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同步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同步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16:3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稼先》配套练习题(满分50)
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宰割(zǎi)    筹划(chóu)    鲜为人知(xiān)
B.元勋(xūn)  颤抖(chàn)  锋芒毕露(lòu)
C.摄制(shè)  诞生(dàn)  风悲日曛(xūn)
D.彷徨(páng)  殷红(yīn)  燕然勒功(l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焦虑  建意书  鞠躬尽瘁  亡国灭种
B.谣言  直肠癌  妇儒皆知  至死不懈
C.暑名  奠基人  马革裹尸  热泪满眶
D.仰慕  开拓者  蓬断草枯  层出不穷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战狼2》总票房高达52亿,堪称2017年夏季当之无愧的黑马电影。
B.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李明同学将在操场上捡到的五十元钱交给了老师,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D.隐匿贡嘎机场旁边的一处静谧的湖泊,海拔四千余米,是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C.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
D.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心态是奥运会运动员能否取得最佳成绩的重要因素。
B.邓稼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使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D.2017年9月,杨振宁携夫人再访山西大学,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是社会之本,人的素质如何,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B.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C.今年“五一”期间,北海市消费者举报中心共接到投诉电话6起,同比下降了一倍。
D.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手不释卷,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用功的。
二、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语段,回答问题。(共10分)
7.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的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9.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行文。(4分)
10.“两弹”发射前一天,研究人员遭遇了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稼先》配套练习题——答案解析:
1.[解析] C A项,“鲜”应读“xiǎn”;B项,“露”应读“lù”;D项,“殷”应读“yān”。
2.[解析] D A项,“建意书”应为“建议书”;B项,“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C项,“暑名”应为“署名”。
3.[解析] C “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句中大词小用,显然不恰当。
4.[解析] C 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此处使用与前后语境不吻合,故选C。
A.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 使用正确,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D.使用正确,引经据典:指引用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
5.[解析] D 
A项,一面对两面,将“能否”删去;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邓稼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或“邓稼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C项,成分残缺,将“使”删去。
6.[解析]A
B.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安全”;
C.搭配不当,“减少”“下降”“贬值”都不能与“一倍”搭配,可将“一倍”改为“一半”或“50%”;
D.否定不当,应改为“没有一个说他学习不用功的”。
7.从侧面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同时,也含蓄的将研制两弹比作艰苦的战役,暗示科研工作者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另外,这是作者与邓稼先青年时期在昆明一起背诵的文章,引用此文也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恍若眼前。
8.(1)这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感。连续举例三个必备的高标准素质,有力地说明了邓稼先具有杰出的才能。
(2)“只”是“仅仅”的意思,写出邓稼先在危急时刻,说话很少但坚持不愿离开,更能表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
9.[解析] 文中的几个段落开头都有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由此可以判断是时间顺序。选文写的是张其彬在实验基地的见闻和感受,由此可以确定线索。
[答案] 时间 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10.[解析] 第三至六段记叙了“两弹”发射前一天研究人员遭遇的几个难题,依次概括即可。
[答案] ①戈壁滩天气陡变,风速太大,气温过低;②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车辆容易迷路;③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④要紧急转移疏散数百万群众。
11.[解析] 首先找出典型的描写环境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 (示例一)“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示例二)“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作用:描写戈壁滩的风沙之大,说明实验车队行车的难度很大。
12.[解析] 日记体现的是人物的心声。解答本题,要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张其彬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侧面烘托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