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曾说,在文学战线的人还要“韧”。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方法。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①能做到“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②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遇不到它了,③叫做敲门砖,④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⑤可以抛弃了,⑥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有 才 \ 好像 就 也
B 只要 便 所以 犹之 就 \
C 只要 就 如果 \ 便 那么
D 只有 才 因为 犹之 便 \
A.A B.B C.C D.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文化名嘴纪连海受邀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他______为大家解读了唐僧为何去印度取经,取经路上一向桃花运极佳的唐僧是否动过一点凡心等问题。
②中国版奥巴马肖基国模仿奥巴马______,有时候甚至还会受邀出席一些搞笑活动,并用自己发明的,谁都听不懂的“英文”发表演讲。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__。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辨词填空】
简洁 简捷
①爱因斯坦的话换个说法,理论应该尽可能 ,而不是比较简单。
②较之其他算法,该算法思路 ,易于编程,生成的主骨架线形态优良,较好地反映了多边形的主体形状特征和主延伸方向。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
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
“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祥林嫂竟肯依?……”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恶!然而……”四叔的言外之意是默认她婆家的做法,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B.四婶对祥林嫂念念不忘,时常提起,相较于关心她的命运,更多是因后来女工不如意。
C.卫老婆子既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
D.祥林嫂从婆家逃离到鲁镇,再到大闹婚礼,不断的挣扎与反抗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为祥林嫂“画像”,通过对眼睛和神情的描写,呈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B.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诸多鲜活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鲁镇人的生存状态。
C.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其卖掉,一个将其赶走,都对祥林嫂悲剧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
D.选文通过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叙述,剖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
(3)作者设置“贺老六病故”和“阿毛被狼吃”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祝福》全文,分析“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视角。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5.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五.解答题(共2小题)
6.对于祥林嫂所提出的“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等问题,“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7.《祝福》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8.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字。
答: 。
9.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把下面6个句子排列组合成一段话,只填序号即可。
①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甚或就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他们或自己。
②深入了解作品内涵、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固然是鲁迅作品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
③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
④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们……他们是否至今都还“健在”。
⑤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他那种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方法。
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序号: 。
10.将下面内容改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当时著名诗人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可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曾说,在文学战线的人还要“韧”。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方法。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①能做到“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②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遇不到它了,③叫做敲门砖,④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⑤可以抛弃了,⑥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有 才 \ 好像 就 也
B 只要 便 所以 犹之 就 \
C 只要 就 如果 \ 便 那么
D 只有 才 因为 犹之 便 \
A.A B.B C.C D.D
【解答】解析:由前文“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以及后文“门一敲进,砖可以抛弃了”可以推知,①②引领的分句为条件关系,①②处宜用“只要”“就(便)”,可排除AD两项;分句“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遇不到它了”与“叫做敲门砖”从句意关系看应为因果关系,C项“如果”为假设关系,故可排除,答案选B。
故选:B。
【点评】常见关联词语分类: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还)…虽然…但是…却…然而…可是…但是…不过、然而、只是
2.假设关系 如果…就…要是…那么 不管…也…倘若…就. 要是…就…
3.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即使…也…是…是…既…又…有的…有的…
4.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不光…也…、 不仅…还…
5.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6.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7.承接关系
先…再…首先…然后…先…然后…接着…最后…
8.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 不管…总 除非…才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文化名嘴纪连海受邀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他______为大家解读了唐僧为何去印度取经,取经路上一向桃花运极佳的唐僧是否动过一点凡心等问题。
②中国版奥巴马肖基国模仿奥巴马______,有时候甚至还会受邀出席一些搞笑活动,并用自己发明的,谁都听不懂的“英文”发表演讲。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__。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解答】绘声绘色:指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表述描写或描述得形象生动。
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美妙逼真。
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
①处是受纪连海为大家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应该用“绘声绘色”。②句是说模仿奥巴马,故选“惟妙惟肖”。③句是在叙述关羽的雕像,应该用“栩栩如生”。
故选:B。
【点评】成语积累:
抛砖引玉:谦辞,多用于自己一方.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只可指人,不能指其它的.
