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窦娥冤(节选)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色(jué) 楔子(xiē) 缥缃(piǎo) 杳无音信(yǎo)
B.湛湛(zhàn) 衔冤(xián) 烧一陌(bǎi) 前合后偃(yǎn)
C.罪愆(qiān) 亲眷(juàn) 孛老(bó) 错勘(kān)
D.亢旱(kàng) 盗跖(zhí) 嗟怨(jiē) 刽子手(guì)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变徽 尸骸 负屈显冤 孤身只影
B.素练 餐刀 顺水推船 动地惊天
C.刑宪 亢旱 杳无音信 苌弘化璧
D.典刑 甘霖 前合后偃 披枷带索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两项( )
A.杳无音信 分辩清浊 负屈衔冤
B.前合后揠 忍气吞声 湛湛青天
C.身首不全 两泪涟涟 披枷带锁
D.孤身只影 顺水推船 古陌荒阡
三.填空题(共1小题)
4.文学常识。
(3)音乐
元杂剧是要唱出来的,包括 和 。
元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正宫”说明这出戏只有一个宫调,相当于我们音乐中的C大调,特别适合那种惆怅、雄壮的气氛,在宫调下面有这样一些曲子,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就是说这个宫调下面由十支曲子组成了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 独唱,分别称为“ ”或“ ”。
(4)剧本构成
唱(黑字部分):唱是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又称科介,是 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三通下科)
白:“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又分以下四种: ,人物对话; ,人物自叙;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唱词中的插话。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肆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的表演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与戏剧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艺术的成熟和完善。
(选自《中国戏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是一种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厚实的积累之后,走向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
B.元代,传统诗文依旧繁荣,但是元杂剧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C.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极为繁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D.元杂剧的创作有一批批专业的创作者,那些修养颇高但沉入社会底层的文人,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是因为戏剧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达到了成熟,同时也因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把文人贬到低下的地位,使他们有机会出来创作。
B.元杂剧作家因为长期生活于间巷村坊,对现实极为了解,剧作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而从前的诗词偏重抒发主观心绪意趣。
C.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元杂剧的念白部分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因此让戏剧更加妙趣横生,更容易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形象。
D.元杂剧将“四折一楔”的剧本体制,和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的表演形式统一起来,已经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艺术的成熟和完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将文人置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乞丐之上,由此可以知道元代是文人们饱受摧残、最为痛苦的一个朝代。
B.落魄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转而走向勾栏瓦肆消磨时光,寻求生路,可见那时的勾栏瓦舍一定比宋朝时更为热闹。
C.元杂剧剧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四折”和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样,意味着它在情节上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的。
D.元杂剧为了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采用“一人主唱”的模式,这在社会上极易捧红很多歌唱艺术家,有如今天的明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关汉卿不朽
夏 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金元间解元”之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 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2)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关汉卿用“自铸伟词”来描述自己的戏曲创作,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
D.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这说明,对比其他重要朝代而言,元朝不重视科学和文化。
B.“姑不论词曲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的方法或倾向,即纯客观地描写事物。
C.语段中三次引用王国维的话来论述,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D.《宋元戏曲考》中说,名臣写散曲,杂剧作者多布衣,这说明,相对而言,散曲适合写个人情感,杂剧能更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五.诗歌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①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捩柂:扭转船舵。②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试赏析“蒲帆重”三字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阕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8.阅读下列选段,完成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是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明,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到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 、 、 ;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 、 、 、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政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 、 、 、 。
(2)【耍孩儿】这支曲子里引用古代神话“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作用是什么?
