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18: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解题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02
03
注意生词
注意语音语调
感受诗人的情感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朗读指导
LOGO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提问?
《题西林壁》表达的主旨是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情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