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于是项伯复夜去”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范增数目项王
D.间至军中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D.“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二.填空题(共1小题)
4.而
(1)而不足以举一羽;而不见舆薪;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表转折) (判断对错)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表转折) (判断对错)
(3)然而不王者(表转折) (判断对错)
(4)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表转折) (判断对错)
(5)而况大軱乎(表递进) (判断对错)
(6)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转折) (判断对错)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废纸不腐
张爱国
①八月十五,进奏院衙署,窗前,苏舜钦看着缓缓西沉的太阳和渐渐热闹的大街,不由一声叹息。好友刘巽问他为何叹息。苏舜钦苦笑了笑,说出自己的烦恼。
②原来,作为当世有名的大词人,苏舜钦和他的诗朋文友们每年中秋节都要在京城的文韬阁聚会,赏明月,观舞乐,喝酒赋诗。按惯例,今年当由苏舜钦做东,请柬已于半个月前发出,但直到现在,苏舜钦晚上宴客的银子还没有着落。
③刘巽笑了:“好一个苏大学士,连一场宴会都办不起,真是笑煞人也。”
④“刘兄莫笑,莫非你办得起?”苏舜钦说着,两人哈哈大笑。
⑤“真可笑也!你看他们,其府上日夜车来马往,灯红酒绿,歌舞喧嚣,宾主酣醉,又何时为银子而愁?”刘巽擦去眼角笑出的眼泪,“你我整日囚身于衙署,劳形于案牍,忧心于庙堂与乡野,怎连一场宴席都负不起?”
⑥“刘兄莫气!道不同,则择取不同。他们有他们之择取,你我有你我之择取。你我既然如此择取,即择取如此生活。”苏舜钦看着刘巽,不无严肃地说,“人生在世,各自有其生活方式。他们以彼方式为乐,你我又何来以此为苦?”
⑦“罢了罢了,苏兄还是快快解决这燃眉之急吧。”刘巽说着,眼睛一亮,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有了!苏兄,你我何不将此等纸张收集卖去?”
⑧“不可不可!”苏舜钦急忙摆手,“此乃衙署之物,朝廷有禁令,不可私占。”
⑨“苏兄迂腐!不过废纸耳,百无一用。你我此举实乃废物再用,又合皇上克俭戒奢之倡,有何不可?”刘巽说着就开始捡起来。
⑩苏舜钦想了想,也是,这些年来,衙署里用过的废纸很是不少,但大多被当作垃圾,胡乱丢弃,实属浪费;少部分被擦桌抹椅、烧火取暖用了,甚是可惜。苏舜钦似乎给自己找到了理由,于是也蹲下身去捡。
好一会儿,两人将地上、橱柜内外和拐角旮旯里的陈年废纸都翻捡出来,擦去痰迹、脚印和霉灰尘土,用麻绳捆上,扛出去卖了。
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菜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宾客们大喜,纷纷夸苏舜钦终于大方了一回,又问他哪里发了财。苏舜钦坐在宾客中间,醉态十足,笑眯眯不语。
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早朝一开始,一位御史就向皇上参奏苏舜钦,说他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
苏舜钦脑中“轰”一声,暗叫不好,他知道这并非冲他而来,而是冲着正在推行新政的范仲淹大人和新政而来﹣——苏舜钦是范仲淹新政的忠诚拥护者和积极推行者。新政因为严重打击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推行以来受到百般阻挠。苏舜钦也清楚,这御史台早已成了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前沿阵地。他想解释,可尚未开口,满朝文武齐刷刷跪下,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奏请皇上严惩苏舜钦等贪官恶贼。皇上看着眼前的阵势,沉思良久,将苏舜钦、刘巽,以及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革职为民,即刻驱出京城。
京城外,一场秋雨刚停,夕阳残照,愁云惨淡,秋风萧瑟,乌鸟凄鸣。刘巽抹一把脸颊上的清泪,愤然道:“真小人也,竟拿区区废纸做文章,置你我于此境。”
“刘兄莫怒,俗语曰,虫蝇不噬无缝卵!昨日,倘使你我能克制心中私欲,他们即便欲置你我于死地又能奈何?此事皆由你我私欲贪心所致,不怪他们。”苏舜钦竟然淡淡一笑,“何止不怪?当感激也。”
“感激他们?”
