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11: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上任伊始,便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宣布:要依照我的要求行事,犯错的就马上处置。她为众人安排了各自的事项。不久对一迟到者,先训斥一番,后喝命打二十板子,交代与都总管来升,革他一个月银米。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而不敢偷闲了。
B.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C.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D.贾宝玉大观园题额题得好,小厮们抢走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香袋之类。林黛玉以为宝玉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赌气回房,把正在给贾宝玉绣的香袋剪了。贾宝玉急忙解开衣领从贴身棉袄上解下林黛玉送给他的荷包。
2.填入下列句中空格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刘姥姥)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______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
②宝玉向林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脸望着黛玉说话,却拿眼飘着宝钗,黛玉便拉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______着我。”
③袭人道:“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______,心地宽大。”
④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妨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______: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
A.简慢 敷衍 包涵 调唆
B.怠慢 敷衍 包涵 煽动
C.简慢 支吾 涵养 调唆
D.怠慢 支吾 涵养 煽动
3.“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分别写的是哪两个人物?(  )
A.探春 迎春 B.探春 薛宝钗
C.史湘云 迎春 D.史湘云 薛宝钗
4.《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姊妹结成“海棠诗社”,下列咏海棠的诗句中,哪一句是林黛玉所写的?(  )
A.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B.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C.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D.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5.下列对《红楼梦》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描写了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众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
B.“白海棠诗”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黛玉的“秋闺怨女拭啼痕”表现其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隐含对薛、林二人的评价和态度。
C.《红楼梦》结构完整,针线绵密。关于贾府盛衰,通过刘姥姥几进贾府的不同观感以及贾母等人在几次家宴上的不同感受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层次清晰,对照鲜明。
D.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具有封建礼教所不容的爱情悲剧和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的叛逆者悲剧的双重悲剧性,最后黛玉因爱而死,宝玉舍弃红尘,独自一人消失在白茫茫旷野。
6.《红楼梦》在人物对话中引入了一些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歇后语,下列各项中的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B.丈八的灯台——照(舅)旧
C.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D.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了太太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一样的。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的说,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的说,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情分。”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也知道了。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中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况我接着管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一则外面看着虽然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又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至外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凤姐)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明自己是个认亲的人,有一副热心肠,即使是对远房的穷亲戚也没有丝毫的冷淡、怠慢。
B.为了表明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迎来送往是自己分内的事。
C.体现出王熙凤很虚伪,办事圆滑。
D.王熙凤没有读过书,没文化,没礼貌。
(3)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对选段中“气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人的态度作风
B.指人的精神与面色
C.指人做事的魄力
D.指人的风度仪表
(2)对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的话一举两得,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她的话一箭三雕,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C.她的话一箭三雕,表面上恭维了林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也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D.她的话一举两得,表面上恭维林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3)选段中写王熙凤“拭泪”后又“忙转悲为喜“,刻画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   
A.多情善感
B.逄迎机变
C.圆滑玲珑
D.见风使舵
(4)对选段文字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
(5)对选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担心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不习惯。
B.对林黛玉进贾府表示欢迎。
C.既讨好了老祖宗,又在林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了自己在贾府的权势之大。
D.表示自己在贾府的主人翁地位。
三.名著导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戛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道:“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凄清奇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1)请结合《红楼梦》原著欣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诗。
(2)《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听到了宝玉的梦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请结合原著谈谈你对宝玉梦话的理解。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是《红楼梦》中薛宝钗题咏柳絮的诗句。同样的情境和期待也颇适合于放风筝。当然,风筝最终能否高飞入天,①   。首先在风筝的形制上。如风筝有软翅硬翅之分,硬翅容易飞高,软翅不兜风,飞不高。因风筝材质、形状的区别,制作要诀不尽相同。②   ,放风筝同样需要技巧,要审风度时,适时地放手、抖线等。除了个人能力外,风筝高飞还依赖于风力、风向等因素,适度的风才能将风筝送上青云。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上任伊始,便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宣布:要依照我的要求行事,犯错的就马上处置。她为众人安排了各自的事项。不久对一迟到者,先训斥一番,后喝命打二十板子,交代与都总管来升,革他一个月银米。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而不敢偷闲了。
B.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C.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D.贾宝玉大观园题额题得好,小厮们抢走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香袋之类。林黛玉以为宝玉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赌气回房,把正在给贾宝玉绣的香袋剪了。贾宝玉急忙解开衣领从贴身棉袄上解下林黛玉送给他的荷包。
