写(共1小题)
5.(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2)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读完全文,请你从多方面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例:邓稼先是一位最具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一个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人 。
【解答】(1)此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此题,要联系前后文来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此处的“两弹”原子弹和氢弹,“元勋”应为开创人,特别是功劳巨大的人,所以,“两弹元勋”的具体含义为: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细读文本可知,邓稼先一共做了三次大的手术,这些手术都有可能危急到他的生命,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一直到他逝世,他都战斗在我国核弹研究的第一线,所以说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和句子仿写。不要求统一答案,是开放类试题,作答时,围绕他的品质:真诚坦白,奉献精神,有超凡创造力,意志坚强进行仿写即可。
答案:
(1)邓稼先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备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我国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所以,称他“两弹元勋”,当之无愧。
(2)邓稼先1985年8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其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武器研究事业,至死不懈。
(3)邓稼先是一个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邓稼先是一个为人忠诚纯正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超凡创造力的人。邓稼先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邓稼先是一个果敢、坚定,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点评】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6.①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第③④⑤段只有一句话,为什么要单独成段?
(2)“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这几段文字,可分四层。请用“‖”划在下面,并归纳层意。
(4)这几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
(5)找出两句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
【解答】(1)本题考查单独成段的作用,单独成段一般是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意思。第③④⑤段只有一句话是为了突出强调邓稼先的重大贡献。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我们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文章前面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但是,自从邓稼先“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所以,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民族自豪感,感受到邓稼先对中华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他的努力,让我们国家更加的强大。
(3)本题是理解文章的思路,我们结合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划分层次即可。
(4)本题是理解文章的主旨,我们一般根据文章内容和总结的段落进行分析。最后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我们根据这两段内容可以概括出主旨。这段文字介绍了邓稼先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突出贡献: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扬和肯定
(5)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语文中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一般在对人物、事件叙述、描写结束后进行议论。我们将对邓稼先评价的语句找出来即可。
答案:
(1)是为了突出强调邓稼先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2)感受到民族自豪感,感受到邓稼先对中华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他的努力,让我们国家更加的强大。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写邓稼先在国内外求学和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理论。
第二层:写邓稼先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第三层:写邓稼先在病重期间和于敏写了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因病逝世。
第四层:高度评价邓稼先的一生。
(4)通过邓稼先一生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歌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5)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③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④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牲,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药物,防治疟疾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要在设备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④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⑤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⑥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有删改)
(1)本文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4)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解答】(1)本题考查题目的妙处。回答此题,要抓住“小草”和“屠呦呦”的关系,由“改变世界”联系到“屠呦呦对世界的贡献”,然后从语意的双关和在全文中的作用两方面入手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个句子把“疟疾”比作“恶魔”,这是比喻的修辞,结合语境可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疟疾的可怕,但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疾病被屠呦呦战胜了,可见其贡献之大。
(3)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根据题干要求,找到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第④段中寻找答案,逐条概括。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根据第一段中的“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可知她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根据第二段中“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可知她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的人。根据第三段中的“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可知她是一个刻苦攻关,锲而不舍的人。又是一个不畏风险,有奉献精神的人。
答案:
(1)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②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疟疾”比作“恶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疟疾这种疾病的可怕,突出了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屠呦呦的贡献之大。
(3)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煮沸和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4)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②刻苦攻关、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③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④不居功自傲。(意思对即可)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的临时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人们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的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巍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正确的说法是 D 
A.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B.对当年在昆明时生活的怀念。
C.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
D.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2)“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话表现的是什么?
(3)邓稼先简短的一句话“我不能走”,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4)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引用古诗文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写作的目的与诗文内容来分析。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邓稼先。A项“揭示战争的残酷”偏离了主题。B、C两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就上下文来看,还不够准确。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分析的时候注意关键的词语﹣﹣“关键性的方案”,这说明他工作的重要性,表现他肩负的责任重大。
(3)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概括。言为心声,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他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走的原因,便可以得出答案。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本题考查文中引用歌词作用的分析。与分析引用古诗词的作用一样,要从歌词的内容与写作目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歌赞颂的是撑起中华的好男儿,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赞颂邓稼先,二者结合,答案就很明确了,引用这首歌,目的就是赞颂邓稼先。
答案:
(1)D
(2)表明邓稼先从事工作的重要,表现他身负重大责任。
(3)表现邓稼 先坚守工作岗位,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
(4)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点评】散文中引用诗词的作用: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使文章具有讲情画意。
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4、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5、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