“刘兄可知昨夜众宾赞我时我心中所想?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赞而甚为得意,还思忖往后何物可以再卖。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废纸可卖,新纸可卖否?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终了,岂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如此,你我杀身之罪已成,千古骂名亦成。”苏舜钦认真地说,“刘兄,他们扼你我之私欲贪心于萌芽,岂不当感激?”
“苏兄言重,区区废纸,何至于斯?”刘巽轻轻一叹。
“刘兄差矣!自古以来,所有巨贪大蠹,皆非一朝一夕所成,无不由跬步之错而至千里之罪、千古之耻。”苏舜钦忽然泪流满面,“刘兄,你我被革职事小,一旦祸及范大人和新政,你我定当千古之耻……”
补记:史载,北宋年间,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之所以在推行不到一年后即宣告失败,与苏舜钦这一“监守自盗”事件给保守派以借口并最终将改革派一网打尽有着一定的关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舜钦、刘巽本是一心为民的清官,但因一念之差没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犯下了错误,被革职逐出京城。
B.苏舜钦知道朝廷有不可私占衙署之物的禁令,但他认为废纸不属于衙署之物,因此将它们废物利用,卖掉换钱。
C.御史用“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参奏苏舜钦,实际上是要以此为借口攻击改革派。
D.小说结尾卒章显志,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警示世人:不遏止小贪欲,便会逐步形成大贪念,最终铸成千古罪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①段言简意赅,点明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苏舜钦的叹息以及好友刘巽的询问引出了下文对事件起因的叙述。
B.小说擅长细节描摹,如第 段苏舜钦“笑眯眯不语”,表现了其得意之情;第 段苏舜钦“淡淡一笑”,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态。
C.小说第 段对环境的精雕细刻,让读者如临其境,渲染了苏、刘二人离京时凄清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人物当时悲伤愁苦的心情。
D.小说语言以白话为主,人物对话中夹有文言,读来简练流畅又不失典雅,这种文言化的对话很有历史小说的特色,也符合人物的文人身份。
(3)根据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标题“废纸不腐”的含义。
(4)结合本文,谈谈历史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办事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C.《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D.《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
五.默写(共1小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 ”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率直,从冉有述志时说的“ ,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其谦虚的特点。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风乎舞雩,咏而归。
六.语言表达(共1小题)
8.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如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每条不超过20字)
结论一:
结论二:
建议: 。
七.作文(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家是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家是一座舞台,上演喜剧也上演悲剧;家是一个蜜糖罐,有尝不尽的甜美与幸福;家是一个牢笼,有被关闭的苦恼与叛逆的冲动……
请以“家”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经历感受,自命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
八.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__ 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 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于是项伯复夜去”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范增数目项王
D.间至军中
【解答】“于是项伯复夜去”中“夜”的是名词作状语,连夜、在夜里、趁着夜色等。
A.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称王。
B.距,动词,占据、把守。
C.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D.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从小路。
故选:D。
【点评】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其势必不敢留君”势: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时:当时。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D.“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解答】A项,正确;
B项,正确;
C项,正确;
D项,“行多次的叩拜礼”错。“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故选:D。
【点评】文学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解答】解析:
A项,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句,“无礼于晋”应是“于晋无礼”,句子翻译为: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从属楚国却对其怀有二心;
B项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啊;
C项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应是“有何厌之”,句子翻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D项否定判断句,意义判断句,句子翻译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故D答案判断有误。
故选:D。
【点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二.填空题(共1小题)
4.而
(1)而不足以举一羽;而不见舆薪;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表转折) √ (判断对错)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表转折) √ (判断对错)
(3)然而不王者(表转折) √ (判断对错)
(4)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表转折) √ (判断对错)
(5)而况大軱乎(表递进) √ (判断对错)
(6)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转折) √ (判断对错)
【解答】(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6)正确。
答案:
(1)√
(2)√
(3)√
(4)√
(5)√
(6)√
【点评】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文的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废纸不腐
张爱国
①八月十五,进奏院衙署,窗前,苏舜钦看着缓缓西沉的太阳和渐渐热闹的大街,不由一声叹息。好友刘巽问他为何叹息。苏舜钦苦笑了笑,说出自己的烦恼。
②原来,作为当世有名的大词人,苏舜钦和他的诗朋文友们每年中秋节都要在京城的文韬阁聚会,赏明月,观舞乐,喝酒赋诗。按惯例,今年当由苏舜钦做东,请柬已于半个月前发出,但直到现在,苏舜钦晚上宴客的银子还没有着落。
③刘巽笑了:“好一个苏大学士,连一场宴会都办不起,真是笑煞人也。”
④“刘兄莫笑,莫非你办得起?”苏舜钦说着,两人哈哈大笑。
⑤“真可笑也!你看他们,其府上日夜车来马往,灯红酒绿,歌舞喧嚣,宾主酣醉,又何时为银子而愁?”刘巽擦去眼角笑出的眼泪,“你我整日囚身于衙署,劳形于案牍,忧心于庙堂与乡野,怎连一场宴席都负不起?”
