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八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①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上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作者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直抒胸臆,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⑤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唱和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文选》收录的西汉武帝时期李陵和苏武的唱和诗,已被普遍认为是后人的假托之作。目前可靠的早期唱和诗,有东汉后期秦嘉与徐淑的夫妇赠答和蔡邕的《答对元式诗)等。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等文学活动的促进。魏晋唱和诗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遵循了同题和同体的创作方式。魏晋唱和诗的兴盛,还促进了总集的产生与复兴。
魏晋诗歌唱和的风气,得益于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各方人才的集聚。邺下时期,北方一统,人才荟萃,铸造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一个高峰。建安九年(204),曹操占据了邺城,后来将王粲等文人学者会集到郵城。邺城是曹操的基地,天下人才荟萃于兹,使邺城成为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及至西晋太康时期,天下一统,人文鼎盛,又迎来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二个高峰。西晋的文学活动发达,有华林园集会、金谷园集会、尚书省诗歌唱和等。石崇的金谷园集会也有多次,但以元康六年(296)石崇“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最为著名。石崇《金谷诗序》说“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据此可知主要是诗歌唱和。东晋著名的兰亭集会,正是有意识地模拟金谷集会。
魏晋唱和诗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唱和诗的创作中,魏晋诗人对诗歌体式的选择比较自由。建安时期的王粲《赠蔡子笃诗》等为四言诗,而刘桢《赠徐干》等为五言诗,则建安诗人的唱和兼用四言和五言。西晋的傅玄、傅咸父子是儒学世家,参与制礼作乐,傅玄《答程晓诗》有两首,其中四言和五言各一首,而傅成的《赠郭泰机诗》和《赠何劭王济诗》都是用五言写就。在赠答的形式中,一般是一诗一赠,也有一诗两赠;通常是一赠一答,也有一赠两答,如卢谌《赠刘琨》,刘琨有《答卢谌》和《重赠卢谌》两首。
魏晋唱和诗遵循同题和同体的创作方式。曹丕是邺下文学的实际领袖,促成并引领了诗歌唱和的风气。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往往围绕同一题材进行创作。如记写饮宴活动的《公宴诗》中的曹植、王架、刘桢等人的作品,记写游戏活动的《斗鸡诗》中的曹植、刘桢、应场等人的作品,都属于诗人们的同题创作。在同一题材的创作过程中,一般也要遵守同一体式的要求,如前述《公宴诗》使用了五言体式。同样,在诗歌唱和中,一般要遵守用体的要求,如《文选》“赠答”类的张华(答何劭》和何劭《赠张华》都使用五言体式。
魏晋唱和诗促进了总集的产生和复兴。邺下时期的诗歌唱和,促进了总集的产生。曹丕由于怀念邺下的文学活动,将旧日游园、公宴斗鸡等活动下所作的诗歌汇聚起来,便成了最早的单一文体总集了,当时的总集或名为《邺中集》。邺下诗歌的汇集,是由文学活动促成的,这不同于西汉刘歆《七略》“诗赋略”的图书编纂活动,因此可以说《邺中集》是文学总集的肇端。
魏晋时期的文学活动纷繁多样,呈现出魏晋文学的繁荣局面而诗歌唱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可以说魏晋诗歌唱和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徐昌盛《风雅啸聚与魏晋唱和诗的兴盛》)
材料二:
琵琶亭因《琵琶行》而建,诗歌乃因诗迹而传。亭难自胜,因诗而显;诗不自美,借亭而彰。建亭时间最迟在北宋一仁宗朝宰相夏竦《题江州琵琶亭》云:“流光过眼如车毂,薄宦拘人似马街。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掩泪湿青衫!”讪笑司马涕泣多情,以宦途羁束而欲借声色自快。承此基调而继和者,亦多讽乐天未能忘情仕宦,如梅华、戴复古、岳珂、萧立之等。然也有对乐天报以同情之理解者,或超然物外而寄托今昔之慨者。随着题诗倍增,琵琶亭渐成人文胜景,以至有《琵琶亭诗》之辑。琵琶亭诗今存者,尚有600多首。
缘事成诗,因诗有亭;琵琶一样听来惯,听到浔阳便有情。蔚为大观的琵琶亭唱和,概而言之,主要围绕着叙写故事与遗迹咏怀两大主题,却逗惹出不同身世境遇的诗人千姿百态的情感取向,成为琵琶亭主题诗歌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得《琵琶行》原作所抒发的天涯沧落之感,绽放出多种接受祥态;而琵琶亭因为诗歌、故事、胜景等诸多元素的融入,也早已从诗歌胜迹衍为文学意象,并通过琵琶亭唱和文本的不断叠加,从物质空间和历史空间,升格为真实与想象交织的“第三空间”,一个真正永垂不朽的空间。
(摘编自陈才智《琵琶亭唱和》)
材料三:
刘禹锡是中晚唐时代的重要作家,政治上的永贞革新和诗歌界的诗豪美名共同铸就了刘禹锡的雄直形象。其唱和诗也是构成他文学图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宝历二年(826)到他去世的会昌二年(842),即55岁到71岁的晚年,他的诗歌创作中将近70%都是唱和诗。刘禹锡晚年以诗酬唱的朋友圈包括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牛僧孺、李德裕、令狐楚、窦常等文坛、政坛翘楚,其中62%的唱和作品是与同龄人白居易的酬和。
刘禹锡晚年主要创作唱和诗,以叹老调笑、闲适游赏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不再如以往关注时政刻意讽刺。“诗豪”形象的消解既是中晚唐时政大潮的客观裹换,也是他出处思想的主观选择。而刘禹锡晚年从出处选择到精神思想,从诗歌形式到诗歌风格的选择和转变都与他最主要的诗友白居易有密切关系。正是与白居易的唱和诗,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刘禹锡,使其人生心态和创作风格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既属于刘禹锡个人,也预示了晚唐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赵乐《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刘禹锡晚年的唱和诗》)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唱和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唱和诗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出现,魏晋兴起,到唐代已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与人交际的重要诗歌类别。
B.琵琶亭的唱和诗只是围绕叙写故事与遗迹咏怀两大主题,却引出不同身世境遇的诗人多姿的情感取向。
C.唱和诗影响深远,《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中的三个集会在材料一中都有所体现。
