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主题思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第一课时 百草园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鲁迅名言确凿菜畦蟋蟀缠络觅食竹筛渊博鼎沸宿儒倜傥锡箔珊瑚攒敛脑髓蝉蜕záoqíshuàichánmìshāisùyuāndǐngshānbósuǐtuìcuán盔甲东方朔kuīshuòliǎn字音和字形tìtǎng听读课文1、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1-8)(10-24)理清文章思路: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百草园的生活(1—8) 过渡
承上启下
(9)三味书屋的生活(10—24) 3、作者最喜欢哪一个地方?为什么?百草园→乐百草园的美景(美好)我
的
乐
园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神奇)雪地捕鸟(有趣)4、作者写了哪三个难以忘怀的内容?(2)(3-6)(7-8)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整体)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
鸣蝉
黄蜂
叫天子植物动物低高﹙ ﹚
﹙ ﹚
﹙ ﹚
﹙ ﹚
﹙ ﹚
﹙ ﹚﹙ ﹚
﹙ ﹚
﹙ ﹚碧绿的
光滑的
高大的
紫红的
肥胖的
轻捷的长吟
伏
窜高低观察景物:细致有序多角度:视听触多种感官精选词语形容借助“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即能表情达意 单是
就有……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低唱(声音)弹琴(声音)翻按喷﹙动作﹚缠络﹙形状﹚像莲房臃肿拔像小球又酸又甜﹙形状﹚﹙形状﹚﹙形状﹚摘动物植物﹙味道﹚啪﹙声音﹚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局部)情景交融……中间结合叙写人的活动我的乐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5、第二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
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味觉听觉视觉、触觉
视觉、触觉视觉长吟、弹琴……声音又酸又甜味道光滑、高大、肥胖、臃肿、小球形状碧绿、紫红、黄颜色比喻、拟人、排比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6、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写了四件趣事:①翻砖找蜈蚣 ②按斑蝥③拔何首乌 ④摘覆盆子。7、“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必说蓝蓝的海水,柔和的阳光, 金黄的沙滩,嬉闹的人群;也不必说海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金色沙滩的柔软, 海滨沐浴的惬意,海上冲浪的快感,单是沙滩上的徐徐微风,就使人心旷神怡。 句式练习: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B 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按斑蝥、翻断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天真活泼,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的孩子。百草园重点:第2自然段的写景是全文精彩之笔,不仅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而且层次井然, 条理分明。齐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____,“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____,这两者都从___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______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______,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2、这里又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________的,蝉鸣在________,蟋蟀到______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颜色 形状视听觉味觉 春末盛夏秋天课堂练习: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
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
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整体部分从“菜畦、皂荚树、桑葚”
到“鸣蝉、黄蜂、叫天子”
局部部分从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到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由低到高写静物由高到低写动物从动物写到植物从植物写到动物 3、本段层次井然。比如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请以连线的方式把下面的写景顺序对应起来:4、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视触听视形态色彩滋味形态声音动作味5、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 、 、 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 、 、 来写。6、这段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思想 感情,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表现“我”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
B、表现“我”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 向往和依恋。
C、表现“我”对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深切喜爱。
D、表现“我”在百草园所感到的无限乐趣。8、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9、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扫露支撒系牵拉看罩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擦黑板
老师已经站在了门口,他忽然看见黑板还没擦。他两步就从第一排蹿上讲台,抓起 讲桌上的板擦,一转身,面朝黑板,抡起膀子,用足力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哗哗”两三下,大半个黑板的字就消失了,只剩高处的标题,他跳起来,一下,两下,三下,黑板干净了。他把板擦往讲桌上一扔,带着满身的粉尘跑下了讲台,喘着粗气一屁股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练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一种活动,表现系列 动作,注意用词准确。老鹰捉小鸡
玩“老鹰捉小鸡”时,“老鹰”眼睛紧紧盯着“鸡妈妈”后面的“小鸡”,而“鸡妈妈”则张开双手,努力保护“小鸡”,忽然,“老鹰”瞅准了有一个“小鸡”不小心掉队了,便用力扑上去,那“小鸡”灵敏的一跃,躲开了“老鹰”的抓捕,“老鹰”不甘心,来了一个马后炮,向后一跃,“鸡妈妈”一下乱了手脚,后面的“小鸡”也慌了起来,全都散开了,“老鹰”看准时机,飞身一扑,终于抓住了还在挣扎的“小鸡”! 百草园的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自由快乐的乐园百草园“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仿写该段。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10、阅读过渡段,思考下列问题: 也许,也许,也许——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片草原没有了生机与活力。也许是树木被砍了、花儿娇气了、草儿劳累了,也许是雨水太少了,也许是人来得太多了,——都无从知道。 结构上的作用: 第一句 “不知道”三
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情达意的作用:第9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和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味书屋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 中的“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是醋,醢是酱;调料。)书屋柱之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三味书屋环境点拨: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点拨:
入学礼节 教书先生
教学内容 同窗学友 3、三味书屋的生活真的枯燥无味吗?又有哪些趣事呢?
4、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写先生?①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
② 折腊梅花
③ 寻蝉蜕
④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读书投入认真。
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也不太束缚学生。 5、你觉得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是“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
他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和蔼),刻板而可爱。 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爱戴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不过瞪瞪眼而已。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是鲁迅一生最为敬重的三位老师之一。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深入探讨6、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7、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8、作者对三味书屋总的感受是什么? 说明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应给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枯燥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学生对先生的态度的怎样的?恭敬: 方正、质朴、博学
不满: 不回答我”的问题
开明: 有戒尺不常用
读书入神时学生可画画◎ 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环境吗?过渡 留恋
环境 压抑
活动 枯燥也有趣 9、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鸟自由快乐的乐园 对比手法的运用三味书屋环境“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百草园空间顺序(1-8)(10-24)(9)枯燥无味的书塾三味书屋自由快乐的乐园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内容:枯燥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形式:单调环境:压抑对比通过对比,表达思想感情。(第二节、第七节) 对比手法的运用归纳中心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总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用的人才。 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三味书屋习字画画读课文,别有情趣。关 于 主 题(1)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对比,显示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2)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童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三味书屋是一个新的天地,严肃中不乏快乐,敬畏中不乏感激与怀念。?
在鲁迅心中,他的恩师有: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启蒙老师寿镜吾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渊博的宿儒”,是一个严厉而不严格(和蔼)的老师。?
童趣和深情 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仪式,到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的课间活动;从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到颇有进步的对课和颇有成绩的画画;大部分的乐趣来自于后院的玩耍和课上的游戏,与学习无关。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快乐自由的心理,洋溢着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与温情。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因此,纵然是森严的三味书屋,也是作者美好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是束缚中的成长,是生命的必然。
文章中闪现着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作者当时的儿童教育方式是不满的,比如我问怪哉虫碰壁,念那些艰深难懂的东西。可见当时教育内容的陈腐,脱离儿童实际。体验与反思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怎样的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位老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