⑥“刘兄莫气!道不同,则择取不同。他们有他们之择取,你我有你我之择取。你我既然如此择取,即择取如此生活。”苏舜钦看着刘巽,不无严肃地说,“人生在世,各自有其生活方式。他们以彼方式为乐,你我又何来以此为苦?”
⑦“罢了罢了,苏兄还是快快解决这燃眉之急吧。”刘巽说着,眼睛一亮,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有了!苏兄,你我何不将此等纸张收集卖去?”
⑧“不可不可!”苏舜钦急忙摆手,“此乃衙署之物,朝廷有禁令,不可私占。”
⑨“苏兄迂腐!不过废纸耳,百无一用。你我此举实乃废物再用,又合皇上克俭戒奢之倡,有何不可?”刘巽说着就开始捡起来。
⑩苏舜钦想了想,也是,这些年来,衙署里用过的废纸很是不少,但大多被当作垃圾,胡乱丢弃,实属浪费;少部分被擦桌抹椅、烧火取暖用了,甚是可惜。苏舜钦似乎给自己找到了理由,于是也蹲下身去捡。
好一会儿,两人将地上、橱柜内外和拐角旮旯里的陈年废纸都翻捡出来,擦去痰迹、脚印和霉灰尘土,用麻绳捆上,扛出去卖了。
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菜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宾客们大喜,纷纷夸苏舜钦终于大方了一回,又问他哪里发了财。苏舜钦坐在宾客中间,醉态十足,笑眯眯不语。
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早朝一开始,一位御史就向皇上参奏苏舜钦,说他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
苏舜钦脑中“轰”一声,暗叫不好,他知道这并非冲他而来,而是冲着正在推行新政的范仲淹大人和新政而来﹣——苏舜钦是范仲淹新政的忠诚拥护者和积极推行者。新政因为严重打击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推行以来受到百般阻挠。苏舜钦也清楚,这御史台早已成了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前沿阵地。他想解释,可尚未开口,满朝文武齐刷刷跪下,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奏请皇上严惩苏舜钦等贪官恶贼。皇上看着眼前的阵势,沉思良久,将苏舜钦、刘巽,以及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革职为民,即刻驱出京城。
京城外,一场秋雨刚停,夕阳残照,愁云惨淡,秋风萧瑟,乌鸟凄鸣。刘巽抹一把脸颊上的清泪,愤然道:“真小人也,竟拿区区废纸做文章,置你我于此境。”
“刘兄莫怒,俗语曰,虫蝇不噬无缝卵!昨日,倘使你我能克制心中私欲,他们即便欲置你我于死地又能奈何?此事皆由你我私欲贪心所致,不怪他们。”苏舜钦竟然淡淡一笑,“何止不怪?当感激也。”
“感激他们?”
“刘兄可知昨夜众宾赞我时我心中所想?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赞而甚为得意,还思忖往后何物可以再卖。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废纸可卖,新纸可卖否?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终了,岂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如此,你我杀身之罪已成,千古骂名亦成。”苏舜钦认真地说,“刘兄,他们扼你我之私欲贪心于萌芽,岂不当感激?”