D.刘禹锡以往诗作关注时政,晚年主要创作唱和诗,晚年将近70%的作品是唱和诗,叹老调笑,闲适游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魏晋时期文学活动纷繁多样,魏晋文学繁荣,可以说魏晋诗歌唱和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
B.材料二认为白居易《琵琶行》引发的连锁效应,使得琵琶亭衍为文学意象,通过唱和文本的叠加,升格为永垂不朽的“第三空间”。
C.材料三指出唐代刘禹锡晚年唱和诗创作占比较大,绝大多数是与白居易、元稹的交流,有助于深入解读刘禹锡的人生和创作风格。
D.三则材料有详有略地讲解了唱和诗这种文学现象,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古典持歌的认知,为解读诗歌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3)下列作品中,属于唱和诗范畴的一项是
A.东晋《兰亭集》
B.西汉刘歆《七略》
C.汉魏时期曹操《短歌行》
D.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唱和诗产生及兴盛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诗人是最能飞翔的,享有最大的自由。诗的腾空跳跃远远超出逻辑思维的轨道,更多是无意识的侵入。这种跳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当代中国新诗出现得要频繁。
如苏轼的《永遇乐》,写词人留宿于已故好友张建封的别墅燕子楼,梦见张建封的爱妓盼盼。张建封去世后盼盼因怀念故情仍留住在燕子楼十余年。苏轼在词中将这段真挚的爱情的终结与人生命运飘忽联系起来。词的开头写景不带很多感彩: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但紧接突然转入一种深夜的神秘,在无人见中自然地运动: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从平直的写实陡然跌入自然的神秘中。既然“无人见”又如何看见“圆荷”,听见“滴露”,看见“曲港”中鱼在“跳跃”?这些自然又是在写词人的不眠,和夜在寂静中的神秘搏动。这个跳跃是从平常外在的夜跳入神秘的夜的内心深处。接着又写道:
“沈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铿然”两字的奇妙在于它传达了夜的极端静寂,一叶落地才会铿然有声,但也写词人入睡不熟,落叶声竟大得如夜间三鼓声那么响,惊断了词人本来就黯然神伤的梦魂,因为他正梦见“盼盼”。“盼盼”作为高唐赋中的爱神“神女”出现在词人梦中。这又从沉寂无人的自然夜景突然跌入人间难以长留的爱恋真情的悲伤中。词人醒来后激动不已,出户在月下的燕子楼前园中徘徊。但又突然设想他年别人看见今夜的自己。自己的漂洎的一生又与爱情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死亡与流浪重叠在一起,思路又转而考虑生命和爱情的短暂: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镇楼中燕。”
这时词人开始了时间的跳跃,设想他日他人看见自己站在空了的燕子楼前将如何想呢?于是写道: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用历史的第三双眼睛观看人、物、己,得出时空外的超前的景观。“跳跃”至此达到极峰,人类渺小,宇宙无穷,旧欢新怨只是梦境,自身的漂泊经营,也不过是令后人浩叹而已。这种跳跃从个人的爱情、生死,突然跌入宇宙的黑洞,顿时为诗增加了多少时空的深度。超越渺渺的旧欢新怨的情网,与“营营”的狭窄天地,这种感叹绝非消极,反是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又充满血肉的真情。全词在104字内经历了7次大的意境的跳跃;以词人的眼睛,历史的眼睛进行了穿透时空的观察,表述了超越的感情,说明苏轼在古典诗词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是新诗未曾达到的。
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宇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没有跳跃就不能有精练深邃的诗,诗忌冗长松散、迟缓、平板、浮华,而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有跳跃不一定就是好诗,但没有跳跃也就没有了诗的精灵,诗也就不过是尸存而已。
(摘编自郑敏《谈“时空的跳跃”》)
材料二:
清代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记有司寇王士祯这样一段话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王士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从龙之部分表现龙的神韵,从而体现龙的存在。这说明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从而写出“见首不见尾”“一爪一鳞”的“龙”的神韵,否则,就只能是“雕塑绘画”的造型艺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就像两个恋人之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彼此心领神会。是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尧臣语)。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说:“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当诗人抛出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知音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因此当读者领悟了这一诗境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此为诗中之仙”,而“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看诗人如何以跳跃的语言抒情的。如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题,有的作《夜雨寄内》,这为我们理解诗意增加了透明度。内,指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说,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回,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哪有个准确的时间呢!此句写两人思念之情的深厚。按常理,诗的下句应回答“未有期”的原因。但本诗却一下子跳到了写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字面上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是对思念之情的深化。何也?诗人现处在“巴山”茫荒凄凉之地,更何况诗人正处“巴山”凄凉之地、潇潇“夜雨”之时、“秋”风瑟瑟之日,其离愁之深、思念之切可见。这种跳跃,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未有期”的无奈。“巴山夜雨涨秋池”,似乎是纯客观的写景。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不可能不表现情感。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诗的后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后诉说当时的情景,其浓郁的情思,需细味、补充想象才能深刻领会。
