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11:5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二.填空题(共2小题)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    )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三.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僖公三十年》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尔墓之木拱矣 拱:合抱
D.晋人御师必于崤 御师:设伏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其还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臣之壮也/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C.子亦有不利焉/余收尔骨焉
D.夜缒而出/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袭计划后,劝说穆公放弃出征。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6)烛之武从什么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办事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C.《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D.《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
7.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见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莫舍我 吾宁舍之而受祸
B.然独好周人急 然其行最著
C.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D.何以报为 妻卧草中以号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射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予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肢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①,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竞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再而贯马耳之左   
而的又为一    以卒贤主人之欢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顾尝学焉/顾谓所私曰
②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将若车轮焉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谓得之于心?
②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9.
绝句漫兴九首(一)①
杜 甫
隔户②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③,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 ①公元757年,杜甫45岁,正值年富力强,在京城长安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夏,杜甫来到成都,定居草堂。本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②户:门。③作意:如意。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隔户杨柳弱袅袅”侧面描写了杨柳的位置和形态:她虽然体态柔弱,但轻盈纤美。
B.“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
C.“谓谁朝来不作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
D.“狂风挽断最长条”的意思是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杨柳那根最长的枝条给折断了。
E.本诗前两句描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之问,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杨柳”有什么特点?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简要回答。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10.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如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每条不超过20字)
结论一:   
结论二:   
建议:   。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答】A.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子,古今都是对人的尊称;
D.夫人,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故选:C。
【点评】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解答】A.正确。
B.正确。
C.错误。“阙秦”的“阙”应读作“quē”。
D.正确。
故选:C。
【点评】字音积累:
休戚与共 qī 蹊跷 qī qiāo(另辟蹊xī径) 祈祷 qí 颀长 qí 岐途 qí 绮丽 qǐ 修葺 qì 休憩 qì
关卡 qiǎ 悭吝 qiān 掮客 qián 潜移默化qián 虔诚 qián 缱绻 qiǎn quǎn 天堑 qiàn 戕害 qiāng
呼天抢地 qiāng 强迫 qiǎng 勉强 qiǎng 强求 qiǎng 牵强附会qiǎng 襁褓 qiǎng 翘首远望 qiáo
讥诮 qiào 怯懦 qiè 提纲挈领 qiè 锲而不舍 qiè 惬意 qiè 衾枕 qīn 引擎 qíng 亲家 qìng
曲折 qū 祛除 qū 黢黑 qū 清癯 qú 瞿塘峡 qú 通衢大道 qú 龋齿 qǔ 面面相觑 qù
怙hù恶不悛 quān 债券 quàn 商榷 què 逡巡 qūn 麇集 qún。
二.填空题(共2小题)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晋国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晋军(  驻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用绳子把人或物往下送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使……灭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增加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  出使的人 )之往来,共(  通“供”,供给 )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渡河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既东封郑,又欲肆(  延伸,扩张 )其西封,若不阙(  侵损,削减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通“悦”,高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那人,指秦穆公 )之力不及此。因(  依靠 )人之力而敝(  损害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 );以乱易(  替代 )整,不武。吾其(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还也。”亦去(  离开 )之。
【解答】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他对晋国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无礼于晋”状语后置,相当于“于晋无礼”。“贰于楚”状语后置,相当于“于楚贰”。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啊。子,对对方的敬称。是,这。过,过错。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③缒,用绳子把人或物往下送。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古义为缺少的东西。济,渡河。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夫,发语词。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相当于“有何厌”。厌,通“餍”,满足。
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说,通“悦”,高兴。
④夫人,古义为那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损害。知,通“智”,明智。易,替代。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去,离开。
答案:
①因为他对晋国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驻军
②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③用绳子把人或物往下送 使……灭亡 增加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出使的人 通“供”,供给 缺少的东西 渡河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通“悦”,高兴
④那人,指秦穆公 依靠 损害 通“智”,明智 替代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离开。
【点评】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外交使节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答】(1)鄙,把﹣﹣﹣﹣当作边邑;远,远方的(郑国);其,那.
(2)行李,外交使节;乏困,缺乏的物资;所害,害处.
