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07 13: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播放多媒体课件《认识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简要记录经历的四个阶段,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地球是个球体。让学生了解、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续表)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认识地球》,演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人凭直觉认识世界——“天圆地方”; ②视野扩大,人们臆想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怎样的形状?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   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地球的大小 你知道地球的大小吗?学生:用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师:你会地球大小的有关的计算吗?(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步?若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要走多长时间?(2)传说中的“土行孙”能够遁地飞逃,假设他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横穿地心,达到与出发地对应的地点,需要多长时间?(3)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含义吗?教师点拨: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 4万千米 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地球赤道周长,给抽象数据赋予感彩,增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深入的、感性的认识。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地球仪   【承转】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学生:地球仪。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教师:看看地球仪的基本构成。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教师: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自己来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通过观察知道地球仪的结构,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地球仪上的点、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入非常好,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形象生动,同时老师准备了地球仪,学生初学很好奇,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老师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其中。通过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好地理作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