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下12.1杠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下12.1杠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1-08 19: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1杠杆
【学习目标】
1.知道杠杆种类及三种杠杆的特点;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并能进行分类。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3.会画力臂;能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4.练习使用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提高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探究点一、杠杆
活动1: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老师再来解释要使杠杆保持静止状态,力的大小不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而是跟支点到刚才的直线的距离有关,我们把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活动2:请同学们画出下图的力臂。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1)确定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定力臂。
探究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1:我们把刚才杠杆所处的状态叫杠杆的平衡,所谓杠杆的平衡就是杠杆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杠杆的平衡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猜想。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①把杠杆用细线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
②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
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力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相应的数值填入表中。
③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3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活动5:例题 据《杭州日报》报道,2001年6月22日,在杭州动物园内,一位物理老师利用杠杆原理,仅用小小的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量。测量时利用了一根长度为10 m的槽钢作为杠杆。测得吊车吊钩的悬点距弹簧测力计一端9 m,距系铁笼处6 cm,当槽钢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00 N。若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请估算大象的质量。g取10 N/kg。
解:由F1l1=F2l2得:
F2=F1l1/l2=200 N×9 m/0.06 m=3×104 N
m=F2/g=3×104 N/10 N/kg=3×103 kg=3 t
探究点三、导体和绝缘体
我们身边有很多杠杆。例如,小朋友玩的跷跷板,拔钉子用的羊角锤,划船用的船桨……仔细观察这些杠杆,看看它们各自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有什么关系。
活动1: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等臂杠杆最重要的应用是天平,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活动2: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
多媒体展示省力杠杆如:
我们在使用省力杠杆时,得到了省力的利益,同时我们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费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活动3:请注意观察,赛艇的船浆在划水时,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我们在使用时,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呢?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费力杠杆?
展示费力杠杆,如筷子、镊子等。
筷子简介:筷子,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它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几百年。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种工具,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钢丝钳 B.镊子 C.铁皮剪刀 D.扳手
【答案】B
【解析】A.钢丝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A错误;
B.镊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B正确;
C.剪铁皮的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C错误;
D.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D错误。
故选:B。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
A.减小摩擦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答案】C
【解析】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时,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获取多组实验数据,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支点一定在杠杆上
B.动力作用点与阻力作用点一定在支点的两侧
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一定是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答案】A
【解析】A.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所以支点在杠杆上,并且支点的位置是杠杆上的任意位置,故A正确;
B.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可以在支点的同侧,也可以在异侧,故B错误;
C.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若力与杠杆不垂直,力臂就不会在杠杆上,故C错误;
D.杠杆的长度不是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故D错误。
故选:A。
4.如图所示为等刻度轻质杠杆,A处挂2 N的物体,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在B处施加力的大小(  )
A.一定是4 N B.可能为2 N C.一定为1 N D.可能为0.5 N
【答案】B
【解析】设杠杆每一格长度是L,当B处的作用力与杠杆垂直时,力臂最大,此时作用力最小,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ALA=FB最小LB,即:2 N×2L=FB最小×4L,则FB最小=1 N;
当作用在B处的力与杠杆不垂直时,力臂小于4L,作用力大于1 N,因此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B处的力F≥1 N,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相同规格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如图所示。若在杠杆支点两侧各增加一个钩码,则杠杆将(  )
A.左端下降 B.右端下降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设杠杆上每格长度是L,每格钩码的重力是G,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2G×3L=3G×2L,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若在杠杆支点两侧各增加一个钩码,则杠杆左侧的力与力臂的乘积为:3G×3L=9GL,
右侧的力与力臂的乘积为:4G×2L=8GL,
可见,杠杆左侧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大于右侧的力与力臂的乘积,杠杆不能维持平衡,其左端将下降。
故选:A。
课堂小结:
杠杆的定义
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的平衡
4.杠杆的平衡条件:
5.生活中的杠杆
等臂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2.1杠杆
1.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作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4.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作:F1·l1=F2·l2
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生活中的杠杆
等臂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课后反思】
为什么要学习杠杆。杠杆作为所有机械的基础,必须要好好掌握!而如何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设计了课前导学问题,如何用较小的力获得较大的力,以小博大是人的天性,这一问题的设计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进一天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学习的冲动,相信好的开头已经成功了一半。
杠杆力臂的画法。能否找出力臂,画出力臂,计算出力臂的大小是杠杆平衡条件运用的前提,因此在这一块上还是舍得耗费时间的。
杠杆的平衡条件。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所有杠杆问题的核心。本节课利用科学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意识到平衡条件的重要性和核心性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利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平衡条件上是正确而合理的。
F2
B
O
A
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