忝列门墙: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辨词填空】
简洁 简捷
①爱因斯坦的话换个说法,理论应该尽可能 简洁 ,而不是比较简单。
②较之其他算法,该算法思路 简捷 ,易于编程,生成的主骨架线形态优良,较好地反映了多边形的主体形状特征和主延伸方向。
【解答】简洁:简单整洁,指文章写作等。
简捷:简单明了、方便,指方式方法等。
①句中指“爱因斯坦的话”简单整洁,所以用“简洁”;②对象是“算法的思路”简单明了、方便,所以用“简捷”。
答案:
①简洁 ②简捷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注意分析语境和词语的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
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
“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祥林嫂竟肯依?……”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可恶!然而……”四叔的言外之意是默认她婆家的做法,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B.四婶对祥林嫂念念不忘,时常提起,相较于关心她的命运,更多是因后来女工不如意。
C.卫老婆子既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
D.祥林嫂从婆家逃离到鲁镇,再到大闹婚礼,不断的挣扎与反抗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为祥林嫂“画像”,通过对眼睛和神情的描写,呈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B.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诸多鲜活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鲁镇人的生存状态。
C.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其卖掉,一个将其赶走,都对祥林嫂悲剧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
D.选文通过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叙述,剖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
(3)作者设置“贺老六病故”和“阿毛被狼吃”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祝福》全文,分析“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视角。
【解答】(1)D.“不断的挣扎与反抗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错,从文中来看,无论是逃婚还是婚礼上的反抗,其实都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无意识的维护,对女子从一而终思想的维护,并不全是为了自由而反抗。故选:D。
(2)A.“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为祥林嫂‘画像’”错。工笔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会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而文中在写祥林嫂的眼睛和神态时仅是如实勾勒,所以这是勾勒式的白描。故选:A。
(3)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什么。“贺老六”是祥林嫂的再嫁丈夫,“阿毛”是祥林嫂的儿子,再嫁丈夫病故,相依为命的儿子被狼吃到,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突出其命运的悲惨。然后分析情节上的作用。从选文来看,选文先写祥林嫂被抓回去,强嫁给贺老六,然后写她再次回到鲁镇,而她之所以回到鲁镇,与贺老六的病故和阿毛被狼吃掉有关系,所以这两个情节为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做了铺垫。最后分析主题方面的作用。丈夫病逝,儿子被狼吃掉,所以大伯来收回房子,她被赶出夫家,没有办法只好再次回到鲁镇,展现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4)从《祝福》全文来看,这篇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我”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运用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从选文来看,选文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卫老婆子向四婶讲述祥林嫂如何被强嫁给贺老六、如何反抗以及结婚生子到夫死被赶等内容,借助卫老婆子的这些补白,让小说的故事更为完整,主题的指向更为鲜明。二是祥林嫂向四婶讲述阿毛如何被狼吃掉这一事情,便于表现祥林嫂的情感,更能展现祥林嫂内心的痛苦。
答案:
(1)D
(2)A
(3)①内容上,写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作铺垫。
③主题上,这两个遭遇导致她被赶出夫家,这是族权和夫权对她的迫害,体现了“礼教吃人”的主题。
(4)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②由祥林嫂自述,如讲述“阿毛被狼吃”,使读者感同身受,易于体味其内心的痛苦。
③由卫老婆子来补白,如“祥林嫂强嫁到贺家坳”,使故事更完整,主题更鲜明。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5.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解答】结合漫画标题“鲁迅大撤退”,再根据漫画中课本中掉出了一些纸张,上写“鲁迅作品”.再联系当今课改后的新课本,大量的删除了鲁迅的作品.可知,本漫画主要表现了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新教材这一事件.回答第二问,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如不赞成,可从鲁迅的文章教育性很强,能够启蒙人的思想,教育国民,有积极意义等角度来分析.如赞成,可从鲁迅的文章难懂,要与时俱进等角度分析.先答观点,再解释.