“苏兄言重,区区废纸,何至于斯?”刘巽轻轻一叹。
“刘兄差矣!自古以来,所有巨贪大蠹,皆非一朝一夕所成,无不由跬步之错而至千里之罪、千古之耻。”苏舜钦忽然泪流满面,“刘兄,你我被革职事小,一旦祸及范大人和新政,你我定当千古之耻……”
补记:史载,北宋年间,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之所以在推行不到一年后即宣告失败,与苏舜钦这一“监守自盗”事件给保守派以借口并最终将改革派一网打尽有着一定的关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苏舜钦、刘巽本是一心为民的清官,但因一念之差没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犯下了错误,被革职逐出京城。
B.苏舜钦知道朝廷有不可私占衙署之物的禁令,但他认为废纸不属于衙署之物,因此将它们废物利用,卖掉换钱。
C.御史用“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参奏苏舜钦,实际上是要以此为借口攻击改革派。
D.小说结尾卒章显志,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警示世人:不遏止小贪欲,便会逐步形成大贪念,最终铸成千古罪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说第①段言简意赅,点明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苏舜钦的叹息以及好友刘巽的询问引出了下文对事件起因的叙述。
B.小说擅长细节描摹,如第 段苏舜钦“笑眯眯不语”,表现了其得意之情;第 段苏舜钦“淡淡一笑”,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态。
C.小说第 段对环境的精雕细刻,让读者如临其境,渲染了苏、刘二人离京时凄清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人物当时悲伤愁苦的心情。
D.小说语言以白话为主,人物对话中夹有文言,读来简练流畅又不失典雅,这种文言化的对话很有历史小说的特色,也符合人物的文人身份。
(3)根据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标题“废纸不腐”的含义。
(4)结合本文,谈谈历史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解答】(1)A.“因一念之差没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犯下了错误,被革职逐出京城”错误。苏舜钦卖废纸虽有错,但罪不至被革职,实际上是保守派要以此为借口攻击改革派。
故选:A。
(2)B.“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态”错误。这里重点要表现的是他具有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故选:B.
(3)从表层含义来说,据“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菜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可知废纸并不是一无是处,能够为人们带来金钱。而从深层含义来说,据“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赞而甚为得意,还思忖往后何物可以再卖。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废纸可卖,新纸可卖否?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终了,岂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如此,你我杀身之罪已成,千古骂名亦成”可知,贪欲会一点一滴地积累,人们要永远记住“废纸事件”带来的警示。另外,苏舜钦身上所表现出的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文本中的历史事件——王安石变法,以及苏舜钦、刘巽等人物,乃至反对变法者借助苏舜钦卖废纸一事弹劾打压新政等都是真实的;小说通过“补记”表明文本所涉人物及主体事件的真实性较高:可见历史小说不能违背历史真实,需要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风俗和社会的主要内容。但是,苏舜钦与刘巽如何因宴客发愁、二人如何商议、如何想到卖废纸以及二人捡废纸的动作以及朝堂上的弹劾、甚至被贬后的对话等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回放,都是作者虚构的,这些虚构又基于历史事件以及人物性格,虚构得合情合理。可见历史小说在细节上允许适当艺术虚构,便于展开事件叙述与事物描写。小说中的对话,细节是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虚构,让内容更具可读性。最后可总结:基本故事情节真实,突显历史真实性,细节内容想象虚构,突显文学艺术性。
答案:
(1)A
(2)B
(3)①废纸并不是一无是处,能够为人们带来金钱。
②人们要永远记住“废纸事件”带来的警示:贪欲会一点一滴地积累。
③“废纸事件”中,苏舜钦身上所表现出的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①历史小说不能违背历史真实,需要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风俗和社会的主要内容。小说通过“补记”表明文本所涉人物及主体事件的真实性较高。
②历史小说在细节上允许适当艺术虚构,便于展开事件叙述与事物描写。小说中的对话,细节是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虚构,让内容更具可读性。
③基本故事情节真实,突显历史真实性,细节内容想象虚构,突显文学艺术性。
【点评】分析小说标题含义的答题思路:
①分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表层含义。
②分析标题修辞。也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③看内容主旨。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办事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C.《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D.《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
【解答】(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是并列结构,两句各自断开,排除AC。“见”是谓语,“韩魏之君”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译文: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2)C.“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错,应当是“春秋末年”。
(3)C.“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错,结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而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他。
(4)①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焉:为什么;陪:增加。译文: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②且,况且;同情,相同情况;成,成全;同利,相同利益;其,语气副词,还是;图,考虑。译文: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吧!
(5)结合原文“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可见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结合原文“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可见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答案:
(1)B
(2)C
(3)C
(4)①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②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吧!
