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11:25: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2.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 茶, 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不是 而是 歇息
B.环绕 荡漾 不是 就是 栖息
C.环绕 飘扬 不是 而是 歇息
D.缭绕 飘扬 不是 就是 栖息
4.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有了自己的航母,但是想要从容地应对敌国的挑衅,中国海军、空军依然任重道远。
B.不去计较,放下肩上沉重的包袱,才能在生命的征途中如释重负。
C.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D.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吸取教训,下次再赢回来就是了。
5.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6.下列出自《最苦与最乐》的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意:失去意义。
B.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C.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D.排解:调解(纠纷);排遣。
二.解答题(共2小题)
7.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问题。
文章标题中的“最苦”与“最乐”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8.课文《最苦与最乐》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10.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4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句,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3)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4)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理解,并举一例谈谈你的感悟。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解答】A.有误,缺少主语,去掉“使”;
B.有误,前后表达不一致,去掉“能否”;
C.正确;
D.有误,缺少宾语,在句尾加上“意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2.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解答】A.正确;
B.根据文中“又说”“还说”两词即可了解作者的引用都是做论据;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议论文中,说理时作者引用的内容有时是作论点,但大多是做论据的,要概括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 茶, 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不是 而是 歇息
B.环绕 荡漾 不是 就是 栖息
C.环绕 飘扬 不是 而是 歇息
D.缭绕 飘扬 不是 就是 栖息
【解答】第一空内容是形容一股香气,茶香如丝如缕,所以用“缭绕”,而“环绕”是指四周包围,不合语境。因此排除CB项。
第二空本句中将思绪比喻成在茶水中“涟漪”,应该用“荡漾”,此词指“水面上”,而“飘扬”是轻薄的东西在空中飘动,不合语境。因此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判断语词语的使用,一要了解词语的含义,二要了解语境,两者一结合交为一点,便可准确的使用词语。
4.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有了自己的航母,但是想要从容地应对敌国的挑衅,中国海军、空军依然任重道远。
B.不去计较,放下肩上沉重的包袱,才能在生命的征途中如释重负。
C.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D.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吸取教训,下次再赢回来就是了。
【解答】ACD.使用正确;
B.使用有误,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该成语和前面的“放下肩上沉重的包袱”意思重复。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5.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解答】本段现提出论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后提出“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的正确做法,最后加以总结。B项内容是“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以苦为乐做法的总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过渡和衔接,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6.下列出自《最苦与最乐》的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意:失去意义。
B.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C.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D.排解:调解(纠纷);排遣。
【解答】A.有误,失意指不得志,不如意。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平时学习要注意正确书写词语,并了解词语意思,课下注释内容要有选择地记忆。
二.解答题(共2小题)
7.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问题。
文章标题中的“最苦”与“最乐”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答】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首先阐述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接着运用举例论证进行具体论证,然后论证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总结全文,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所以不能调换。
答案:
不能调换。因为文章开头先用三个段落来写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责任,然后以一句“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得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的观点,说明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先论证“痛苦”,后论证“快乐”的思路把全文有机地连为一体。题目应与作者的行文相照应,所以两者的顺序不能调换。
【点评】认真阅读原文,根据“最苦与最乐”意义,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8.课文《最苦与最乐》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解答】答案:
文章以连续的设问开头,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排比句有节奏感,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比陈述句更能引起注意,表示强调。同样的意思,若是陈述句,在一篇文中很不显眼,但换成设问句,一眼就能看到,更能突出、强调这句的重要性。一般做起始句用,引出论点。
【点评】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从修辞角度是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从内容的角度是提出论点。议论文论据使用上应该做到几个基本要求:真实、合宜、典型、新颖、充足和中心集中。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知足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安分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达观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不尽责任,丢开不管 。(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 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解答】(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提炼与筛选,按照要求提取全文中的词语解答即可。根据“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据此提取词语句子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前后照应的语句的提炼。解决此题,需要弄清“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即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把握。对照最后一段,很容易找到“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讲的便是这个意思。对前后照应的文字的把握,需要明确各自的意思,意思一致,便是相互照应。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卸却”责任,根据语境可知,是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根据语境可知,是尽了责任,再无负担。对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语境进行分析,做到“词不离句”。
(4)本题考查的是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中心论点,即文章表明的总的观点。联系全文,本文表明的是作者这样的观点: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标题拟定的原则,一篇文章的标题,常是文章的线索,或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主题的表达。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的,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范围过大,不够准确。
(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回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语言的组织即可。尽你所了解和体悟到的责任感来写,不必苟同。
答案:
(1)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①不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6)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点评】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要联系全文,弄清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有时可以引用文中关键句子回答,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10.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4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句,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3)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4)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理解,并举一例谈谈你的感悟。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思考全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要判断中心论点,可以首先看题目,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非常明确,此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语言特点,结合全文来思考。
A.此文中没有分论点,也没有通过摆事实,只是通过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来论证的,所以此项是错误的;
B.这一事实论据放在第四段中不合适,因为第四段的内容是与“世界中的万物都有一利一弊”而这个事实论据只说明了利的一方面。
C.通俗明白指的是语言理解起来没有难度,但这篇文章运用较多的名言,不够通俗明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第五段一些四字词语等。
D.正确。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论证方法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证方法主要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首先仔细阅读第五段,我们发现有“缺失信仰…有信仰…”的对比论证,突出信仰对能力的重要性;有“面对乌云飘来…”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揭示信仰的重要意义。
(4)此题考查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全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悟。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沙中有金,就是卑微的东西中也有好多东西,玉中有石指的是好东西中也可能掺杂着不好的东西。也就是看待事物要从两方面来看,结合第四段的内容,其实这句话正好是世界中的事物都有一利一弊这个观点,也是说明失败和成功是辩证的。
答案:
(1)快乐是一种能力。
(2)D
(3)对比论证,“缺失信仰…有信仰。”将二者进行比较,突出信仰对能力的重要性;道理论证,“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突出立志的重要性;比喻论证,“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将立志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比作上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揭示信仰的重要意义。
(4)“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意思是事物都是辨证的,有利必有一弊,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走向成功。
【点评】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