(摘编自刘礼君《漫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超出逻辑思维的限制,呈现出语言跳跃性的特点,这是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文体的个特征。
B.苏轼《永遇乐》的第二次跳跃是,从词人主观色彩的神秘夜景跳人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
C.苏轼在古典诗词中的创造在于,他能超越人类渺小个体的感情,以穿透时空的观察思考整个宇宙的无穷话题。
D.诗歌的精练深邃离不开跳跃性,没有跳跃的诗一定不是好诗,但具有了跳跃性也不一定是好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跃是诗歌的灵魂,对读者来说,要想把握一首诗的深层内涵,必须通过想象补充诗歌语言之外的空白。
B.诗人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的跳跃来创设一种诗境,读者能够正确领悟后,必然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巴山夜雨涨秋池”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关于归期的问题,但是通过写景暗含抒情的方式,委婉回答了对方一归途无期。
D.诗歌不像散文在句式的衔接上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因此诗歌的感情逻辑比散文差一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诗歌语言时间跳跃性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
(5)诗词具有跳跃性,请从这个特点分析鉴赏诗词要注意什么。
三.诗歌阅读(共3小题)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相关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本诗又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的不同。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2)“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 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 李商隐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 杜牧
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 郑樵
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 王寂
(3)《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
②鄜(fū)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1)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解答题(共3小题)
8.有人说,这首诗在内容和感情方面都有很大的跳跃性,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9.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将借景抒情的关系概括为四种: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本词在写法上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八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①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上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作者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直抒胸臆,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解答】D.“本词直抒胸臆”理解错误。从题目“金陵怀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所以不是直抒胸臆。
故选:D。
【点评】怀古诗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⑤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解答】词的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可从词选择的意象,表达的意境来辨析;
出自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词作者虽是辛弃疾,但“众里寻他千百度”,描写出词人苦苦寻求心上人踪影的情景,属于婉约词;
出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本词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作;
出自晏殊《蝶恋花》,作者是婉约派词人,诗句描写的是相思之情,显然是婉约词;
出自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本词被誉为第一豪放词,显然是豪放派;
出自周邦彦的《苏幕遮》,周邦彦是婉约派词人,本词描写思乡之情,景物清丽,显然是婉约词;
出自李清照《声声慢》,典型的婉约词;
故选:D。
【点评】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别:
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是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松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 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唱和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文选》收录的西汉武帝时期李陵和苏武的唱和诗,已被普遍认为是后人的假托之作。目前可靠的早期唱和诗,有东汉后期秦嘉与徐淑的夫妇赠答和蔡邕的《答对元式诗)等。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等文学活动的促进。魏晋唱和诗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遵循了同题和同体的创作方式。魏晋唱和诗的兴盛,还促进了总集的产生与复兴。
魏晋诗歌唱和的风气,得益于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各方人才的集聚。邺下时期,北方一统,人才荟萃,铸造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一个高峰。建安九年(204),曹操占据了邺城,后来将王粲等文人学者会集到郵城。邺城是曹操的基地,天下人才荟萃于兹,使邺城成为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及至西晋太康时期,天下一统,人文鼎盛,又迎来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二个高峰。西晋的文学活动发达,有华林园集会、金谷园集会、尚书省诗歌唱和等。石崇的金谷园集会也有多次,但以元康六年(296)石崇“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最为著名。石崇《金谷诗序》说“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据此可知主要是诗歌唱和。东晋著名的兰亭集会,正是有意识地模拟金谷集会。