(5)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选自《左传》)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危难灭亡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五.默写(共1小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 子路率尔而对曰曰 ”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率直,从冉有述志时说的“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其谦虚的特点。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答】故答案为:
(1)子路率尔而对曰曰 如其礼乐 (重点字:率尔 曰 如)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重点字:礼 其)
(3)浴乎沂(重点字:浴 沂)
【点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句: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六.语言表达(共1小题)
8.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如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每条不超过20字)
结论一: 当压力过小和过大时,业绩表现都较差
结论二: 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或压力水平适度能达到绩效高峰)
建议: 为了提升工作业绩,进行压力管理十分必要 。
【解答】本题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U曲线”图,该图的竖轴表示工作业绩,横轴代表压力水平,根据曲线可以看出,压力不足工作业绩不明显,目标明确压力适度工作业绩高,压力过大、疲劳耗竭工作业绩差,也就是说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工作绩效,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为了提升工作绩效,进行适度的压力管理十分必要;根据曲线图的内容可以对图表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结论一:当压力过小和过大时,业绩表现都较差.
结论二: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或压力水平适度能达到绩效高峰)
建议:为了提升工作业绩,进行压力管理十分必要.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体首先要分析曲线图的内容,然后根据曲线图的内容程得出结论,根据曲线图内容提出合理的建议,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语准确、连贯.
七.作文(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家是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家是一座舞台,上演喜剧也上演悲剧;家是一个蜜糖罐,有尝不尽的甜美与幸福;家是一个牢笼,有被关闭的苦恼与叛逆的冲动……
请以“家”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经历感受,自命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
【解答】
回归
他闭上眼睛,诚心地祈求:“上帝,请让我有一所房子,我想好好地照顾我的妻子和儿女,我想有一个真正的家.”
他是个乞丐,成天在街上向别人讨钱.若不是为了妻子和儿女,他是不会这样生活下去的.他可以无所遗憾地去天堂,哪怕是地狱,他也无所畏惧.
上帝听见了他的话.仁慈的上帝想了很久,终于现身在他面前:“善良的人啊,我满足你的要求.”
一阵刺眼的光闪过以后,一所房子出现在他的面前,虽然不是很大,可他还是很激动地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以表示对上帝的感谢.
他们一家三人搬了进来.他每天像以前一样,白天在街上乞讨,晚上回到家里,和妻儿共进“晚餐”.日子开始很好,但很快地,他有些不自在起来:“我们住这么好的房子,却吃这么差的食物,还要挨别人的白眼,真是没有道理,要是我们有钱就好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中,他闷闷不乐.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他跑到教堂里虔诚地祈求:“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钱,我想有点自尊,让妻儿吃得好一点,这样才有家的感觉.”上帝答应了他.
回到家一看,家里的地上全部是钱,至少有100万美元.他捧起钱,洒向空中,欢笑着.他的妻儿也在高兴地笑着.他用一部分钱,买了很多像样的衣服,同时他们每天吃的也不再是剩菜,而是上等的饭菜,有的甚至连富翁都不太吃得起.房子,买了一幢很大的;车子,买了一辆很贵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他也变得非常奢侈起来.渐渐地,他感到自己的妻子有点烦了,有点丑了,甚至想抛弃她.他每天沉醉在灯红酒绿中,甚至还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他的妻子很伤心,带着儿子和一些钱走了.
渐渐地,他的钱花光了.这时跟他一起喝酒的朋友,以及他在外的女人都离他而去了.“你这个穷光蛋,不配有这么好的房子!”人们蜂拥而至,抢占了他的小洋楼和车子.
冬天,极其寒冷,风呼呼地刮着.他一个人走在街上,被别人骂着,嘲笑着.他的眼睛湿润了,这时他的心复活了.他开始想念妻儿,回忆他们和他在艰难的乞讨生活中,互相推让别人吃剩的半块面包,想到妻子的种种叮嘱,儿子的亲切拥抱,他哭了,他叫喊着,在街上奔跑.他哭着,跪倒在地:“上帝,我只要我的妻儿,其他我什么都不要,求求您,上帝!”上帝语重心长地说:“去吧,他们在等着你!”
在街的尽头,有一所很小很小的房子,一对母子正欢笑着.他疯狂地奔跑过去…
【点评】话题作文因其话题宽泛,不少学生就毫无顾忌,信笔写来,结果大而无当、泛泛而谈的文章居多,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的文章较少.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立意时,首先要求学生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所谓“化大为小”就是把话题的内涵缩小,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角度要小,挖掘要深.例如下面这道以“老规矩”为话题的作文题:我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八.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__ 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 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解答】(1)第一处,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
第二处,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孔子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
第三处,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这里搭配的是“人格”,是抽象性的概念,用“锻铸”更合适。
第四处,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
故选D。
(2)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都是“目标”,“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实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C。
(3)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故A项更恰当。
故选A。
答案:
(1)D
(2)C
(3)A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