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10: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荤菜 惦记 一气合成 战战兢兢
B.侍候 径自 两肋插刀 如座针毡
C.伤疤 礼骋 不知好歹 不屑置辨
D.笔砚 涓涓 千钧之力 望眼欲穿
2.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蘸水(zhàn) 锱铢之力(zhū) 名讳(huì) 呱呱坠地(ɡū)
B.掂量(diān) 契诃夫(hē) 丁酉(yǒu) 咬文嚼字(jiáo)
C.伤疤(bā) 吹毛求疵(cī) 绽裂(zhàn) 海市蜃楼(shèn)
D.腻歪(nì) 滑稽可笑(jī) 颓唐(tuí) 蓬蒿荆棘(jīn)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一篇讽刺小说,运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丑态。
C.《溜索》这篇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D.《蒲柳人家》的作者是刘绍棠,这篇散文有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
4.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8分)
从南京出发,小叶发现树木才是五月的主zǎi,蔷薇花骤然凋零,枝叶却汹yǒng地覆上篱笆,与碧绿的爬山虎错叠着;新竹终于停止拔节,分出枝杈,过不了几天,就缀满新叶了。
①主zǎi
  ②骤   然 ③汹yǒng   ④缀   满
5.修改病句。(6分)
(1)“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传到位。
(2)回眸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中国人无不为其取得的成绩而由衷叹息。
6.请仿照画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4分)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   ;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7.初中时光已悄然过去。回首逝去的日子,校园里留下了数不清的欢乐。初中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为此你班决定开展“岁月如歌”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集体的记忆]班级组织编委会编写班史,每人珍藏一本,作为对这段生活的永久纪念,请你设计班史的内容。(4分)
内容一:班级毕业照 内容二:   
内容三:    内容四:个人成长记录
(2)[真诚的邀请]假如你是编委会的组长,去邀请校长为班史题词,你该怎么说?(4分)
(3)[如歌的主题]班级要组织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毕业晚会,请你设计一条主题语,要求语言简洁、紧扣主题。 示例:难忘今宵,今宵难忘!(3分)
二、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阅读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2)加点词“唯一”体现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3)文段中画线句两次写到酒客的“笑”,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很骄傲自得,喜欢逗他们开心。
B.孔乙己迂腐潦倒,近乎废物,是酒客们喝酒时的笑料。
C.孔乙己说话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令酒客们发笑。
D.孔乙己随和幽默,给酒客们带来很多欢乐。
(4)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达,有些人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时,又萌发出“读书无用”的悲观论调。请结合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我们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读书价值观。(4分)
(二)课外阅读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通通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她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连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 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怎么舍得扔了呢?”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了,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长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慈祥、庄严、肃穆。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 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上发出一篇题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还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时,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2)小说第 段中写道:“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分)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5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 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5)小说最后一段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4分)
三、习作(50分)
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进入青春期,梦想、友谊、亲情、个性,时时与我们相伴;孤独、迷惘、挫折、叛逆,常常与我们同行。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别样的青春风景。
请以“别样的青春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D 3.D
4.宰;zhòu;涌;zhuì
5.(1)把“落实到位”和“宣传到位”互换位置。 (2)把“叹息”换成“赞叹”。
6.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示例2: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 示例3: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7.(1)示例:班级大事记;班级日记摘抄
(2)示例:校长您好,我是××班级的编委会的组长,我们班级编写了班史,我代表班级成员真诚地邀请您为班史题词,希望您完成我们的心愿好吗?
(3)略
二、也读与理解
(一)课内阅读(1)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及在酒店被酒客取笑的经过。
(2)“唯一”表明孔乙己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颓废虚荣,自欺欺人。
(3)B
(4)示例:不要死读书,要通过读书领悟做人的道理,读有用的书籍,多读经典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外阅读(1)婆媳争吵,安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弃婴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我要用这笔钱来回报社会。
(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答成“运用动词‘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以及她的善良仁爱。示例二:细节描写。通过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的来之不易及她对钱的珍视。(或:表现王婆婆的钱的来之不易和她的不舍。)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4)第②③段详细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③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5)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