答案:
(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2)外交使节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点评】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三.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僖公三十年》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尔墓之木拱矣 拱:合抱
D.晋人御师必于崤 御师:设伏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吾其还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臣之壮也/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C.子亦有不利焉/余收尔骨焉
D.夜缒而出/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袭计划后,劝说穆公放弃出征。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6)烛之武从什么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解答】(1)A.“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故选A。
(2)A.祈使语气,还是/代词,它的。
B.助词,取独。
C疑问代词,哪里/兼词,在那里。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故选B。
(3)D.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和固定结构断句,本题,断句时,从整体上把握语义后,再参考主谓结构短语来断句。例如“远,师,远主,郑”。
故选D。
(4)C.“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错。应该是充分考虑秦国的利益。
故选C。
(5)①“有益于君”状语后置;“敢以烦执事”省略句;“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译文: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②东,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阙,使……减少。译文: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③使,让;管,掌管;潜师,偷偷派兵。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6)①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可知,第一个角度是: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
②由“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第二个角度是: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答案:
(1)A
(2)B
(3)D
(4)C
(5)①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②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③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6)两个角度:(1)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
(2)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译文:
(一)(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办事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C.《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D.《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
【解答】(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是并列结构,两句各自断开,排除AC。“见”是谓语,“韩魏之君”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译文: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2)C.“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错,应当是“春秋末年”。
(3)C.“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错,结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而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他。
(4)①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焉:为什么;陪:增加。译文: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②且,况且;同情,相同情况;成,成全;同利,相同利益;其,语气副词,还是;图,考虑。译文: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吧!
(5)结合原文“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可见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结合原文“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可见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答案:
(1)B
(2)C
(3)C
(4)①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②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吧!
(5)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选自《左传》)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危难灭亡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7.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见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人莫舍我 吾宁舍之而受祸
B.然独好周人急 然其行最著
C.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D.何以报为 妻卧草中以号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C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解答】(1)B.“竟”翻译为“居然”有误,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句子翻译为: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
(2)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
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D.前一个“以”是介词,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一个“以”,连词,表修饰,不译。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3)D.“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4)C.“但此人却不知感恩”分析有误,据原文“始辞去,不取其报”可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答案:
(1)B
(2)D
(3)D
(4)C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射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予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肢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①,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竞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以酒款待  再而贯马耳之左 第二次 
而的又为一 箭靶  以卒贤主人之欢 成全,完成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D 
①顾尝学焉/顾谓所私曰
②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将若车轮焉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谓得之于心?
