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7页,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已于2022年2月20日闭幕,“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也已远去,然而它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诊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
A.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B.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踏雪寻梅
范福潮
大年初二,瑞雪飘飘。父亲说:“你去给赵伯伯拜个年吧。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
值班室里,赵伯伯在炉子上架个铁丝算子烤红薯,屋里弥漫着香味,他见我冒着雪专程给他拜年,非常高兴,递给我一只红薯说:“吃吧,我这儿没啥好东西,全是破烂。”我说,您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赵伯伯笑道:“你看书是好东西,那是你喜欢,卖书的人把书全当破烂。”大库房东墙上有一扇门,赵伯伯开门领我进去,里面是一间小库房,墙角摞着四只木箱,他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书。“这是我攒下的,这么干净的书,实在舍不得拉到造纸厂。”我翻了翻,找到一套《元曲选》、一本《董解元西厢记》、一本《琵琶记》,这几册书的扉页上都盖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我十分惊喜,又从箱子里找出三十多册梅邨先生的藏书。赵伯伯问我,“你爱看这些书?”我点点头,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我父亲的感慨。赵伯伯说:“你咋不早说,我见过卖书的女人,以前在秦腔剧团唱戏……去年她改嫁了,搬到斗鸡台住,这些书是她搬家前和破烂一起卖掉的。她的大女儿没跟她走,仍住在旧居。”我向赵伯伯打听梅邨先生的情况,他说不知道。
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日夜检阅,他让我把梅邨先生的批注摘录下来,抄在一个笔记本上。父亲边读边记,赞叹不已:“这些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不足之处在于枝蔓芜杂,未加梳理,注多解少,过于简略。无缘当面请教,甚是遗憾。”
一天下午,父亲的花镜坏了,让我去修。我来到光明眼镜店,接活儿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师傅。我看着她修眼镜,忽然想起梅邨先生的女儿也在这里上班,便问她,某某某的女儿在这儿上班吗?她抬头打量我一眼,问我:“你找她有事吗?”我说我捡到几本她父亲的书,想还给他。她说:“你给我吧,我转交给他。”我问:“你是他的女儿吗?”她点点头。我说:“我想亲自把书还给他。”她略微犹豫了一下,撕下一张取货单,写下住址递给我。
傍晚,又飘起了雪花,出了眼镜店没走多远,身上已经雪白。我就着路灯看了一眼纸上的住址,离此地不远,心想,何不去找找他?便踏雪前往。穿街走巷,数着门牌进了一所院子,院中无人,叩开一家问询,那家主人领我走到西厢房一家门口,敲门喊道:“老王哥,有人找你。”有人探出头来,啊,我惊诧万分,开门的竟是王老师!他见我一身白,进屋取了一只鸡毛掉子,掸净我身上的雪,请我进屋。
“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摸到我家来了?”