魏晋唱和诗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唱和诗的创作中,魏晋诗人对诗歌体式的选择比较自由。建安时期的王粲《赠蔡子笃诗》等为四言诗,而刘桢《赠徐干》等为五言诗,则建安诗人的唱和兼用四言和五言。西晋的傅玄、傅咸父子是儒学世家,参与制礼作乐,傅玄《答程晓诗》有两首,其中四言和五言各一首,而傅成的《赠郭泰机诗》和《赠何劭王济诗》都是用五言写就。在赠答的形式中,一般是一诗一赠,也有一诗两赠;通常是一赠一答,也有一赠两答,如卢谌《赠刘琨》,刘琨有《答卢谌》和《重赠卢谌》两首。
魏晋唱和诗遵循同题和同体的创作方式。曹丕是邺下文学的实际领袖,促成并引领了诗歌唱和的风气。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往往围绕同一题材进行创作。如记写饮宴活动的《公宴诗》中的曹植、王架、刘桢等人的作品,记写游戏活动的《斗鸡诗》中的曹植、刘桢、应场等人的作品,都属于诗人们的同题创作。在同一题材的创作过程中,一般也要遵守同一体式的要求,如前述《公宴诗》使用了五言体式。同样,在诗歌唱和中,一般要遵守用体的要求,如《文选》“赠答”类的张华(答何劭》和何劭《赠张华》都使用五言体式。
魏晋唱和诗促进了总集的产生和复兴。邺下时期的诗歌唱和,促进了总集的产生。曹丕由于怀念邺下的文学活动,将旧日游园、公宴斗鸡等活动下所作的诗歌汇聚起来,便成了最早的单一文体总集了,当时的总集或名为《邺中集》。邺下诗歌的汇集,是由文学活动促成的,这不同于西汉刘歆《七略》“诗赋略”的图书编纂活动,因此可以说《邺中集》是文学总集的肇端。
魏晋时期的文学活动纷繁多样,呈现出魏晋文学的繁荣局面而诗歌唱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可以说魏晋诗歌唱和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徐昌盛《风雅啸聚与魏晋唱和诗的兴盛》)
材料二:
琵琶亭因《琵琶行》而建,诗歌乃因诗迹而传。亭难自胜,因诗而显;诗不自美,借亭而彰。建亭时间最迟在北宋一仁宗朝宰相夏竦《题江州琵琶亭》云:“流光过眼如车毂,薄宦拘人似马街。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掩泪湿青衫!”讪笑司马涕泣多情,以宦途羁束而欲借声色自快。承此基调而继和者,亦多讽乐天未能忘情仕宦,如梅华、戴复古、岳珂、萧立之等。然也有对乐天报以同情之理解者,或超然物外而寄托今昔之慨者。随着题诗倍增,琵琶亭渐成人文胜景,以至有《琵琶亭诗》之辑。琵琶亭诗今存者,尚有600多首。
缘事成诗,因诗有亭;琵琶一样听来惯,听到浔阳便有情。蔚为大观的琵琶亭唱和,概而言之,主要围绕着叙写故事与遗迹咏怀两大主题,却逗惹出不同身世境遇的诗人千姿百态的情感取向,成为琵琶亭主题诗歌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得《琵琶行》原作所抒发的天涯沧落之感,绽放出多种接受祥态;而琵琶亭因为诗歌、故事、胜景等诸多元素的融入,也早已从诗歌胜迹衍为文学意象,并通过琵琶亭唱和文本的不断叠加,从物质空间和历史空间,升格为真实与想象交织的“第三空间”,一个真正永垂不朽的空间。
(摘编自陈才智《琵琶亭唱和》)
材料三:
刘禹锡是中晚唐时代的重要作家,政治上的永贞革新和诗歌界的诗豪美名共同铸就了刘禹锡的雄直形象。其唱和诗也是构成他文学图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宝历二年(826)到他去世的会昌二年(842),即55岁到71岁的晚年,他的诗歌创作中将近70%都是唱和诗。刘禹锡晚年以诗酬唱的朋友圈包括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牛僧孺、李德裕、令狐楚、窦常等文坛、政坛翘楚,其中62%的唱和作品是与同龄人白居易的酬和。
刘禹锡晚年主要创作唱和诗,以叹老调笑、闲适游赏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不再如以往关注时政刻意讽刺。“诗豪”形象的消解既是中晚唐时政大潮的客观裹换,也是他出处思想的主观选择。而刘禹锡晚年从出处选择到精神思想,从诗歌形式到诗歌风格的选择和转变都与他最主要的诗友白居易有密切关系。正是与白居易的唱和诗,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刘禹锡,使其人生心态和创作风格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既属于刘禹锡个人,也预示了晚唐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赵乐《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刘禹锡晚年的唱和诗》)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唱和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唱和诗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出现,魏晋兴起,到唐代已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与人交际的重要诗歌类别。
B.琵琶亭的唱和诗只是围绕叙写故事与遗迹咏怀两大主题,却引出不同身世境遇的诗人多姿的情感取向。
C.唱和诗影响深远,《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中的三个集会在材料一中都有所体现。
D.刘禹锡以往诗作关注时政,晚年主要创作唱和诗,晚年将近70%的作品是唱和诗,叹老调笑,闲适游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材料一认为魏晋时期文学活动纷繁多样,魏晋文学繁荣,可以说魏晋诗歌唱和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
B.材料二认为白居易《琵琶行》引发的连锁效应,使得琵琶亭衍为文学意象,通过唱和文本的叠加,升格为永垂不朽的“第三空间”。
C.材料三指出唐代刘禹锡晚年唱和诗创作占比较大,绝大多数是与白居易、元稹的交流,有助于深入解读刘禹锡的人生和创作风格。
D.三则材料有详有略地讲解了唱和诗这种文学现象,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古典持歌的认知,为解读诗歌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3)下列作品中,属于唱和诗范畴的一项是 A
A.东晋《兰亭集》
B.西汉刘歆《七略》
C.汉魏时期曹操《短歌行》
D.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唱和诗产生及兴盛的原因。
【解答】(1)B.“只是围绕叙写故事与遗迹咏怀两大主题”错,材料二第二段是“蔚为大观的琵琶亭唱和,概而言之,主要围绕着叙写故事与遗迹咏怀两大主题”。
故选B。
(2)C.选项内容对应材料三,根据第一段“刘禹锡晚年以诗酬唱的朋友圈包括白居易、元镇、柳宗元、牛僧孺、李德裕、令狐楚、窦常等文坛、政坛翘楚,其中62%的唱和作品是与同龄人白居易的酬和”可知,“绝大多数是与白居易、元镇的交流”错,不包括元镇。
故选C。
(3)B.由材料一第五段“邺下诗歌的汇集,是由文学活动促成的,这不同于西汉刘歆《七略》‘诗赋略’的图书编纂活动”可知,《七略》不是唱和诗集。
C.曹操的《短歌行》写于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设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由此可知《短歌行》是即景生情诗。
D.《文心雕龙》属于文选。
故选A。
