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17: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课时
18 慈母情深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前导入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助学资料
生平介绍:1949年出生,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雨》《人间烟火》,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
自读课文,注意课后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抑 碌 吊 酷 暑 噪 脊 竟 龟 忍
械 酸 权 魄 须 纫 褐 条 兜
(1)加一加:石十录=碌 日+者=暑木十戒=械
(2)组词识记:辞退 压抑 权利
识记生字
指导书写
“抑”:右半部分是“卬”,而不是“卯”。“忍”:上半部分不要多写一点。
“酷、酸”:左半部分是“酉”而不是“西”。
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思考: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你觉得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全文共 38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5 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缘由。“我”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但家境贫寒,愿望难以实现。可是对于书的强烈渴望还是让“我”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小厂。
第二部分(第 6~34 自然段):写出了“我”向母亲要钱的经过。在小工厂里,“我”看到了母亲劳苦的工作状态,但是当“我”提出要买一本书的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
第三部分(第 35~38 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拿到钱没有买书,却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但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此时“我”买书,不再是简单地出于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出于对为人子的责任和对母亲的感恩
为什么会这样给课文划分层次 你的根据是什么
(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
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 为什么作者只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请大家读第 1~5 自然段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贫困,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作者的母亲每月工资27元,一元多钱相当于家里几天的生活费。
一元多钱在当时能买什么?
30来个鸡蛋
十几斤面粉
30多个馒头
70多盒火柴
一边读一边思考
(1)“书价一元多钱。”从这句话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以当时的物价来说,书很贵)
(2)“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
(这两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语表明“我”知道家里穷,
因此很懂事,不想给家里增添负担)
(2)“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两句话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 用意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钱),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这一元多钱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
接看又写“破收首机已经买了”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我”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为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作铺垫,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课文运用了衬托的写法为下文作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1. 听写课后的会写字。
2.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