(3)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4)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六.解答题(共1小题)
9.认真阅读《窦娥冤》,回答问题。
窦娥为什么叫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副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 ,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窦娥冤(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色(jué) 楔子(xiē) 缥缃(piǎo) 杳无音信(yǎo)
B.湛湛(zhàn) 衔冤(xián) 烧一陌(bǎi) 前合后偃(yǎn)
C.罪愆(qiān) 亲眷(juàn) 孛老(bó) 错勘(kān)
D.亢旱(kàng) 盗跖(zhí) 嗟怨(jiē) 刽子手(guì)
【解答】A.正确。
B.错误。“烧一陌”的“陌”应读作“mò”。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字音积累:
纵横捭阖 bǎi hé 稗官野史 bài 扳平 bān 同胞 bāo 炮羊肉 bāo 剥皮 bāo 薄纸 báo
并行不悖 bèi 蓓蕾 bèi lěi 奔丧 bēn 投奔 bèn 迸发 bèng 包庇 bì 麻痹 bì 奴颜婢膝 bì xī
刚愎自用 bì 复辟 bì 筚路蓝缕 bì 濒临 bīn 针砭 biān 屏营 bīng 屏气 bǐng 屏弃bǐng
摒弃 bìng 剥削 bō xuē 停泊 bó 淡薄 bó 哺育 bǔ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变徽 尸骸 负屈显冤 孤身只影
B.素练 餐刀 顺水推船 动地惊天
C.刑宪 亢旱 杳无音信 苌弘化璧
D.典刑 甘霖 前合后偃 披枷带索
【解答】A.“变徽”的“徽”应改为“徵”;“负屈显冤”的“显”应改为“衔”。
B.没有错别字。
C.“苌弘化璧”的“壁”应改为“碧”。
D.“披枷带索”的“索”应改为“锁”。
故选:B。
【点评】字形积累:
般/班配 选拔赛 木版画 绊脚石 磕磕绊绊 搅拌机 自暴自弃 暴发户 山洪暴发 爆发力 爆冷门 火山爆发
爆发革命 辨正/辩正 辨证/辩证 辨证/症论治 辩解 辩论 辩驳 狡辩 声辩 辩证法 分辩(辩白)
分辨(辨别) 辨认 辨别 明辨是非 硬邦邦 双胞胎 永葆青春 飞扬跋扈 依山傍水 傍人门户 自暴自弃
彪炳千古 落英缤纷 远大抱负 打击报复 以德报怨 甘拜下风 比比皆是 纵横捭阖 稗官野史 俾众周知
俾有所悟 大有裨益 奴颜婢膝 可见一斑 班门弄斧 班师回朝 安邦定国 坂/阪上走丸 图穷匕见 背水一战
背道而驰 并行不悖 中西合璧 金碧辉煌 作壁上观 刚愎自用 秉公执法 毕竟 必/毕恭必/毕敬
原形毕露 锋芒毕露 针砭时弊 褒贬不一 关怀备至 推崇备至 德才兼备 艰苦备尝 倍道兼程 事半功倍
信心倍增 英雄辈出 作弊 弊端 兴利除弊 营私舞弊 民生凋敝 敝帚自珍 舌敝唇焦 遮天蔽日 一言以蔽之
筚/荜路蓝缕 蓬荜生辉 作法自毙 惩前毖后 枪毙 不修边幅 脉搏 拼搏 起搏器 赤膊 胳膊 赌博
博弈 舶来品 对簿公堂 部署 布置 按部就班 战略部署。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两项( )
A.杳无音信 分辩清浊 负屈衔冤
B.前合后揠 忍气吞声 湛湛青天
C.身首不全 两泪涟涟 披枷带锁
D.孤身只影 顺水推船 古陌荒阡
【解答】A.“分辩清浊”的“辩”应改为“辨”。
B.“前合后揠”的“揠”应改为“偃”。
C.没有错字。
D.没有错字。
故选:CD。
【点评】字形积累:
老搭档 耽搁 虎视眈眈 以逸待劳 玷污 取缔 缔结 缔造 真谛 谛听 瓜熟蒂落 携带 穿戴 戴高帽
不共戴天 披星戴(带)月 戴罪立功 责无旁贷 严惩不贷 弹丸之地 殚精竭虑 肆无忌惮 中流砥柱 砥砺
眼高手低 刨根问底 诋毁 民生凋敝 狗尾续貂 掉书袋 吊胃口 掉以轻心 尾大不掉 提心吊胆 沽名钓誉
重叠 层峦叠嶂 层见叠出 叠床架屋 更迭 花样迭出 迭挫强敌 高潮迭起 后悔不迭 喋喋不休 喋血 通牒
间谍 谍报 影碟 碟子 顶礼膜拜 鼎力相助 三足鼎立 大名鼎鼎 革故鼎新 纱锭 签订合同 修订书刊
装订 订书机 碰钉子 钉扣子 亵渎 渎职 牛犊 买椟还珠 穷兵黩武 赎罪 尺牍 连篇累牍 渡过难关
渡江 度假村 暗度陈仓 端详 断章取义 兑现 堕落腐化 坠入深渊 点缀 缀句成文 拾掇 辍学 咄咄逼人
揆情度理 安步当车 螳臂当/挡车 独当一面 兵来将挡
三.填空题(共1小题)
4.文学常识。
(3)音乐
元杂剧是要唱出来的,包括 宫调 和 套曲 。
元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正宫”说明这出戏只有一个宫调,相当于我们音乐中的C大调,特别适合那种惆怅、雄壮的气氛,在宫调下面有这样一些曲子,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就是说这个宫调下面由十支曲子组成了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 正末或正旦 独唱,分别称为“ 末本戏 ”或“ 旦本戏 ”。
(4)剧本构成
唱(黑字部分):唱是 曲词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又称科介,是 戏剧动作 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三通下科)
白:“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 ,人物对话; 独白 ,人物自叙; 旁白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
【解答】故答案为:
(3)宫调 套曲 正末或正旦 末本戏 旦本戏
(4)曲词 戏剧动作 对白 独白 旁白 带白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肆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的表演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与戏剧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艺术的成熟和完善。
(选自《中国戏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元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是一种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厚实的积累之后,走向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
