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管理人民
稳定秩序
户籍管理、基层组织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村社自治
庄园自治、城市自治
自治市镇、社区制度
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维护统治
从基层征发赋役
以维持自身运转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社会治理
稳定基层的生产生活秩序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户籍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当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古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材料二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政府的簿籍),生者著,死者削。
一《商君书·境内》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一)战国时期: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材料一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一一摘编自《史记》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二)秦朝:分类登记制度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
还有宗室籍(宗室贵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贾)
征发赋役的依据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三)汉朝:“编户齐民”
2.单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称为“编户齐民”
1.主管人员: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3.监督: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掌握人口数
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黄籍、白籍,土断
“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一《隋书·食货志》
(五)隋朝:大索貌阅
“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
“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效果:新增丁男44.3万,新附人口164万,大大增加财政收入。
(六)唐朝: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唐初规定:民始生为黄,四岁至十五岁为小,男子十六岁至二一岁为中,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每年造一次人口帐,三年造一次户籍。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七)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原因:1.宋代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沿用唐朝两税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八)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2.“黄册”(户籍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诸色户计”(按职业定户籍,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九)明朝:职业定籍、黄册
1.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详细登记乡贯、姓名、年龄、人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
明朝:
黄册
鱼鳞图册
保证徭役的征发
保证田赋的收入
“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
——清人王庆云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十)清朝:永停编审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1.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彻底隔断。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特点: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
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
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我国现代基层组织有哪些?
我国古代基层组织有哪些?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
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
役和维护稳定。
社会治理: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五家为伍,
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
互相监督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唐 乡里制度
宋
百户为里——设里正
五里为乡
城内设坊——设坊正
郊外设村——设村正
邻保制度
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
互相监督
乡里制度
保甲制
十户为一保
同保之人互相监督、检举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明朝
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设甲首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
十家牌法
#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十户为牌,立牌长;
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行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统考》卷19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当你面临苦难时,国家和社会会提供什么帮助?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一)社会救济
指国家和社会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给予物质接济和扶助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也。
—— 《礼记·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一《墨子·七患》
1.原因:
2.作用: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理论渊源:《礼记》《周礼》的记载及《墨子》《孟子》的阐发(儒家的仁爱思想)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社会救济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救济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二)优抚政策
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
表现 朝代 措施
尊敬
赡养老人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秦汉
明初
鸩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唐朝
明清
元朝
宋朝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优抚政策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