②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晋侯之婿驰射失败,客分析原因并愿用自己的骑射证明射而“有道”,但遭晋侯拒绝 ;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为之者所无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 。
【解答】(1)觞:以酒款待。翻译:晋侯在柳溪(以酒)招待宾客。 再:第二次。翻译:第二次射穿了马的左耳。 的:箭靶。翻译:靶子又是另外一方面。卒:成全,完成。翻译:来给您尽兴。
(2)D.①句的“顾尝学焉”的“顾”表示轻微转折,意思是“不过”;“顾谓所私”之“顾”,动词,回头。可见两者用法、意思均不同,句②的第一个“焉”为句中助词,不译;第二个“焉”同“然”,“……的样子”,可见这两者也不同。
(3)①何,什么;谓,叫做;得,获得。译文: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②幸,幸运;“何中之望哉”为“何望中之哉”的倒置,期望什么射中呢。译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4)“叙”为前两段,“议”为末一段,除了作者发表感叹的句子,都是“议”。“叙”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全面,即有三个要点:一是“婿”如何,二是“客”如何,三是晋侯对“客”的态度。
答案:
(1)觞:以酒款待。 再:第二次。 的:箭靶。 卒:成全,完成。
(2)D
(3)①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②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4)晋侯之婿驰射失败,客分析原因并愿用自己的骑射证明射而“有道”,但遭晋侯拒绝。为之者所无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
译文:
晋侯在柳溪(以酒)招待宾客,让他的女婿骑马射箭(助兴)。(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地行走着,高傲不平凡的气质醒目地舞动在脸部(表情上)。大家都靠拢了来观看,(女婿)好像是能够命中又准备一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音乐响起,(女婿)射了第一次,箭枝偏落;第二次射穿了马的左耳。马因疼痛而狂奔,女婿和弓箭都掉下马来,周围的人奔上去救他,(他)虽然肢体完好,然而体内似乎有些损伤。
晋侯不高兴,(想要)辞别宾客。其中有个宾客从下等的座位走上来说:“射箭,是一种技术,(其中)有射箭之道的,心中没有(射箭之道)而能射中的情况是没有的。(那么)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呢?(就是把)马匹,身躯,弓箭,靶子,这四者统一起来,(那么)即使靶子只有虱子那样小,(看起来)也会变的像车轮那样大,想不射中都不能做到。心中没有(射箭之道)就不是这样,身体是一方面,马是一方面,弓箭是一方面,靶子又是另外一方面,(控制了)身体就无暇(控制)骑马,(控制了)骑马就无暇(控制)拉弓,(控制了)拉弓由无暇(控制)中靶,就凭这想要在奔驰之中射中目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我并非在射箭方面有什么心得,只是曾经学过(一些)。冒昧地(向您)要一匹您府上之外的马厩里的劣马,来给您尽兴,怎么样?”晋侯不答应,回头对自己的手下人说:“一匹马值好多钱,一放开的话可以跑百里,马嚼和马鞭都在你手上,我去哪里追你呢!”(晋侯)最终结束了酒宴。
我听说了(这故事)以后,说: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这(实在)值得感叹啊!(于是我)写下了《射说》。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9.
绝句漫兴九首(一)①
杜 甫
隔户②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③,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 ①公元757年,杜甫45岁,正值年富力强,在京城长安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夏,杜甫来到成都,定居草堂。本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②户:门。③作意:如意。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D 
A.“隔户杨柳弱袅袅”侧面描写了杨柳的位置和形态:她虽然体态柔弱,但轻盈纤美。
B.“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
C.“谓谁朝来不作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
D.“狂风挽断最长条”的意思是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杨柳那根最长的枝条给折断了。
E.本诗前两句描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之问,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杨柳”有什么特点?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简要回答。
【解答】解析:
(1)A项“侧面描写”分析不当,应为正面描写.B项“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分析不当,“恰似”的陈述对象是“杨柳”,该句是用十五岁少女纤柔的细腰描写杨柳,意在表现杨柳的妩媚动人.C项“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无中生有.这句诗的意思是,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
(2)分析诗中意象“杨柳”的特点,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弱袅袅”写出杨柳的形态,下句“恰似十五女儿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写出它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而“狂风挽断最长条”则写出了杨柳被风吹折了最长的枝条.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注释①和杨柳的意象特点进行分析.注释①中指出:杜甫“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再结合被狂风吹折的杨柳这一意象,可知诗人的失意及悲愤.
答案:
(1)ED
(2)第一问: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但不幸被狂风折断了枝条.第二问:抒发了因受牵连而仕途(人生)失意的愤懑之情.
译文: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
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
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
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那根最长的枝条.
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此诗上两句“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在写杨柳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之美.下两句“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
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点评】诗歌鉴赏“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关键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10.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如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每条不超过20字)
结论一: 当压力过小和过大时,业绩表现都较差 
结论二: 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或压力水平适度能达到绩效高峰) 
建议: 为了提升工作业绩,进行压力管理十分必要 。
【解答】本题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U曲线”图,该图的竖轴表示工作业绩,横轴代表压力水平,根据曲线可以看出,压力不足工作业绩不明显,目标明确压力适度工作业绩高,压力过大、疲劳耗竭工作业绩差,也就是说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工作绩效,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为了提升工作绩效,进行适度的压力管理十分必要;根据曲线图的内容可以对图表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结论一:当压力过小和过大时,业绩表现都较差.
结论二: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或压力水平适度能达到绩效高峰)
建议:为了提升工作业绩,进行压力管理十分必要.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体首先要分析曲线图的内容,然后根据曲线图的内容程得出结论,根据曲线图内容提出合理的建议,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语准确、连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