答案示例:
(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1.仔细观察画面.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2.看画中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
五.解答题(共2小题)
6.对于祥林嫂所提出的“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等问题,“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解答】祥林嫂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了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更深的苦痛与恐怖。面对祥林嫂关于“魂灵”的叩问,我回答“也许有罢”是因为“我”不想让她失望,是“我”对她的慰藉;第二句“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此时的祥林嫂已经是“末路的人”,“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而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也说不清”是“我”的含混之词,却在祥林嫂的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惧离开了人间。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的“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表现了“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来的问题。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结果却是相反的,这也表现了“我”的软弱无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我”及新文化同仁的嘲讽,体现了作者犀利冷峻的目光和深沉的忧思。
答案:
“我”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也许有罢”“也未必”“说不清”。
①也许有罢”——“我”不忍心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而说的自以为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看来却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
②“也未必”——“我”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闪烁其词;
③“说不清”——这是“我”怕负责任的含糊之辞。
原因: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魂灵”“地狱”之类的说法纯属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面前却始终没有否定这种说法,表明“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这正是“我”的软弱性的体现。
【点评】信息提取题解题思路:
1.明确范围:首先要确定要寻找的词句是一个段落描写的词句,还是一个与主题、中心相关的词句。如果是前者范围即可缩小到相关的段落若是后者,那么可在篇首、篇尾或过渡段中寻找。提取过程、方法、原因的题要先明确其范围是一个事件还是整篇文章。如果是一个事件,那么答案在事件相关段落;如果是整篇文章则属于概括题。
2.定位位置: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位答案所在的位置进一步缩小到明确的段落和句子。
3.准点寻迹: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在锁定的位置中搜索出答案即可。
7.《祝福》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答】一、反复的诉苦得来的不会是同情,而是成为无聊之人的饭后谈资。
祥林嫂两个丈夫的死,给她的人生造成极大的伤害,可她只字未与人提过,可见其性格的坚韧。而儿子阿毛的死却是她致命的伤害,于是有了一个固定的开头。“我真傻,真的。’直着眼睛与大家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她的故事使很多人“特意寻来”,说完后让人“满意”而去,并还要加以评论。伤心的故事起初能博得他人的同情,而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复述中,再伤感的故事也不能换得人们的半滴眼泪,反而使人“一听就厌烦”。
祥林嫂周围的人们在无聊的生活中有了阿毛的故事而有了谈论的话题。丰富了他(她)们的生活,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痛苦往往不能压抑在心中,找个朋友倾诉,往往也就能减轻自己的痛苦,而不分对象的倾诉,有时竟不料会有别人对自己的痛苦加油添醋,有时反倒形成他人幸灾乐祸的心理。更可怕的是有的人还喜欢不断重复自己的伤心之事,导致听故事的人即使有同情心也会滋生厌烦.或许,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伤心事。
二、咀嚼他人的痛苦。已成为人们惯有的心理。
对于祥林嫂的痛,人们有意来倾昕,满意而离去,而一旦咀嚼赏鉴完了许多天后,“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于是她们就要去发现徉林嫂的新的痛苦,比如她的伤疤,可想而知,当她们“咀嚼赁鉴”完伤疤后,又会是样林嫂的死夫、克夫等等痛占,而一日发掘完祥林嫂的痛苦之后,目光会转向其他人以获得“满意。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人呢?有没有如祥林嫂周围的人一样具有特别的“猎痛”心理?或者也会无意的加入人群的议论中祥林嫂的死与她周围人的“咀嚼赏鉴”是分不开的。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承受不了他人的风言风语以致走上绝路,更普遍的就是导致生活中的人总是谨小慎微,生怕自己的痛苦暴露而成为别人“咀嚼赏鉴”的对象。
可想而知,这样人与人之间会形成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那么,内藏伤心之事 能到处“宣扬”,而作为听故事者也就不能以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快乐的资料,这样才会体现出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的人群关系。
鲁迅为一位思想家,其思考的结果,不仅仅使当代人得到启示,而同样给后代以启示。
答案:
一、反复的诉苦得来的不会是同情,而是成为无聊之人的饭后谈资。