(4)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介绍唱和诗的产生,引出魏晋时期唱和诗的发展及影响;第二段论述魏晋唱和诗产生的环境;第三段写魏晋唱和诗的多种表现形式;第四段写魏晋唱和诗的创作方式;第五段写魏晋唱和诗促进了总集的产生和复兴;第六段总结,照应第一段。中间部分第二段为一层,三、四段为一层,第五段为一层。据此作答即可。
(5)首先是产生的原因。材料一“唱和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等文学活动的促进”“魏晋诗歌唱和的风气,得益于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各方人才的集聚”由此得出:唱和诗早在汉代出现,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一些文学活动的促进。
再就是兴盛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刘禹锡晚年以诗酬唱的朋友圈包括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牛僧孺、李德裕、令狐楚、窦常等文坛、政坛翘楚,其中62%的唱和作品是与同龄人白居易的酬和”可以得出:得益于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各方人才的集聚。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缘事成诗,因诗有亭”“诗歌、故事、胜景等诸多元素的融入,也早已从诗歌胜迹衍为文学意象”可以得出:诗歌、胜景,故事等元素的交融,有利于唱和文学研究的深入。
根据材料三“而刘禹锡晚年从出处选择到精神思想、从诗歌形式到诗歌风格的选择和转变都与他最主要的诗友白居易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出:与伟大诗人进行交流,能够促进唱和诗的发展及创作风格的改变。
答案:
(1)B
(2)C
(3)A
(4)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出论点,是“总”,第六段结论是“总”。②中间部分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第二段是分论的第一层次,论述魏晋唱和诗的产生背景;三、四段为第二层次,论述魏晋唱和诗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创作方式);第五段是第三层次,论述唱和诗的影响。
(5)①产生的原因:唱和诗早在汉代出现,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一些文学活动的促进。
②兴盛的原因:一是得益于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各方人才的集聚;二是诗歌、胜景,故事等元素的交融,有利于唱和文学研究的深入;三是与伟大诗人进行交流,能够促进唱和诗的发展及创作风格的改变。
【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
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诗人是最能飞翔的,享有最大的自由。诗的腾空跳跃远远超出逻辑思维的轨道,更多是无意识的侵入。这种跳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当代中国新诗出现得要频繁。
如苏轼的《永遇乐》,写词人留宿于已故好友张建封的别墅燕子楼,梦见张建封的爱妓盼盼。张建封去世后盼盼因怀念故情仍留住在燕子楼十余年。苏轼在词中将这段真挚的爱情的终结与人生命运飘忽联系起来。词的开头写景不带很多感彩: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但紧接突然转入一种深夜的神秘,在无人见中自然地运动: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从平直的写实陡然跌入自然的神秘中。既然“无人见”又如何看见“圆荷”,听见“滴露”,看见“曲港”中鱼在“跳跃”?这些自然又是在写词人的不眠,和夜在寂静中的神秘搏动。这个跳跃是从平常外在的夜跳入神秘的夜的内心深处。接着又写道:
“沈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铿然”两字的奇妙在于它传达了夜的极端静寂,一叶落地才会铿然有声,但也写词人入睡不熟,落叶声竟大得如夜间三鼓声那么响,惊断了词人本来就黯然神伤的梦魂,因为他正梦见“盼盼”。“盼盼”作为高唐赋中的爱神“神女”出现在词人梦中。这又从沉寂无人的自然夜景突然跌入人间难以长留的爱恋真情的悲伤中。词人醒来后激动不已,出户在月下的燕子楼前园中徘徊。但又突然设想他年别人看见今夜的自己。自己的漂洎的一生又与爱情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死亡与流浪重叠在一起,思路又转而考虑生命和爱情的短暂: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镇楼中燕。”
这时词人开始了时间的跳跃,设想他日他人看见自己站在空了的燕子楼前将如何想呢?于是写道: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用历史的第三双眼睛观看人、物、己,得出时空外的超前的景观。“跳跃”至此达到极峰,人类渺小,宇宙无穷,旧欢新怨只是梦境,自身的漂泊经营,也不过是令后人浩叹而已。这种跳跃从个人的爱情、生死,突然跌入宇宙的黑洞,顿时为诗增加了多少时空的深度。超越渺渺的旧欢新怨的情网,与“营营”的狭窄天地,这种感叹绝非消极,反是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又充满血肉的真情。全词在104字内经历了7次大的意境的跳跃;以词人的眼睛,历史的眼睛进行了穿透时空的观察,表述了超越的感情,说明苏轼在古典诗词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是新诗未曾达到的。
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宇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没有跳跃就不能有精练深邃的诗,诗忌冗长松散、迟缓、平板、浮华,而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有跳跃不一定就是好诗,但没有跳跃也就没有了诗的精灵,诗也就不过是尸存而已。
(摘编自郑敏《谈“时空的跳跃”》)
材料二:
清代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记有司寇王士祯这样一段话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王士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从龙之部分表现龙的神韵,从而体现龙的存在。这说明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从而写出“见首不见尾”“一爪一鳞”的“龙”的神韵,否则,就只能是“雕塑绘画”的造型艺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就像两个恋人之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彼此心领神会。是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尧臣语)。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说:“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当诗人抛出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知音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因此当读者领悟了这一诗境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此为诗中之仙”,而“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看诗人如何以跳跃的语言抒情的。