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机械能及其转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理解机械能的转化。
3.能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力势能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4.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5.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陈峰同学的家到学校本是一条在水平面上的直路,爱动脑筋的陈峰做了这样一个设想:要是将从家到学校的路挖成一个“U”字形,如图所示,只要从家骑上自行车后,不用刹车也不用踩车,等车停下来就可以到达学校了。
陈峰同学的设想到底能不能实现,这节课我们就为同学们揭开此谜。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探究点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活动1:观察并思考
行中的飞机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 此时的跳水运动员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字母J表示。
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活动2:观察并思考
弓的弹性势能哪里去了?
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蹦床运动员从高处落下,能量哪里去了?
减小的能量是消失了吗?增大的能量是创生出来的吗?动能和势能可以统称为什么能?
学生猜想,进行交流,阐明观点。猜想认为是减小的能量转化为增大的能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得出第一个知识点。
总结归纳:
弯弓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转化成箭的动能;球从高处下落,球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它的动能;蹦床运动员从高处落下,在与蹦床面将要接触时,具有一定的动能,与蹦床面接触后,床面发生弹性形变,运动员的动能转化成蹦床的弹性势能。可见,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活动3:想想做做,观看动画演示实验视频----滚摆的运动,讨论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最高点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小;
下降时,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升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最低点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势能的变化量。
仿照滚摆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滚摆上升过程中,滚摆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活动4:演示单摆实验:让学生根据滚摆实验的描述,再分析单摆实验的现象及能量转化情况。
A―→B过程中具有的能量是势能和动能,其中能量的变化是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B―→C过程中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和势能,其中能量的变化是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机械能=动能+势能)
活动5:观察这幅图:
并思考讨论:把悬挂的单摆锁拉近自己的鼻子处静止,松开手后,摆锁向前摆去,接着又反向摆回来,你原地不动,锁会打到你的鼻子吗?自己实际试一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不能打到,因为有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只有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机械能是守恒的。
老师总结学生发言:空气中有阻力,所以机械能将改变。
教师让学生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留意观察过哪些现象中存在能量转化的例子?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利用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让学生走进物理的生活,体验一下。
学生结合生活的经历,讨论交流利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
探究点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活动1:地球上,海水朝夕涨落,江河日夜奔腾;有时微风拂面,有时狂风劲吹。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水能和风能了。让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用来汲水、磨粉;船靠风力鼓起帆来推动它们航行。到19世纪,人类开始利用水能发电。
活动2:了解水力发电
人们修筑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在坝底安装水轮机,发电机装在水轮机的上面,它们的轴连接在一起,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一定量的水,上、下水位差越大,水的重力势能越大,能发出的电就越多。
活动3:了解风力发电
风能也可以用来发电,风吹动风车,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单个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较小,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同时安装几十台到几百台风力发电机,组成“风车田”,联在一起供电。
活动4:科学世界
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
人造地球卫星在大气层外环绕地球运行。它的速度很快,一天内可以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人造地球卫星广泛用于全球通信、军事侦察、气象观测、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大地测量等方面。
许多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 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不受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因此,机械能守恒。卫星在远地点时势能最大,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速度也就增大。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增大,动能就会减小,速度也减小。
课堂练习:
1.羽毛球比赛中,空中飞行的羽毛球先后经过、两点时的重力势能相等,相比点,羽毛球在点时
A.机械能较小,动能较大 B.机械能较大,动能较大
C.机械能较小,动能较小 D.机械能较大,动能较小
【答案】C
【解析】空中飞行的羽毛球需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会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点的机械能小于点的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先后经过、两点时的重力势能相等,点的机械能又小于点的机械能,故相比点,羽毛球在点时的动能较小,故错误,正确。
故选:。
2.以相同速度水平匀速飞行的鸽子和小燕子,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机械能,则
A.鸽子飞得较高 B.它们飞得一样高
C.小燕子飞得较高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机械能等于重力势能和动能之和;以相同速度水平匀速飞行的鸽子和小燕子,速度相同,鸽子的质量大,动能大;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机械能,则说明小燕子的重力势能大,而小燕子质量较小,小燕子飞行的高度必然高。
故选:。
3.如图所示,小球由静止开始沿着粗糙的曲面从点向点运动,其中和两点在同一水平高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从点运动到点,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小球在点的机械能大于在点的机械能
C.小球在点的动能等于在点的动能
D.小球从点运动到点的过程中,机械能一定全部转化为内能
【答案】B
【解析】
.从点到点过程中,小球的质量不变,高度变小,则重力势能变小,同时速度变大,动能变大,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动能,由于小球在滚动的过程中受摩擦力的作用,小球克服摩擦力做功,所以一部分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内能,故错误;
.因小球在滚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会逐渐减小,所以小球在点的机械能大于在点的机械能,故正确;
.小球从运动到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故小球在点的机械能大于在点的机械能;
已知和两点在同一水平高度,即两位置小球的重力势能相同,根据“机械能动能势能”可知,小球在点的动能大于在点的动能,故错误;
.小球运动到点时具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机械能,所以,小球从到的过程中,机械能不是全部转化为内能,故错误。
故选:。
4.如图,轻质弹簧竖直放置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竖直放置,下端与水平地面相连,让小球从距离弹簧上端一定高度自由下落,直至到弹簧被压缩到最大的整个下落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不计空气阻力)
A.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小球、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C.小球的动能一直增大
D.小球的机械能一直减小
【答案】B
【解析】.对于小球从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高度不断减小,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小球的速度最终变为零,动能变为零,故小球的机械能不守恒,故错误;
.不计空气阻力,小球从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这三种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没有与其他形式的能发生交换,也就说小球、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故正确;
.小球在接触弹簧前,不计空气阻力,其机械能是不变的,只有当接触弹簧后,小球的机械能才开始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故错误。
故选:。
5.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 B.汽油机的压缩冲程
C.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 D.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水蒸气顶起水壶盖,是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故符合题意;
.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汽油和空气的内能,故不符合题意;
.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是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不符合题意;
.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需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课堂小结:
一、机械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二、机械能的转化及守恒
1.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水能和风能是机械能;
2.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1.4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机械能
1.定义
2.机械能守恒
四、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课件设疑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以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来感悟物理知识,起到乐中求学,学中求乐,不知不觉中总结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转化的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印象,再进一步举出生活事例进行分析。由于现象皆从身边来,故讨论时都踊跃发言,经过一定的“争吵”讨论出的结果正确性更高而且深刻。经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到的知识一定印象深刻,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飞行中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