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第24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2.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名句“忽如一阵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
【教学难点】
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朝雨浥轻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离别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点,它有它的前言和后续,看到了这一切,看懂了离别,你会发现:离别也美丽。
二.朗诵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点拨】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三)三读
要求: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过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作品《岑嘉州诗集》。
2.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理清思路
【点拨】
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一)1--10句咏雪。
第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二)11--18句写送别。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三.译读诗歌,疏通文义
要求: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重点词语积累
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白草:西域一种牧草,干熟时变白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狐裘(qiú):狐皮袍子。
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zhuó):一作“犹著”。着:亦写作“著”。
瀚(hàn)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
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句的意思。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第二课时
四.赏读诗歌,探究欣赏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点拨】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点拨】这两句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极为传神,有浪漫色彩。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点拨】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点拨】“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点拨】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点拨】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点拨】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白雪与红旗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点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点拨】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五.品读诗歌,归纳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起始四句诗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的内景,进而由内转向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转向内,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本诗波澜起伏的意境。
2. 观察敏锐,奇情妙思。
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诗歌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点拨】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2.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点拨】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3.简要品析结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 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
4.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 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点拨】 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5."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点拨】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6.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
【点拨】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
7.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B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8.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伤感的情绪。
9.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板书设计(共40张PPT)
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在你心中,离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新知讲解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朝雨浥轻尘。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新知讲解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新知讲解
岑参(715——770),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过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作品《岑嘉州诗集》。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新知讲解
相
关
链
接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边塞诗:诗歌的一种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文
体
知
识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层
次
划
分
(一)1--10句咏雪。
(二)11--18句写送别。
第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qiú
qīn
zhuó
dū
狐裘
锦衾
都护
冷难着
诵
读
诗
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知讲解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hàn
chè
yìn
瀚海
饮归客
掣
诵
读
诗
歌
新知讲解
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千万棵梨树挂雪,像梨花盛开一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铺天盖地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雪花纷飞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像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开满了花似的。
译
读
诗
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知讲解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控:拉开(弓弦)。 着:穿。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裘:皮衣。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冰凉得难以穿上。
译
读
诗
歌
新知讲解
惨淡:暗淡。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纵横交错结了百丈冰,天地昏暗,阴云密布,在万里上空凝结不散。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愁云: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云。
译
读
诗
歌
合作探究
翻:飘动。
饮:宴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主将帐里摆设酒席宴请归京的客人,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
中军:指主将。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大雪纷飞,落在营门上,红旗冻住了,任凭风吹也不能飘动。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译
读
诗
歌
合作探究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我在轮台东门外送你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去:离开。
译
读
诗
歌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研
读
探
究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合作探究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名句赏析)
这两句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极为传神,有浪漫色彩。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合作探究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合作探究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合作探究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白雪与红旗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合作探究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合作探究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写
作
特
色
1.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起始四句诗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的内景,进而由内转向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转向内,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本诗波澜起伏的意境。
合作探究
2. 观察敏锐,奇情妙思。
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诗歌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边塞奇丽雪景
将士苦寒生活
边地奇丽风光
送别
瀚海阑干愁云
雪中送友归京
雄浑悲壮气氛
惆怅心情,豪迈气概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2.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3.简要品析结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4.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 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5."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6.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
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7.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B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8.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伤感的情绪。
D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9.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