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气压强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知道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知道大气压与高度和沸点的关系。
4.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5.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认大气压的存在,会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小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难点: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学生的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鼓励学生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尝试表述这些问题,描述所发现问题不能用已学物理知识解释的冲突,激发兴趣,自然地引出新的课题,而不是强加于学生。
液体内部朝各处都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
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那大气有没有朝各个方向的压强呢?
新课讲授:
探究点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活动1:思考与讨论:运用你手边的材料怎么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呢?
活动2:演示实验1:图中排除吸盘内的空气,把吸盘紧压在墙面的现象真是由于大气压强引起的吗?
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
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光滑的墙面上。
活动3:演示实验2:纸片和管内的水不会掉下,是因为大气压将它们顶住。
如果把管的上端也跟大气相通,上、下大气压强相等,水就不可能留在管中。
活动4:演示实验3:吸饮料时管内空气
减少,大气压压着饮料沿吸管进入嘴里。
如果把杯口密封起来,使大气不能进入杯
内,我们便无法不断地吸到饮料。
活动5:思考与讨论:从以上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得出了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可见,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简称为大气压(atmosphere)或气压。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大气受重力的作用;大气有流动性
活动6:大气压有多大——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他把两个直径为30 cm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拉开。
探究点二、大气压的测量
活动1:观察并思考:在铁桶内放少量的水,用火加热,沸腾之后把开口堵住,然后浇上冷水。在大气压作用下,铁桶被压扁了。
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在下图中,如果能找到大气压能托起水柱的最大高度,则水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水柱太高,用水银代替
最早测定大气压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
活动2:视频播放:托里拆利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在玻璃管内灌满水银?(为了排除管内的空气)
(2)玻璃管中水银柱上方的空间是否有空气?(是真空)
(3)管内水银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没全部下降,而是停在760 mm处?(管内水银下降是因为水银柱太高,产生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当下降到760 mm处时,产生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水银柱不再下降;)
(4)计算760 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多大?(P气=P水银=ρ水银gh≈1.013×105 Pa)
(5)管子倾斜放置,水银柱竖直高度是否发生变化,即所测的大气压值是否变化?
(6)管子直径加粗,水银柱竖直高度是否发生变化,即所测的大气压值是否变化?
(通过液体压强公式P水银=ρ水银gh可知: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只与水银柱竖直高度和密度有关,所以,管子倾斜一点、粗一点、弯曲一点、提高一点、,水银柱竖直高度不变。)
归纳总结: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就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做的,他测得的水银柱高度为760 mm,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p0。
大气压p=76 cmHg≈1.01×105 Pa,叫一个标准大气压。
活动3:阅读教材气压计的相关内容,了解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的原理。
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在实验中,如果玻璃管旁立一个刻度尺,读出水银柱的高度就知道当时的大气压了。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水银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比较准确,但携带不便,常用于气象站和实验室。用得比较多的气压计是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波纹状真空金属盒。气压变化时,金属盒厚度会发生变化,传动装置将这种变化转变为指针的偏转,指示出气压的大小。氧气瓶和灭火器上的气压计,也是一种无液气压计。
活动4:想想做做:拿着自制气压计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
归纳总结: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在海拔3 000 m以内,
每上升10 m,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活动5:动画播放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资料:珠穆朗玛峰上的大气压约是海平面的30%左右,空气稀薄、少氧,燃烧困难。2008年为实现奥运火炬在高海拔地区的点火传递,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高科技攻关活动。其中火种灯、引火器和火炬的设计经受住了低温、低压和强风等恶劣条件的考验,确保了火炬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成功。
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也会降低。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水的沸点仅为84-87℃。在海拔五千多米的某边防哨所,水的沸点不足70℃,这样的温度,连面条也煮不熟。战士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压力锅做饭。
课堂练习:
1.将少量热水倒入一空矿泉水瓶中(瓶未变形),轻轻摇晃后将热水倒出,立即拧紧瓶盖,然后浇冷水,可以看到矿泉水瓶变瘪。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矿泉水瓶
A.被所浇冷水的压力压瘪
B.热胀冷缩的结果
C.瓶内热气将它吸进去了
D.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被压瘪
【答案】D
【解析】因为瓶子注入热水并振荡后,瓶中气体受热膨胀跑出了一些,倒出热水的矿泉水瓶密封后,再浇上冷水,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内部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矿泉水瓶被压扁了,故正确。
故选:。
2.排尽挂钩内空气后将挂钩“粘”在墙上。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的是
A.吃冰棒时会感觉“粘”舌头
B.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C.用硬纸片盖住裝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
D.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答案】C
【解析】排尽挂钩内空气后,挂钩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挂钩“粘”在墙上。
.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发生凝固造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两个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静放几年后它们会黏在一起,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彼此进入了对方造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用硬纸片盖住裝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故符合题意;
.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是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自制的气压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制气压计时需注意瓶口密闭
B.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大气压
C.把自制气压计从温州带到西藏,看到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将减小
D.若将瓶内装满水,该装置可以验证“力可以使固体发生微小形变”
【答案】C
【解析】.自制气压计时需注意瓶口密闭,使里外气体不通,故正确;
.因为瓶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加上水柱产生的向下的压强,所以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故正确;
.自制气压计内部空气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和水柱向下的压强之和,把自制气压计从温州带到西藏,外界大气压变小,在容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水柱高度变大,故错误;
.用力挤压瓶子,瓶子可以发生形变,细玻璃管内的液面会发生变化,利用该装置可以验证:力可以使固体发生微小形变,故正确。
故选:。
4.历史上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的科学家是
A.帕斯卡 B.阿基米德 C.奥托格里克 D.托里拆利
【答案】D
【解析】.帕斯卡发现了帕斯卡定律,研究了液体压强问题,故不合题意;
.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故不合题意;
.奥托格里克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故不合题意;
.历史上科学家托里拆利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值,为水银柱,故符合题意。
故选:。
5.下列现象不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A.用离心式水泵抽水
B.吸附在玻璃上的塑料挂衣钩
C.用吸管吸饮料
D.把打气筒中的气充进自行车车胎
【答案】D
【解析】
.离心式水泵抽水时,抽水机是先将泵内的空气排出,此时泵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将水压出,利用了大气压,故不符合题意;
.用力挤压塑料挂衣钩的吸盘,把吸盘内的空气排出,吸盘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把吸盘紧压在了玻璃上,在钩上可以挂衣服,利用了大气压,故不符合题意;
.用吸管吸饮料的原理是: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进吸管里,利用了大气压强,故不符合题意;
.把打气筒中的气充进自行车车胎,靠的是人的推力,与大气压无关,故符合题意。
故选:。
课堂小结:
1.通过活动,我们知道在地球周围有大气压的存在,并且了解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2.从奥托·格里克设计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不但存在,而且是非常大。
3.根据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了大气压强的值为1.013×105 Pa。一标准大气压1.013×105 Pa。
4.大气压随高度上升而减小
5.液面上的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反之,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低。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
(1)大气压的概念
(2)大气压的特点
2.大气压的测量
(1)大气压的大小: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2)标准大气压:p0=1.013×105 Pa
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2)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小实验,充分证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实验和课件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服力强。教学中针对重点设置了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的数值,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