“王老师,您就是梅邨先生吧?”他呆呆地望着我,木然无语。我说明原委,他长叹一声:“梅邨早死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不懂事,大过年的,你不该来翻搅旧事,扰我的清静。”
室内逼仄,仅容转身,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案头无书卷笔墨,壁上也无字画饰物,简约明净,落窦清寒。火炉上熬着稀饭,炉边烤着馒头,桌上一碟花生,一碟青菜,一只酒盅,半瓶白酒,王老师拽过椅子让我坐在炉边烤火,留我陪他吃饭。我说我父亲很想见他,他摇摇头说,“还是不见的好,天命之年,落魄于此,实在无颜见人。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今晚的事,不要告诉令尊大人。”
(选自范福潮《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有删减)
选文二:
我们挑的旧书,赵伯伯按一毛钱一斤卖给我们。物资回收公司在郊区,每天中午,都有各处的废品回收店往公司库房送货。吃罢午饭,我就去物资回收公司,在新送来的废旧书刊堆里挑拣,犹如沙里淘金。某日运气极好,捡到一套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一套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一本王夫之的《诗广传》,六本书才花了两毛三,欣喜若狂。
父亲把这几册书翻了一遍,神情凝重地说:“你看,扉页上有主人的收藏印‘梅邨自用’,书页上眉批、夹注、题解、注音比比皆是,批评中肯,字迹清秀,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封底钤有闲章‘鬻及借人为不孝’,你可知出典?”我不知道。父亲说:“唐朝的杜遥藏书甚丰,末页自题:‘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看来梅邨已逝,儿女卖掉了他倾心批阅的书。”
(节选自范福潮《捡书》)
选文三:
同学们已分好了住处,铺好了床,廖大哥把我的行李提到厨房的里间,放到王老师床上说:“你在厨房帮灶,每天干什么活儿,听王老师安排。”……自此,王老师每晚熄了灯,坐在床头抽烟、唱戏、讲故事,一直说到我睡着。“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不思学业,不务农商,守着田产,每日游山戏水,吟诗作对。中学毕业后,祖父催我去西安念书,想让我将来考大学,当博士,弥补他科举落第的缺憾。我在西安住校念书,无父辈管束,逍遥自在,常逛书肆,以搜购小说词曲为乐事,后又沉迷于秦腔,与一帮票友吹拉弹唱,天天泡戏园子,大学考试两次落榜……不幸父亲病重,卖尽田产亦未治愈,从此家道衰落,窘困不堪,常常衣食无着,友人介绍我到税务局当文书,未及三月,因上班看小说被局长辞退,后来在市政府谋到一个文书的差事,又因敖夜看书、上班迟到三次被开除,从此戒了小说。在小学当了算术教员,得以养家糊口。我自幼天分极好,机缘也好,一生失败,皆因嗜读闲书所致。俗言开卷有益,其实并非如此,开卷有害之处甚多。如今谋生艰难,少年应以做事为首务,读书次之,书要拿得起,放得下,千万莫要因书误事……你与我少时性情相同,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节选自范福潮《吴山夜话》)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具有时代性,赵伯伯关于书是“好东西”还是“破烂”的话语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父亲熟知“鬻及借人为不孝”的典故,他推断梅邨已经去世,恐怕无缘相见,甚至请教了。
“开卷有害之处甚多”是王老师肺腑之言,并非否定读书,而是告诫作者不要耽溺于闲书。
据文中相关语句推测,选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为《吴山夜话》《踏雪寻梅》《捡书》。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一和二围绕“书”字,叙写与书有关的人和故事,刻画了慈父、孝子、良师等数位书痴。
题目“踏雪寻梅”颇有古典意境,“梅”字一语双关,既指雪中冬梅,又指王梅邨先生。
有床、柜、桌、椅各一,无“书卷笔墨”“字画饰物”,清寒的环境衬托出王梅邨的落寞。
《踏雪寻梅》虽然是散文,但叙写事件有波澜,有巧合,给读者“小说化”的阅读感受。
8.选文蕴藏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9.“互现法”是《史记》创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篇目写,以各篇互现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这三篇选文是如何“互现”王梅邨人物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 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 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士兵。文中指后者。
C. 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 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 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 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 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14. 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春宫怨
[唐]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却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
B. 颔联上下句文意相续,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
C. 颈联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宫女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
D. 尾联写眼前的景象使宫女想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表现了宫女内心的欣喜之情。
16.从诗的意境来看,这首诗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请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将“_________,__________”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小,我对雪是① ______ 的,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② ______ ,与众不同。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大雪③ ______ ,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