【解答】C.对象错误。“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
故选:C。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2.填入下列句中空格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刘姥姥)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______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
②宝玉向林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脸望着黛玉说话,却拿眼飘着宝钗,黛玉便拉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______着我。”
③袭人道:“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______,心地宽大。”
④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妨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______: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
A.简慢 敷衍 包涵 调唆
B.怠慢 敷衍 包涵 煽动
C.简慢 支吾 涵养 调唆
D.怠慢 支吾 涵养 煽动
【解答】简慢:怠慢失礼。怠慢,懈怠轻忽。这里侧重“失礼”,应选“简慢”。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支吾:用话应付搪塞;说话含混闪躲。依据“脸望着黛玉说话”应选“支吾”。
包涵:一指宽容、原谅,二指包容含有、包括。涵养: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道德修养;滋润养育,培养;积蓄、保持水分。这里是袭人夸宝钗有修养,应选“涵养”。
调唆:挑拨,怂恿人闹纠纷。煽动:指怂恿、鼓动人做坏事。这里不是让人去干坏事,而是“挑拨”的意思,应选“调唆”。
故选:C。
【点评】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分别写的是哪两个人物?(  )
A.探春 迎春 B.探春 薛宝钗
C.史湘云 迎春 D.史湘云 薛宝钗
【解答】“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写的是贾探春;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写的是贾迎春。
故选:A。
【点评】名著阅读: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4.《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姊妹结成“海棠诗社”,下列咏海棠的诗句中,哪一句是林黛玉所写的?(  )
A.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B.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C.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D.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解答】A.探春。
B.薛宝钗。
C.林黛玉。
D.贾宝玉。
故选:C。
【点评】名著阅读: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5.下列对《红楼梦》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描写了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众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
B.“白海棠诗”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黛玉的“秋闺怨女拭啼痕”表现其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隐含对薛、林二人的评价和态度。
C.《红楼梦》结构完整,针线绵密。关于贾府盛衰,通过刘姥姥几进贾府的不同观感以及贾母等人在几次家宴上的不同感受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层次清晰,对照鲜明。
D.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具有封建礼教所不容的爱情悲剧和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的叛逆者悲剧的双重悲剧性,最后黛玉因爱而死,宝玉舍弃红尘,独自一人消失在白茫茫旷野。
【解答】D.“独自一人消失在白茫茫旷野”表述有误,宝玉是随着一僧一道作歌而去。
故选:D。
【点评】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
6.《红楼梦》在人物对话中引入了一些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歇后语,下列各项中的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B.丈八的灯台——照(舅)旧
C.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D.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解答】B.“丈八的灯台”后面接“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比喻只看见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
故选:B。
【点评】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了太太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一样的。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的说,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的说,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情分。”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也知道了。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中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况我接着管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一则外面看着虽然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又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至外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凤姐)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为了表明自己是个认亲的人,有一副热心肠,即使是对远房的穷亲戚也没有丝毫的冷淡、怠慢。
B.为了表明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迎来送往是自己分内的事。
C.体现出王熙凤很虚伪,办事圆滑。
D.王熙凤没有读过书,没文化,没礼貌。
(3)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答】(1)A.正确。
B.“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
C.“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错误。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而是表现贾府对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有一定的同情心,为将来托付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埋下伏笔。
D.“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刘姥姥前来求人,但是又有些自尊,感觉羞耻,因此让板儿来说。
故选:A。
(2)D.“王熙凤没有读过书,没文化,没礼貌”错误。此处并没有表现出王熙凤“没文化,没礼貌”,而是表现他左右逢源,处世圆滑等。
故选:D。
(3)由“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可知,刘姥姥出身贫穷、没见过世面。由“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可知,刘姥姥言语粗鄙。由“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又推板儿道”可知,刘姥姥有些自尊、求人时难为情。综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4)明确观点,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即可。示例: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比较得体。如“满面春风的问好”这一神态描写能表现凤姐的热情待客。“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不必说了,我知道了”“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等语言描写体现凤姐的处事周到。“忙欲起身”“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等语言、动作描写则表现她对穷亲戚的尊重和善待。
答案:
(1)A
(2)D
(3)刘姥姥是一个农村老妇人形象。
①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刘姥姥被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吓得不住的“展眼儿”。②言语粗俗。如“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③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说明来意时“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推出板儿说话。