B.元代,传统诗文依旧繁荣,但是元杂剧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C.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极为繁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D.元杂剧的创作有一批批专业的创作者,那些修养颇高但沉入社会底层的文人,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是因为戏剧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达到了成熟,同时也因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把文人贬到低下的地位,使他们有机会出来创作。
B.元杂剧作家因为长期生活于间巷村坊,对现实极为了解,剧作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而从前的诗词偏重抒发主观心绪意趣。
C.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元杂剧的念白部分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因此让戏剧更加妙趣横生,更容易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形象。
D.元杂剧将“四折一楔”的剧本体制,和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的表演形式统一起来,已经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艺术的成熟和完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B
A.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将文人置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乞丐之上,由此可以知道元代是文人们饱受摧残、最为痛苦的一个朝代。
B.落魄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转而走向勾栏瓦肆消磨时光,寻求生路,可见那时的勾栏瓦舍一定比宋朝时更为热闹。
C.元杂剧剧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四折”和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样,意味着它在情节上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的。
D.元杂剧为了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采用“一人主唱”的模式,这在社会上极易捧红很多歌唱艺术家,有如今天的明星。
【解答】(1)B.“传统诗文依旧繁荣”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为“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故选B。
(2)C.后半句与原文不符,原文中说元杂剧的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而不是受“传统戏剧”的影响,概念不对。另外,让戏剧容易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因不是“插科打诨”,而是“一人主唱”的模式。
故选C。
(3)B.“那时的勾栏瓦舍一定比宋朝时更为热闹”,这一点原文中没有提及,也推断不出来,且语气过于肯定。
故选B。
答案:
(1)B
(2)C
(3)B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关汉卿不朽
夏 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金元间解元”之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 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D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2)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关汉卿用“自铸伟词”来描述自己的戏曲创作,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
D.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开头说:“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这说明,对比其他重要朝代而言,元朝不重视科学和文化。
B.“姑不论词曲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的方法或倾向,即纯客观地描写事物。
C.语段中三次引用王国维的话来论述,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D.《宋元戏曲考》中说,名臣写散曲,杂剧作者多布衣,这说明,相对而言,散曲适合写个人情感,杂剧能更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解答】(1)D.答非所问,讨论的是“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的问题,D项与此话题无关,原文第一段:“金元间解元”小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
(2)C.无中生有。依据原文“‘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并非关汉卿自己认为。
(3)B.“纯客观地描写事物”错,“自然主义”原指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不能反映社会本质的倾向或方法,文中指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但作者描写事物总带有主观色彩,不可能纯客观地描写。
答案:
(1)D
(2)C
(3)B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五.诗歌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①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捩柂:扭转船舵。②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试赏析“蒲帆重”三字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阕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答】(1)这三字写景,重点在一“重”字上.分析其艺术效果,首先要看它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手法;再次要看它表达了或抒发了什么情感;最后点出其艺术上的特点.本剧在赏析时要侧重于“重”,这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心情上沉重的之感.