只有喜鹊依然兴高采烈,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的喜鹊。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最后时刻, ① 。一组部件是“伽马刹车指令员”,它位于返回舱底部,负责利用伽马射线测量返回舱距离地表的高度。在接近地面时, ② ,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并做出精确测量,精度达厘米级。另一组部件就是“着陆反推发动机”,“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 ③ ,得到指令的“着陆反推发动机”立即点火,大量燃气积聚在燃烧室内,形成高压,最终从尾部的喷口中喷出,以反推力来减缓降落速度,提高返回舱降落的安全性。作为飞船上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伽马刹车指令员”在此次返回舱顺利着陆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怎么还不来? B. 他人在心不在。
C.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任何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出口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这项禁令即日生效,截止日期为2025年。在通讯领域里,中兴作为无线通信基站的供应商,其应用的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都从美国采购;而在手机业务上,中兴高端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芯片也来自美国高通。芯片断供之后,中兴库存芯片数量只能维持2个月的订单量;之后,中兴的业务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材料二:俞敏洪的新东方曾经风生水起,但思维模式囿于教培,并且严重依赖线下教育。2021年下半年,教培行业全面萎缩,线下培训更是走到山穷水尽的边缘。新东方营收减少80%,股价暴跌90%,6万员工被辞退,随后俞敏洪宣告“教培时代结束”。但2022年6月俞敏洪和他的“东方甄选”爆红网络,粉丝激增,股价暴涨。
对此,有人认为,人或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这个局限,很多时候是死穴;也有人认为,我们不必为某些局限苦恼,有局限才能无限。你怎么看待“局限”这个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语文参考答案
1.C;2.B;3.D
4.论证思路:①首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②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③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
5.①《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
②《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
③《立春》这个节目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它闪耀在冬奥舞台上,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6.D;7.B
8.①对读书的热爱;②对梅邨先生和父亲博学睿智的钦佩;③对梅邨斩断书缘的痛惜;④对梅邨教育我“莫要因书误事”的感激;⑤对赵伯伯留书的感激。
9.①《踏雪寻梅》中提到王梅邨的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而《吴山夜话》中通过王梅邨的自述“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做出了解答,书香世家以及嗜好读书让王梅邨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等内容互相照应,突出其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形象;
②《踏雪寻梅》中提到“我”去寻梅邨先生,看到梅邨的处境“室内逼仄,仅容转身,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案头无书卷笔墨,壁上也无字画饰物,简约明净,落寞清寒”,非常落魄;《吴山夜话》中对此做出解答,如“逍遥自在,常逛书肆,以搜购小说词曲为乐事,后又沉迷于秦腔,与一帮票友吹拉弹唱,天天泡戏园子,大学考试两次落榜”“因上班看小说被局长辞退”“因熬夜看书、上班迟到三次被开除”“皆因嗜读闲书所致”。两处内容互相照应,突出其因沉溺闲书导致晚年落魄清寒的形象。
③《捡书》中通过父亲对梅邨先生批注的评价以及梅邨先生的批注可以看出梅邨先生对读书的热爱;《吴山夜话》通过梅邨先生的自述展现了自己在读书上的天分“天分极好”以及酷爱读书的表现,两相对照共同突出王梅邨酷爱读书、极有天分的形象。
④《踏雪寻梅》中“我”见到王梅邨先生,但他说“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可见斩断书缘;而《捡书》中梅邨的批注中说“鬻及借人为不孝”,认为把书卖掉和借给他人是不孝的,可见爱书之深。两相结合,形成对比互照,更突出王梅邨因书误一生,由爱书如命到斩断书缘的沉痛转变的人物形象。
10.B;11.D;12.C
13.(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
(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
14.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鼓舞斗志;张仪主要是威胁恐吓,瓦解斗志。
15.D
16.①人臣得重用不依仗才学,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②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艰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回忆以前采莲的情景又别无二致。③诗歌不仅描写了宫女的怨情,还隐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害。
17.(1)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2)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3)不思量 自难忘
18.①情有独钟 ②超凡脱俗 ③纷纷扬扬
19.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喜鹊,它们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
20.第一处是反问句,强调雪的气质与“尘世气息”的不同,增强语气。第二处是设问句(选择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穿越风雪的原因的思考,发人深思。
21.C
22.①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 ③就会发出点火指令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