(4)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点评】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抓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二、抓住小说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个性和特点。
三、抓住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
四、抓住小说中环境描写。
8.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对选段中“气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指人的态度作风
B.指人的精神与面色
C.指人做事的魄力
D.指人的风度仪表
(2)对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她的话一举两得,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她的话一箭三雕,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C.她的话一箭三雕,表面上恭维了林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也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D.她的话一举两得,表面上恭维林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3)选段中写王熙凤“拭泪”后又“忙转悲为喜“,刻画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 B 
A.多情善感
B.逄迎机变
C.圆滑玲珑
D.见风使舵
(4)对选段文字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A.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
(5)对选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担心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不习惯。
B.对林黛玉进贾府表示欢迎。
C.既讨好了老祖宗,又在林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了自己在贾府的权势之大。
D.表示自己在贾府的主人翁地位。
【解答】(1)B.根据前文“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可知,是夸黛玉长的好看,由此可以推断出“况且这通身的气派”指的是黛玉的精神。
故选:B。
(2)C.王熙凤表面夸奖黛玉的精神气派,其实主要为了夸奖贾母,并且用“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讨好了探春等人。因此是“一箭三雕”。
故选:C。
(3)B.王熙凤说到姑妈去世“便用帕拭泪”,听到贾母“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有话”,就转悲为喜,可见她擅长逢迎和随机应变。
故选:B。
(4)A.“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便用帕拭泪”是动作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是语言描写,可见,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
故选:A。
(5)C.“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表现了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吃穿用度,管理着贾府的事物。一方面写出她对黛玉的关心,一方面写出她在贾府的权势。
故选:C。
答案:
(1)B
(2)C
(3)B
(4)A
(5)C
【点评】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考生要从小说中勾画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文中其他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正衬还是反衬。解题思路可以分为四步:一、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二、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名著导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戛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道:“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凄清奇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1)请结合《红楼梦》原著欣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诗。
(2)《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听到了宝玉的梦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请结合原著谈谈你对宝玉梦话的理解。
【解答】(1)从诗句含义分析,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意象特征解读,“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描绘的是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孤冷的月下将枯败的花朵埋葬,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的凄凉景象。
从深层次来看,这其实也可说是一种诗谶,就是通过诗来暗示主人公未来的命运,这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从文本内容可知,前一句为史湘云所作,后一句为林黛玉的对句。“寒塘渡鹤影”一句,“寒塘”即是指孤独冷寒的环境,“渡”是经历,而“鹤影”就是隐喻的对象史湘云。此句隐喻的含义大意为:湘云的结局是独自面对凄苦的岁月,但最终精神上得到解渡。“冷月葬花魂”一句,即是林黛玉一生状态的缩影,也精准的预测了黛玉最终的归宿。一个“冷”字,几乎贯穿黛玉的一生。母亲在她出生后含恨而逝,可谓命运之冷;自出生就多病,早晚不离药石,可谓体质之冷;独有灵思,不入污浊,不乏天性之冷;寒夜凄清,孤独而逝,可谓死亡之冷。这句意也暗示林黛玉花朵般的生命在月光下走向凋零,黛玉将来香消玉陨。
(2)《红楼梦》第一回中说贾宝玉是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剩下的石头。后来经过一僧一道点化,降世到金陵。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林黛玉前身)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日以甘露灌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因而“木石姻缘”指宝玉和黛玉的姻缘神话。而“金玉姻缘”指的是宝钗和宝玉的姻缘。金是指薛宝钗佩戴的金锁,玉则是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金玉上的字正巧组成一副对联:“莫失莫忘,仙寿永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于是便有了“金玉良缘”的传言。句中“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说明在宝玉心中,黛玉才是他的挚爱与追求,他内心是反感“金玉姻缘”这一说法的。
答案:
(1)“寒塘渡鹤影”一句恰切地表现了清寒的中秋夜一只鹤飞过水塘的景象,“寒”字暗示了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的身世,“鹤”飘逸的形象中暗含了湘云洒脱的性情;“冷月葬花魂”一句形象地表现了中秋节凄冷的月色下花朵凋零的景象,“冷”字暗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境遇与心态,“葬花魂”暗示了黛玉因病早逝的悲剧命运。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自然、人景合一,称得上是绝妙佳句。
.(2)宝玉梦话中的“金玉姻缘”指宝钗和他的姻缘,他有宝玉,宝钗有金锁,书中提到和尚说过有“金锁”的宝钗要跟有“玉”的人结成婚姻;“木石姻缘”指他和黛玉的姻缘神话,即他的前身是补天之石,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给绛珠仙草浇灌甘露,仙草得以修成人形,后为报灌溉之恩随他下凡。宝玉的梦话表明了他对基于富贵的“金玉姻缘”的排斥,对真挚的爱情的追求。
【点评】《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是《红楼梦》中薛宝钗题咏柳絮的诗句。同样的情境和期待也颇适合于放风筝。当然,风筝最终能否高飞入天,① 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在风筝的形制上。如风筝有软翅硬翅之分,硬翅容易飞高,软翅不兜风,飞不高。因风筝材质、形状的区别,制作要诀不尽相同。② 做风筝是一门技术 ,放风筝同样需要技巧,要审风度时,适时地放手、抖线等。除了个人能力外,风筝高飞还依赖于风力、风向等因素,适度的风才能将风筝送上青云。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风筝最终能否高飞入天,在于风筝的形制以及放风筝的技巧.
第一处横线的后面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补入的内容应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第二处横线后面“同样需要技巧”,此处必然要谈“做风筝”的技巧问题.
答案示例:
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②做风筝是一门技术
【点评】嵌入型补写的答题策略:
①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②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③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④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