(2)诗的结句往往卒章显志,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从结构上来看,既要看前面的内容,是否能将前面写景时所蕴含的情感推向高潮;又要考虑结尾的余味.从手法上看,要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或技巧.下片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答案:
(1)“蒲帆重”表面上写船帆凝重,实际上是暗示远行之客心情的沉重.(2分)词人选用具体事物,不直写心情,却委婉写出离别人不愿远行的沉重心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3分)
(2)①最后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②随着情感积聚的不断加深,最后两句情感表达更为浓烈,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赏析: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8.阅读下列选段,完成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是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明,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到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 血溅白练 、 六月飞雪 、 亢旱三年 ;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 苌弘化碧 、 望帝啼鹃 、 六月飞雪 、 东海孝妇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政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 苌弘 、 杜宇 、 邹衍 、 孝妇 。
(2)【耍孩儿】这支曲子里引用古代神话“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作用是什么?
(3)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4)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解答】(1)三桩誓愿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反抗精神,揭示了作品主题;四个典故为作者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这些关乎对文章的理解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记忆。
(2)“苌弘化碧”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望帝杜鹃”指悲哀凄惨的啼哭,寓冤屈不得申诉或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3)D.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但“乐观态度”错。
(4)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需结合三桩誓愿的逻辑关系加以分析,第一桩是让在场的人知道自己冤屈,第二场是表明自己的清白,第三场是让奇冤上达苍天,揭露贪官昏吏的恶性,程度一次比一次深,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答案:
(1)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东海孝妇;苌弘、杜宇、邹衍、孝妇。
(2)表现窦娥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她不甘心含冤死去,坚信自己所蒙受的冤屈不会在世上泯灭,她要像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样,把自己的天大委屈昭告于世。
(3)D。
(4)不能。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点评】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优秀的戏剧人物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个性展示出来。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出自人物内心,因而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这是话语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优秀的台词往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广的想象空间,能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六.解答题(共1小题)
9.认真阅读《窦娥冤》,回答问题。
窦娥为什么叫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解答】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答案:
①窦娥怕走前街被婆婆看见,怕婆婆伤心。②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窦娥的善良、孝顺,窦娥越是善良,她的不幸遭遇越是让人同情,也越能突出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点评】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关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
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副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 刚烈抗争 , 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解答】结合教材所学的有关窦娥的悲惨遭遇,贞洁敬孝,却被诬陷、屈打成招,被判斩首之罪。但窦娥刚强抗争,临死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结合窦娥含冤而死的悲愤分析作答。解答时注意结合对联的要求规则,上下联字数一致,词性一致。
答案:
刚烈抗争 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点评】解答对联题目思路:
1.细心审题。
要写出符合要求的对联,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如题干要求写节日相关的对联,必须要符合节日习俗;写特定场所的对联,也要体现场所的特点或功能等。
2.联句工稳,合律流畅。
3.联想想象,沟通万物。
联想,如由花朵联想到美人(相似),由“旧习”联想到“新风”(相反),由“园丁”联想到“桃李”(相关);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具体与抽象)。
想象,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生命,让天地万物充满灵性与情感,让人与自然心意相通。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