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三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8 18: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求生存
谋发展
人口
迁移
文化冲突
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原因和动力
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
概念解读
印欧人
印度欧罗巴人的简称,可能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东欧平原的游牧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
优势: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较早掌握金属冶炼;
印欧人人战车
(1)说出印欧人迁徙的大致时间,主要方向、征服方式、及形成的新族群;
(2)印欧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哪些代表性文化区域?
思考:以印欧人为代表的游牧族迁徙的原因?
材料二: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材料一: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
④临近先进文明区的富庶,吸引;
①游牧的生活习性;
②生产力低,食物匮乏且不固定;
③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具有武力优势;
材料三: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中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世界的以此做大致参考
⑤农耕文明因社会矛盾尖锐等原因衰落;
⑥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
迁徙方向 新族群 发展情况 主要影响
小亚细亚 赫梯人 公元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前14世纪鼎盛,疆域延伸到巴基斯坦;前13世纪衰弱 ①破坏了巴比伦文明;
②冶铁等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伊朗高原 波斯人 公元前6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①西亚文明和北非首次被统一;
②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巴尔干地区 希腊人 前2000年融合为古代希腊人 ①多个文化领域取得成就;
②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雅利安人 公元前600年,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①马、铁进入印度;
②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印度及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印欧人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度恒河
雅利安人D
伊朗高原
波斯人B
小亚细亚
赫梯人A
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C
3.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
1.他们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交流。
2.①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②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3—8世纪
五胡内迁、民族交融;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开发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3—8世纪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
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3—8世纪
材料一: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材料二: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据2世纪下半期到三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材料三: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
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
探究: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迁徙影响
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帝国建立
五胡内迁、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开发
日尔曼人灭西罗马帝国
欧洲封建社会开启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迁徙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本课小结
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区域文化间交流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深化理解:对古代人类迁徙的认识
1.迁徙的原因:
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2.对文化的影响: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3.认识:
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检测巩固
1、从公元前2千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是因为( )
A.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 B.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C.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 D.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
2、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C
A
3、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地区的有效推进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A
检测巩固
1.(2021·山东德州高二第二学期期中·6)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又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炎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年号,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分布的变化,并未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人口分布,与土地兼并现象无关,排除B项;北方战乱,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但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不符,排除C项。
2.(2021·山东泰安肥城高二第二学期期中·6)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B.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
【解析】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可知,材料反映印欧人的迁移对中国和印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吐火罗人对中国造成社会不平等性,排除B项;据“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可知,其对中国有一定影响,并非最深远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印欧人对原住民、黄河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
3.(2021·山东枣庄滕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8)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解析】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结合材料信息“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B。解决粮食问题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表述片面,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排除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