如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题,有的作《夜雨寄内》,这为我们理解诗意增加了透明度。内,指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说,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回,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哪有个准确的时间呢!此句写两人思念之情的深厚。按常理,诗的下句应回答“未有期”的原因。但本诗却一下子跳到了写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字面上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是对思念之情的深化。何也?诗人现处在“巴山”茫荒凄凉之地,更何况诗人正处“巴山”凄凉之地、潇潇“夜雨”之时、“秋”风瑟瑟之日,其离愁之深、思念之切可见。这种跳跃,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未有期”的无奈。“巴山夜雨涨秋池”,似乎是纯客观的写景。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不可能不表现情感。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诗的后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后诉说当时的情景,其浓郁的情思,需细味、补充想象才能深刻领会。
(摘编自刘礼君《漫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歌超出逻辑思维的限制,呈现出语言跳跃性的特点,这是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文体的个特征。
B.苏轼《永遇乐》的第二次跳跃是,从词人主观色彩的神秘夜景跳人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
C.苏轼在古典诗词中的创造在于,他能超越人类渺小个体的感情,以穿透时空的观察思考整个宇宙的无穷话题。
D.诗歌的精练深邃离不开跳跃性,没有跳跃的诗一定不是好诗,但具有了跳跃性也不一定是好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跳跃是诗歌的灵魂,对读者来说,要想把握一首诗的深层内涵,必须通过想象补充诗歌语言之外的空白。
B.诗人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的跳跃来创设一种诗境,读者能够正确领悟后,必然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巴山夜雨涨秋池”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关于归期的问题,但是通过写景暗含抒情的方式,委婉回答了对方一归途无期。
D.诗歌不像散文在句式的衔接上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因此诗歌的感情逻辑比散文差一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诗歌语言时间跳跃性的一项是 A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
(5)诗词具有跳跃性,请从这个特点分析鉴赏诗词要注意什么。
【解答】(1)B.“第二次跳跃是,从词人主观色彩的神秘夜景跳人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错误,原文第八段提到“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第二次跳跃不是“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第二次应跳跃到“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故选B。
(2)D.“……因此……”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推断,诗歌有内在的感情逻辑,并没有与散文比较,所以不能说比散文差一些。故选D。
(3)A.体现了词人由眼前阶下囚身份看到的“春花秋月”,感受到的“小楼东风”,跳跃到以“往事”“故国”为代表的过去帝王生活,这种跳跃是由眼前情景跳跃到过去情景的时间跳跃。BCD三项所描写的都是眼前景象,无法体现诗歌语言时间跳跃性。故选A。
(4)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材料一第二段说“如苏轼的《永遇乐》”是以苏轼《永遇乐》为例来阐述诗词的跳跃性;材料二第二段“看诗人如何以跳跃的语言抒情的。如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这是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来阐述抒情的跳跃性。如比喻论证。材料一最后一段“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使用比喻论证,凸显“跳跃”之于诗词的意义;材料二第一段“诗如神龙……这说明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从而写出‘见首不见尾’‘一爪一鳞’的‘龙’的神韵”也使用比喻,凸显抒情的跳跃之于诗歌的意义。如对比论证。材料一第一段“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和材料二第二段“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不可能不表现情感。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都是将诗歌与散文进行比较。
(5)由材料二第一段“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就像两个恋人之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彼此心领神会”“是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当诗人抛出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知音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因此当读者领悟了这一诗境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可知,读者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要能够做诗人的知音,去领会诗人的内心所想。由材料二第二段“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诗的后一联中……是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后诉说当时的情景,其浓郁的情思,需细味、补充想象才能深刻领会”可知,诗词的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不强,读者需要进行补充连贯,这样才能正确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由材料一最后一段“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字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和材料二第一段“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可知,诗歌在跳跃中有内在的意脉和感情的逻辑,读者要整体把握领会。
