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新题库】(最新语文版)2014届七年级语文下册考点同步汇聚: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基础+提升,含2013中考典题及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金榜新题库】(最新语文版)2014届七年级语文下册考点同步汇聚: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基础+提升,含2013中考典题及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0 13:0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二)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筹办(chóu)  卸下(xiè)  滂沱(tuó)  孤僻(pì)
B.失怙(ɡù) 把柄(bǎ) 堕落(duò) 腼腆(tiǎn)
C.怡然(yí) 沮丧(jǔ) 生涯(yái) 羞怯(qiè)
D.侮蔑(wǔ) 遏止(è) 恫吓(xià) 闲暇(xiá)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
B.在这次游泳比赛中,不少少年选手崭露头角,获得了好成绩。
C.如此富有意义地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收藏,会使人怡然自得,无暇烦恼。
D.在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荟萃了名家名作,让参观者爱不释手。
3.(2013·江西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4.下列各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自传》以时间为序,概括地记叙了鲁迅一生的经历。
B.《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记叙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罢课、反抗父亲、读书、经历穷人造反运动、求学等事件,由此他萌发了反抗意识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C.《第一千个球》写“球王”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时的光辉业绩,又通过抽烟事件写出“他”父亲对“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
D.《少年爱因斯坦》中爱因斯坦虽然幼小时看起来智力令人担忧,但他却爱独立思考,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兴趣,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综合性学习。(8分)
在岁月的苍穹中,是一颗颗闪烁的星星让无垠的夜空变得那么机灵,令人神往。在这个星光灿烂的时代,我们常常会仰望那点点星光,追寻着我们的梦想。你们班准备举办一次“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调查探究】下面是调查小组对360名初中生“追星对象”的调查统计扇形图,请根据这个“追星对象”的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①研究了图中的有关数据,你发现:

  。(3分)
②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的建议是:

  。(2分)
(2)【拟写标语】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一致认为应该“健康追星”,不要盲目追星,请你设计两句宣传标语,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相同。(3分)
答: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6.选文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请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3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7.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
8.毛泽东为什么把自己同父亲的“战争”说成是“内战”?“要求”和“反要求”分别指什么?(2分)
答:

9.选文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它有何作用?(3分)
答:

10.结合本文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辩证”的含义的?(4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莫扎特幸亏没长大
余泽民
读莫扎特传记,有一个细节让我笑喷了。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给表妹写了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表妹,在我坐下写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现在,已经解决了。感到轻松无比!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满我的大脑了……如果你闹肚子,抬腿就往厕所跑,如果你憋不住,那就拉到裤裆里……代我向我们的朋友们致以比臭屁还要臭的问候。”笑罢,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莫扎特的生日,当时他21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实际上,莫扎特一辈子都没长大。他喜欢跳舞、骑马、击剑、打台球;他贪图热闹,嗜好养鸟,甚至还教八哥唱歌;他爱讲粗话,做恶作剧,身上总有释放不尽的能量。莫扎特是个天才与幼稚、细腻与粗莽、高雅与鄙俗、不羁与忧伤的矛盾体。
莫扎特的好友、小说家卡罗林·皮希勒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一个生动的情节:“一天,我坐在钢琴前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刚好在我家,他悄悄走到我身后,对我的演奏颇为满意,禁不住跟着轻声哼唱,还用手指在我肩膀上打拍子。忽然,他拎过一把椅子坐到我旁边,即兴弹了一段优美的变奏,每个人都屏息静气地倾听从这位乐神手下流出的曲调。但他突然感到厌倦,跳起来,陷入那种经常发作的神经质。翻过桌子,跳过椅子,像猫咪似的喵喵怪叫,还像顽劣的孩子一样翻筋斗。”
假如心理医生看到这个场景,肯定会把他诊断为“多动症”或“幼稚症”,但问题是,多动解释不了他演出的专注,幼稚解释不了他艺术的智商。对他来说,音乐似乎并不是谱出来或演出来的,而是跟打嗝儿放屁一样自然而然的生理产物,他将内心的欢娱以及内心渴望的欢娱一起表现在他的音乐里,哪怕是在他最贫寒、最落魄的时候。
莫扎特5岁作曲,7岁为女皇演奏,11岁创作歌剧,少年时代就已驰名欧洲,假如他没有贪图自由的童心、无视权贵的幼稚和渴望游走的好奇心的话,还会有来自天堂的莫扎特音乐吗?李贽曾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许多人都把莫扎特的幼稚说成是他的“美中不足”,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幼稚,创造出了他的美。这种缺憾是别人认为的遗憾,莫扎特从不肯为别人活着。世俗意义上的成熟者,不会辞掉宫廷乐长职位去维也纳受穷,不会在悲凉中写出《魔笛》这样美妙的乌托邦神剧,在孤独中让美好与光明的洪流如此汹涌。莫扎特幸亏没有长大。他的音乐轻盈透彻,如风似云,漂浮在人间的痛苦之上,如四季轮回,最后的音符总是回到开始的起点。
不久前,德国柏林一家画廊展出了一幅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作品出自德国画家约翰·乔治·艾德林格之手。画布上的男人苍白微胖、皮肤松懈,这幅肖像画于1790年,也是莫扎特逝世前一年。专家估计,这是莫扎特生前的最后一幅肖像。但是无论科学家运用何种高科技手段进行了鉴定,我仍不相信,准确的说是不肯相信(顶多我相信那是带了副面具的莫扎特)。在我的印象里,莫扎特永远是印在巧克力球金纸上的那张肤色红润、眼大无神的娃娃脸,永远是那个戴着白色假发、永远长不大的天真孩子:“晚安,妈妈。祝您在床上放一
个响屁!”
(摘自《中外文摘》2012年第2期)
11.读完全文,你觉得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12.结合全文,说说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3.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

14.品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我”不肯相信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是他本人。(4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4分)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炤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10人,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下午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8点钟复试的,是离家20多千米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呆在一起,向着我的未来方向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8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复试。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需要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炤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选自2013年第6期《读者》作者:徐小平,有删改)
15.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情节。(3分)
16.文章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

17.请揣摩并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3分)
答:

18.文章⑥~⑩段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王次炤这个人物,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19.简要分析文章第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认识。(2分)
答:
三、写作(40分)
20.(2013·威海中考)有一首歌中写道:不管大花小花,我们都是世界上唯一仅有的花,每朵花都拥有自己的精彩,为了让那朵花盛开,努力着就好……
请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中的“怙”应读hù;C项中的“涯”应读yá;D项中的“吓”应读hè。
2.【解析】选D。“爱不释手”指喜爱得舍不得放下。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换成“流连忘返”。
3.【解析】选C。A项,语序不当,“用”和“一件”应调换位置;B项,语序不当,“认真研究”和“仔细调查”应调换位置;D项,搭配不当,“瞄准”不能和“枪声”搭配,“枪声”可改为“猎枪”。
4.【解析】选A。文中记叙了鲁迅近五十年的经历,而不是一生的经历。
5.(1)答案:①现在的初中生的“追星”有很大的盲目性,多数以偶像派影视歌星为主,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演艺人员以及对人类社会有过杰出贡献的中外名人却遭受冷落
②示例:现在的初中生“追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误入歧途
(2)答案(示例):明星不是神灵,追星勿失自我。
6.【解析】本题考查记叙的六要素。梳理文章内容,围绕六要素提取重点。
答案:时间:“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地点:家里。人物:“我”和父亲。起因: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经过:“我”骂了他,并离开了家。母亲劝“我”回去,父亲赶来命令“我”回去,“我”不让他走近,并以跳下池塘相威胁。结果:父亲答应不打“我”,“我”跪一条腿磕头认错。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可联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
答案:“我”在家里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
8.答案:因为毛泽东接受斯诺的采访时正值抗战前夕,他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内战”一词指称自己同父亲的家庭内部斗争。“要求”指父亲要“我”磕头认错。“反要求”指“我”要他答应不打“我”。
9.【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表达方式是议论。结合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文章内容来分析作用。
答案:议论。它表明了少年毛泽东从这次事件中得到的认识,同时也表明了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10.【解析】本题考查问题探究能力。首先理解“辩证”一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文中斗争与进步的关系来理解。
答案:“辩证”这里是“合乎辩证法”的意思。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的发展是由它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的。作者在同父亲的斗争中思想认识得到不断的提高,得以日益成熟。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根据文中莫扎特的言行概括其性格特征。
答案: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童心、幽默滑稽、做事专注、有释放不尽的能量的天才。
12.【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文章的首段往往起着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选文第1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切入文章的主题。
答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切入文章的主题。
13.【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莫扎特的性格特征。
答案:莫扎特看似顽皮、幼稚的表现正是其内心的真实体现,绝不是病症,而是其性格使然。
14.【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我”看来,莫扎特一直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没有“我”想象的孩子气。
答案:在“我”看来,莫扎特一直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的音乐、他的性情让“我”心中的莫扎特区别于这幅肖像。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可以根据时间顺序重新梳理故事情节,根据相关段落内容概括。“归待复试”的情节是第①段,“推测居心”的情节是⑦⑧段,所补的第二、三个情节应从②~⑥段概括,所补的最后一个情节应从⑨~ 段概括,按照所给情节的方式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答案:收到电报,夜赴上海 再收电报,惊后庆幸 揭出真相,歌颂真情
16.【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首先确认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明确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段落具有怎样的作用。中间部分的段落一般具有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等作用。第④段在文中为下文做铺垫,衬托考友的品质。
答案:不能。因为第④段通过写考试竞争激烈,为下文写与“我”存在竞争关系的考友看榜后立即发电报告诉“我”参加复试做铺垫,进而烘托出考友坦荡无私的宽阔胸怀。
1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情感的把握能力。“鸡鸭鱼蟹”的环境可能令人厌恶,但“我”是去上海复试,实现自己的理想,心里非常高兴。
答案:鸡鸭鱼蟹的腥臭味令人厌恶,而“我”在如此污浊的环境中,心里是美滋滋的,传达出作者在人生理想即将实现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18.【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作用的把握。首先根据常用表现手法的特点判断⑥~⑩段运用了哪种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如写家人在深夜收到第二封电报时,推测到底是谁发的,这是运用了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表现了王次炤的高尚品质。
答案:示例一: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家人推测迟到的电报是考友发的,目的是借助时间来不及来消除“我”这个竞争对手,后面揭出真相,赞美了考友信守承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示例二:作者运用了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首先写家人在深夜收到第二封电报,并推测是谁发出来的,设置了悬念,接着揭示了悬念,表达出“我”对王次炤的感激之情,从而更好地表现了王次炤信守承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示例三:作者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与“我”存在竞争关系的王次炤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复试电报,和亲戚漫不经心,很晚才去看榜后才给“我”发来电报形成对比,突出了王次炤信守承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19.【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通过王次炤帮助自己和他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这件事,感悟到“好人有好报”的人生哲理。
答案:作者虽然不大相信世上存在因果报应关系,却坚信“好人有好报”的观点。
20.【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要审题,“自己”起限定作用,“精彩”是表达的中心。其次是立意,要注意思考:“活着”就让生命“精彩”,怎样做才能呈现“精彩”,“活出自己的精彩”有何意义等问题。写作时可以直接写人的生命的精彩,也可以从自然界中物的生命的精彩思考人的生命的精彩,表达的重点应是如何做到“活出自己的精彩”。再次考虑文体,如果写成记叙文,就要选取自己为生命增光添彩的事例表现中心;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要寻找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写成散文,就要做到语言优美,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