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0 08: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8
冷战 国际格局的演变





结合史料,归纳冷战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阅读教材,简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结合史料,简述多极力量成长的表现。
小组合作,分析冷战产生的影响。
冷战的基本情况
冷战背景下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背景下的两极格局
目录
冷战形成的原因。
1.战时同盟基础消失——直接原因
2.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重要原因
3.国家利益——根本原因
4.铁幕演说——导火索
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但是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于是就有了“遏制”政策。就苏联方面来说,由于意识到自己力量的限度并出于严重的不安全感,苏联在战后初期,一方面努力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基本框架,甚至不惜对西方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出于贯彻其大战略的需要,在处理东欧和处置战败国等问题上,苏联也采取了一些僵硬的缺乏妥协精神的行动。这就酝酿与促进冷战的对抗行动。于是,冷战就在美苏间不断的逐渐强硬的敌对互动之中爆发了。
——徐蓝《论题:美苏国家大战略的演变与冷战》
“称霸世界”
战略
“保卫安全”
战略
二战后的德国
原子弹在日本投放
“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和平砥柱》
基础落实一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开始,美国通过支持欧洲重建对其施加影响力。
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梳理时间轴)
基础落实二
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加深了双方的分裂。
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开始,德国分裂。
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苏联及其盟国巩固自身经济体制。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美国加强对苏联军事压迫。
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冷战的主要表现
思考该漫画的寓意,并指出其反应冷战的特征。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核战争对大家都是危险的……肯尼迪总统宁愿做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利用当时的压倒性优势发动一场核战争。
——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
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为交易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
——梅尔文·P.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探究任务二
思考该漫画的寓意,并指出其反应冷战的特征。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军备竞赛激烈(核竞赛)
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
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意识形态浓厚
探究任务二
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开始,德国分裂。
1958年10月,柏林第二次危机爆发,“柏林墙”建立。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世界笼罩在核阴影下。
1990年德国统一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958年《赫鲁晓夫偷窥西柏林》
欧洲共同市场
赫鲁晓夫偷窥西柏林能看到什么景象?
偷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欧盟
(1991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欧共体的建立过程
欧洲经济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阵营逐渐分化,冲击了两极格局
探究任务三
美、英、日三国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不结盟运动
1956年提出
1961年正式形成
宗旨:
独立、
自主、
不结盟 、
非集团
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有力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殖民主义”
1981年古巴“不结盟运动”
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跛脚的巨人》
《阿富汗战争》
系列改革失败
战争与军备竞赛耗费国力
“和平演变”战略
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经济畸形僵化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冷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任务四
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反弹道导弹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由于耗资巨大,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
阿波罗计划 ,是美国在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截至2015年,阿波罗计划就已经衍生出了1800多项技术,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冷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任务四
客观上利于科技发展
冷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任务四
①消极影响: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②积极影响: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第三世界崛起。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格局的演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冷战”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形成的原因
冷战的过程
冷战的影响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
两极格局、政局动荡、自我控制机制
多极化趋势
科技进步……
本课小结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探究任务五
第一阶段
既有缓和又紧张
美国占优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中国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
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洲大肆扩张,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挑起边界武装冲突,中苏关系紧张。
美国由于经济增长慢 ,又陷于越战,拉拢中国以牵制苏联。
中国外交成就: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中日建交。
第二阶段
苏攻美守
美国凭借高新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中美关系则忽冷忽热,时好时坏;
苏联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到 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与中国恢复正常。
中国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全方位外交。
第三阶段
美国强硬
苏联全面收缩






思考下列漫画的寓意,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序。
1958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同盟
1946 丘吉尔“铁幕演说”
1961 修筑柏林墙
1991 苏联解体
欧洲共同市场
检测
铁 幕






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同盟
1946 丘吉尔“铁幕演说”
1961 修筑柏林墙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1991 苏联解体
1958 欧洲经济共同体
冷战形成的原因。
欧洲共同市场
基础落实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