答案:
(1)B
(2)D
(3)A
(4)①举例论证。如材料一以苏轼的《永遇乐》为例阐发诗词跳跃性,材料二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阐发抒情的跳跃性。②比喻论证。材料一将“卓越的天才”比作鸟的“翅膀”,将“跳跃”比作“诗的精灵”;材料二将“诗歌”比作“神龙”。③对比论证。两则材料都将诗歌与散文进行了对比。
(5)①在句式上,诗词的语法和表述连贯性不强,充满跳跃性,补充完整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②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所以要与诗人做知音,正确领悟。③诗歌跳跃中有内在意脉和感情逻辑性,需要读者整体把握,细味、补充想象。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诗歌阅读(共3小题)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相关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本诗又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的不同。
【解答】杜诗为登楼抒怀之作,侧重写实。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叙事写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透露了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尾联“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忧国优民,禁不住老泪纵横了,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此诗意境开阔宏丽,表现手法变化多样。首联叙述,交代登楼缘由;颔联描写,绘制宏阔壮观图景,又运用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尾联又运用了抒情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
李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写登高临远、俯视下界所见到的辽阔景象。以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来烘托岳阳楼的高耸。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写仰观天宇所感。“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用夸张之笔,突出心情的愉快。尾联“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写酣饮之乐。
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此诗风格意气豪放,境界阔大,采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答案:
思想情感:杜诗中①身世凄凉之感。诗人漂泊在外,生活窘困,以舟为家,既老且病,亲友音信全无。②忧国伤时之情。“戎马关山北”写出国家动荡不安,处境沉浮。李诗中诗人此时正遇大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义,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因此全诗流露了一片喜悦之情。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艺术风格: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杜诗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诗歌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一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李诗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李白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一二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彩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此诗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这首五律诗,其风格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此诗代表了李白的五言律诗的风格。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2)“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 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C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 李商隐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 杜牧
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 郑樵
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 王寂
(3)《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解答】(1)D.“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分析不正确。“斗米换衾裯”写的是城中的富人用斗米来换昂贵的衣物,而不是普通的城中百姓。
(2)C.题干“去马来牛不复辨”是化用诗句,属于用典。A项用庄周梦蝶典故,B项运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所作,被称为亡国之音。D项“大夫”是屈原的官职,“大夫泽畔行吟”是《渔父》中屈原的典故。“司马”是白居易的官职,“江头送别时”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C项无典故。
(3)《秋雨叹》诗题一个“叹”字,暗含情感,“叹”的内容要抓住背景,唐朝时已有颓象,再抓住语句中描写秋雨的场面,秋雨绵绵,天气混沌不清,粮食无收,市井物价的混乱,忧国忧民的杜甫自然对百姓命运无比担忧关切。《春夜喜雨》诗题一个“喜”字统摄全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春雨到来是欣喜的,诗歌侧重写雨景,突出雨的特点,比如“好”“润”“潜”等,这些都写出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D
(2)C
(3)《春夜喜雨》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之情,同时赞美了春雨默默润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秋雨叹》极力描写秋雨之大,历时之长,对地里的庄稼和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与担忧。
白话译文:
天天秋雨,久久不停,四面八方一片乌云。眼前走的马来的牛无法辨认,泾浊渭清怎么来区分?谷粒生芽,黍穗发黑,农民田妇的收成无法估计。城里斗米就能换到衾稠,只要两厢情愿,哪管它值不值?