祥林嫂两个丈夫的死,给她的人生造成极大的伤害,可她只字未与人提过,可见其性格的坚韧。而儿子阿毛的死却是她致命的伤害,于是有了一个固定的开头。“我真傻,真的。’直着眼睛与大家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她的故事使很多人“特意寻来”,说完后让人“满意”而去,并还要加以评论。伤心的故事起初能博得他人的同情,而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复述中,再伤感的故事也不能换得人们的半滴眼泪,反而使人“一听就厌烦”。
祥林嫂周围的人们在无聊的生活中有了阿毛的故事而有了谈论的话题。丰富了他(她)们的生活,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痛苦往往不能压抑在心中,找个朋友倾诉,往往也就能减轻自己的痛苦,而不分对象的倾诉,有时竟不料会有别人对自己的痛苦加油添醋,有时反倒形成他人幸灾乐祸的心理。更可怕的是有的人还喜欢不断重复自己的伤心之事,导致听故事的人即使有同情心也会滋生厌烦.或许,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伤心事。
二、咀嚼他人的痛苦。已成为人们惯有的心理。
对于祥林嫂的痛,人们有意来倾昕,满意而离去,而一旦咀嚼赏鉴完了许多天后,“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于是她们就要去发现徉林嫂的新的痛苦,比如她的伤疤,可想而知,当她们“咀嚼赁鉴”完伤疤后,又会是样林嫂的死夫、克夫等等痛占,而一日发掘
完祥林嫂的痛苦之后,目光会转向其他人以获得“满意。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人呢?有没有如祥林嫂周围的人一样具有特别的“猎痛”心理?或者也会无意的加入人群的议论中祥林嫂的死与她周围人的“咀嚼赏鉴”是分不开的。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承受不了他人的风言风语以致走上绝路,更普遍的就是导致生活中的人总是谨小慎微,生怕自己的痛苦暴露而成为别人“咀嚼赏鉴”的对象。
可想而知,这样人与人之间会形成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那么,内藏伤心之事 能到处“宣扬”,而作为听故事者也就不能以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快乐的资料,这样才会体现出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的人群关系。
鲁迅为一位思想家,其思考的结果,不仅仅使当代人得到启示,而同样给后代以启示。
【点评】人不就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吗?
我们谁不是生活在时代的观念和理念中的呢,我们检校过自己头脑里的观念吗?确定他们都不会害人?比如要做人上人,比如所谓的人生起跑线,比如所谓的成功哲学,比如金钱万能……会不会害人害己于无形?这样说,有没有感到后背发凉?这就是好的主题艺术:为人生,揭出痛苦,引起疗救得注意。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8.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字。
答: 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子”的真实写照吗? 。
【解答】结合《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海明威头像。作答时,要仔细观察海明威的头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如头发、眼睛、鼻梁、胡须等。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如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切等。
答案:
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子”的真实写照吗?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9.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把下面6个句子排列组合成一段话,只填序号即可。
①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甚或就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他们或自己。
②深入了解作品内涵、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固然是鲁迅作品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
③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
④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们……他们是否至今都还“健在”。
⑤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他那种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方法。
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序号: ②⑤③④①⑥ 。
【解答】文句阐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
②⑤因“固然…但是”相连;③与②⑤构成因果关系;①的“他们”指代④的“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们…”,④①是举实例解说③;⑥中“这些”总结①句的问题.
故正确排序为:②⑤③④①⑥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10.将下面内容改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当时著名诗人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可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解答】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应放在后半部分:“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鲁迅婉言谢绝了”。根据这两句话可以总结答案: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答案: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点评】“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主要考查考生对信息要点提炼筛选、概括归纳的能力。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