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8.4澳大利亚(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8.4澳大利亚(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08 12: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个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说出城市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2、教学内容分析与处理:
“走进国家”是世界地理概况部分的落脚点。《澳大利亚》是这个落脚点的最后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了世界地理总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涉及到大洲和国家的范围、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和主要产业部门、人口与城市分布等内容。湘教版《澳大利亚》内容共有4个小标题:“拥有一个大陆”、“低平的地形”、“古老的动物”、“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结合人教版《澳大利亚》教材,自组教学内容如下:一、大洋洲概况与拥有一个大陆;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三、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四、地形与气候特点;五、地形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六、地形、气候与人口、城市分布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但农村中学的学生,其知识面较窄,学习方法单一,学力水平差异较大,思维不开阔,不善提问题等。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培养不同学习层次上有所进步的学习情感是重中之重。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读图3-47,说出大洋洲的组成;
②通过读图3-47,说出澳大利亚的组成、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③通过读图3-55和澳国徽的动物和搜集来的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并分析这些动植物惟独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④通过阅读课文与欣赏影片、图片及读图3-58,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别称的由来。
⑤通过读图3-49、3-53、3-54 说出“澳大利亚地形”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和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⑥通过读图3-49、3-53、3-54分析地形、气候与与农牧业分布、人口城市分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查图,提高读图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农牧业分布、人口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与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地形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品质。
5、重难点:
重点:
①澳大利亚的组成与位置。
②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分析这些动植物惟独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③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类型分布;
难点:
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
6、教学策略与方法:
澳大利亚在教学计划中是2个课时,但本节内容的系统性强,前后逻辑严密,宜在一个完整时段内学完。课前采用学生先自主预习,基本了解教学知识点与课本思考题后,浓缩教学进程。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读图法、分组分层讨论法,教师启发讲授点拨法,来突出生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内容上,湘教版与人教版关于本节的内容各有优缺点。有效整合两种教材,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在教学组织上,因为学生的学不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宜把学生、目标、作业、提问等进行分层学习。本课延续这种分层方法。
7、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分组分层、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整合湘教版和人教版教学内容。
生:课前预习本节内容,了解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出示一国徽,问图中有哪些动物?这是哪国的国徽?由此引入《澳大利亚》。 学生辨认动物和识别国徽。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学习新课] 1、自主查图,解决问题 7分钟 ①教师讲述澳大利亚的含义和英文叫法,并布置思考题 ②教师指导学生查图3-47,完成思考题。 ③教师小结。 1、自主查图: ①澳大利亚在哪个大洲?(A) ②大洋洲包括哪几个部分?(B) ③澳大利亚包括哪几个部分?国土面积多大?(A) ④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怎样?(A) ⒉学生上台用课件对全体同学回答思考题。 学会用图是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主查图,了解大洲部分未安排的大洋洲知识和提高图文转换能力。
2、回顾旧知,解释新知 6分钟 ①出示国徽,问:除了国徽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植物?欣赏图片,引入到“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②转承: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古老动植物呢? ③教师点评与引申。(如果人脱离群体会是怎样的状况呢?--学习、劳动需要相互协作。) ①欣赏图片,了解古老动植物。 ②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立地存在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学说可以解释?(A) ③自由抢答 先感性认识,再理性分析原因,借题发挥人是团体中人不能游离群体之外。 本知识难度不大,安排给待及格学生抢答,利于吸引他们参与课堂学习。
3、讲读与欣赏 6分钟 ①过渡: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上看,澳大利亚在世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一种动物的数量将近2亿。 ②教师简介:澳大利亚的四大牧区分布。 ③过渡: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背上的国家”,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 ④小结: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①师生一起欣赏农牧业图片和影片。 ②学生听讲牧区分布(D) ③师生一起查找工矿业分布(B)和 欣赏影片。 ④笔记 欣赏图片和影片扩大知识面。 湘教版上没有安排四大牧区分布,教学时只作知识补充,不要求记忆。 工矿业分布不是本节重点,只作简单了解,是为理解“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服务的。
4、分组分层自学讨论 18分钟 ①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的位置、组成、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知道澳大利亚的羊特别多,那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的羊呢?这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源等有什么关系? ②请读图3-49与P96-98的正文内容分组分层讨论。 ③请读图3-53分组分层讨论。 ④结合地形图、气候图、农牧业分布图说说农牧分布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 ⑤读图3-54,人口与城市分布在哪里?与气候有何关系? ⑥教师点评与小结。 分组分层讨论: 1、读图3-49与P96-98的正文内容讨论: 找出P97页活动题内容(A) 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势特征(A) 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形区分布(A) 2、读图3-53讨论: ①澳大利亚处在五带中的什么带?(A) ②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A) 3、讨论: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C) 4、人口与城市分布在哪里?与气候有何关系?(A) 5、分组分层抢答 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及其与农牧业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面后者是本节的难点。为了让各层次学生学会本知识点和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递进式的问题设计,组织学生分组分层讨论并分组分层抢答,便于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5、城市摄影 3分钟 出示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图片并简单介绍。 了解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 本知识不是重点,顾简单了解。
[总结全课] 2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洋洲的组成、澳大利亚和组成与位置、知道了澳大利亚是唯一拥有一个大陆的国家,这个国家有许多古老的动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这个国家由于羊多,矿产资源丰富,又被称为“骑在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气候及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课后作业]《名校学案》 一、选择题:A1--5、B6 二、综合题:1、A(1);B(2);A(3);A(4);2、A(1);C(2);B(3)
板书设计:第四节 澳 大 利 亚 一、大洋洲组成与拥有一个大陆 1、范围与组成 大洋洲: 澳大利亚:居世界第6位。 2、澳大利亚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西北:亚洲; 东:太平洋; 西: 印度洋;南:南极洲 纬度位置:10°S—40°S ,南回归线穿过中部 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三、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工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四、地形与气候类型 1、 地势特征:澳大利亚地势低平和缓,
是最为和缓的大陆。 地形区分布:分三大地形区 西部低矮的高原 中部大平原是自流盆地 东部是山地大分水岭 澳大利亚气候类型:环状 五、地形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 六、地形气候人口与城市分布的关系 教学反思 走进国家”是世界地理概况部分的落脚点。《澳大利亚》是这个落脚点的最后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了世界地理总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涉及到大洲和国家的范围、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和主要产业部门、人口与城市分布等内容。 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来分析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是本课把2课时的教学内容浓缩成1课时上,教学容量大却能完成,为何?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是前提条件。 二是分层设计从目标、问题、作业、学生四方面进行分层,做到了班内分组、组内分层、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教学组织的完善,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学有所进。 三是在最大层面上关注了学困生。小组讨论与抢答,都是把大多数难度不大的问题让给A层学困生,而BC层学生必须教会A层学生的捆绑式教学,使各层次学生均学有所进。 四是教学节奏张驰有度,重点内容突出,难点内容能如期突破。 本课明显的不足是教学生成的问题较少,似乎有为了学习课文内容面学习课文,学生钻教师事先设计的套套。可能是教学容量在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