诗歌赏析:
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点评】答题指导:
1.分析内容要注意结合诗句,理解诗句意思,不可曲解诗意。
2.用典是古诗文常用的手法,典故内容可以借用历史故事,可以化用前人诗句,可以借用神话传说。用典方式包括明用、暗用、正用、反用,明用是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是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正用是正用历史故事的意义;反用是反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题、作者、背景注释、诗歌的题材、景物、典故等出发。《春夜喜雨》和《秋雨叹》都是杜甫的诗歌,分析的方法却有所异同。两首诗都需要抓住诗题,《秋雨叹》要联系背景,知人论世,联系诗中描写秋雨的场景。而《春夜喜雨》要抓住春雨的特征去了解诗人的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
②鄜(fū)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1)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分析,重点突出其内在特点。首联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这里突出一种想象的意味,表达对丈夫的怀念,颔联则是通过想象女儿陪伴妻子望月,突出内心对家人的无限怀念,这种感情是溢于言表的。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写出了自己怀念子女妻儿的温情画面,暗含着内心的无限哀愁,一方面将国家危难写出来了,另一方面流露出对战争的憎恶,家长里短,爱恨情仇,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愁闷,表达一种深切的怅惋。
答案:
(1)想象或虚写(也可写作“对比”、“反衬”手法)。(1分)首联明明是自己看着长安的月亮怀念妻子,却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看着月亮一定在怀念长安的丈夫;颔联诗人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女儿,而想象小儿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深陷长安的慈父。(2分)这样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进一层。(1分)
(2)尾联正面书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怀念。(2分)同时隐含着对国事的关心,憎恨离乱,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2分)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 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四.解答题(共3小题)
8.有人说,这首诗在内容和感情方面都有很大的跳跃性,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解答】这两句诗,首先,从内容方面来说,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首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首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存在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对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对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对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本诗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其次,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来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
答案:
从内容方面来说,首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首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存在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对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对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对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本诗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来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点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作品是社会与时代的镜子,写作背景是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捷径。
二、融情入景,注意情景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
三、寻根究源,把握诗歌意象。诗歌创作中,意象的选择和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寻根究源,就可以凭借某些意象来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
四、曲径通幽,分析艺术手法。为了更加充分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作者常常要在诗歌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我们要静下以来,拨开语言的迷雾,抓住核心内容,真正理解作者是如何曲径通幽的来表现内心情感的。
9.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将借景抒情的关系概括为四种: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本词在写法上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在本首词中,是属于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答案:
本词在写法上属于以乐景写哀情。“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的幽情之美,在碧绿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惬意。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江南的人美,街头酒店,美女执勺,又何等让人饱餐秀色。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后,词的结尾反写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更觉情感的沉郁深挚。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0.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首先,全诗描绘的景物是壮阔无比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诗人并不对眼前景物做细致刻画,而是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我们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的博大胸怀,其诗风格雄浑渊深。其次,身世家国之忧,融为一体。杜甫一生,经历坎坷,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杜甫的政治生活是坎坷,不得志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诗人不是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朝廷的危难而哭,这样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答案:
全诗描绘的景物是壮阔无比的。诗人并不对眼前景物做细致刻画,而是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我们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的博大胸怀,其诗风格雄浑渊深。身世家国之忧,融为一体。杜甫的政治生活是坎坷,不得志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诗人不是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朝廷的危难而哭,这样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点评】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