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专题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专题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17: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文言文一轮复习之文意概括分析专题
文意概括分析(客观题)
——仔细比对,准确提取
见《新亮剑》222页
年份
卷别
篇名/文体
题干(第12题)
设题
角度
表述
选项
2022
全国乙卷
(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3分)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曲解
文意
2021
全国甲卷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张冠李戴
2020
全国III卷
《晋书·王彪之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无中生有
【考情一览表】
命题特点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每个选项常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
④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弄混关系等。
⑤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
近2年高考文言文客观题里的“概述”题,命题形式呈现了明显变化:
1.打破“概括+分析”的选项设计模式,依文设题。
2.概括性降低,选文偏重叙述的,选项以叙述分析为主;选文偏重议论的,选项以转述观点、看法为主。
答题步骤及其要点:
1.浏览选项,快速定位
快速定位主要根据选项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及主要行为词语,快速找到原文中的相关文字。
2.找到句段,仔细品读
概括分析文意题重在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故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
3.反复推敲,仔细比对
把选项与相应原文,逐字、逐词、逐句比对,弄清楚命题人设误的点在哪里。
在答选择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三步了。选项内容多是命题人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对。
二、掌握“读细比‘狠’”的答题方法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
方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
比对方法
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根据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A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原文: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指祖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答案 有误。选项中“尽力支持”中的“尽力”错。原文是说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选项系无中生有。
(三)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0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原文: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可知,苏轼只是向朝廷请求免供米,真正“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的是朝廷,对象有误。(“同时”不为错,因为前后两件事都发生在他“在任职杭州时”,错不在此。)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19·全国Ⅰ卷第12题C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原文:(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答案 有两处错误。一是时间有误,“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是在“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之前;二是强加因果,从“居顷之”来看,“拜……太傅”与“汉文帝感慨……鬼神之事”没有鲜明的因果关系。
(五)比对句间因果关系句,看是否因果失当
命题方式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
比对方法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案 有误。原文说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君无道”与“臣不尽忠”两个原因。而选项只说其中一个,属于一果多因,只说一因。
小结: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文意概括分析(主观题)
见《新亮剑》237页
考情微览
年份
卷别
篇名/文体
题干(第14题)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新高考Ⅰ
《贞观君臣论治》/纪事本末体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理解作者观点
①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②只要求简单理解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概括。③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④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
《祖逖北伐》/纪事本末体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
分析事件原因
2020
新高考Ⅰ
《明史·左光斗传》/人物传记
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
分析人物行为原因、结果
新高考Ⅱ
《明史·海瑞传》/人物传记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
分析人物行为原因
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新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较多,如:读不懂相关文段,找不准对应区域,分不出答题要点,看不清设问角度,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述。
学情分析
考情分析:新高考文意概括主观题有文意理解、归纳概括、鉴赏评价几种命题形式:
1.概括人、事特点。
2.筛选概括原因。
3.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鉴赏写作技法等。
硬核知识概览
必备知识
典例分析: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梳理归纳文本内容,明确答案要点,定位答题区间。
1.找到文章回答该问题的句子
2.翻译成现代汉语
3.概述其大意
第三步:组织整合答案。
解题步骤:
典例分析:14. 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2020新1卷)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分两问:1)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2)救助结果。
第二步:梳理归纳文本内容,明确答案要点,定位答题区间。
1.找到文章回答该问题的句子:
①“容城孙奇逢者,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②“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2.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容城人孙奇逢,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
②“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
3.概述其大意:
①孙奇逢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 ②共捐得数千两银子,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
第三步:组织整合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1.精准审题
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概括角度和概括范围。如内容概括题,一般可从三个角度概括:一是针对具体事件概括,要求概括事件,或者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二是针对人物形象特点概括,要求概括人物德行等方面的特点,或者在某事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相关事件;三是针对“文化现象”的概括,要求概括“文化现象”的要点、特点,或产生的原因。有的概括题还带有表意深刻的词语,也必须理解准确。
一、掌握简答题的审答规范
如何精准答题?
概括范围有的题干已给定,或明确指出段落,或通过提问暗示段落;有的若未明确范围,则暗示着是“全文”。如“李大亮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角度为“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概括范围为全文。另外,一定要审清题目的答题要求,是“概括”,就不用分析;是“简析”,就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是“分析”,就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
2.精细读文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字里行间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只言片语,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
(2)借题读文。如果试卷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同考的形式,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开拓答题思路,有时还可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
3.精确作答
加工处理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排除不符合答题角度的内容,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选处理,互补的内容要合并处理,组织语言作答时,要注意避免照抄原文、重复交叉、不合范畴、不合角度、不顾及表达指令等失误,可采取摘录法和句意提取法作答。
(1)摘录法:选摘原文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语句来作答。如果文中有的关键句、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或作转换性表述;如果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重要句子还需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若无明显的中心句,就需要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句或这一层的内涵与本质,按关键点作答。
另外,要注意分点答题。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熟悉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
1.概括任务形象特点
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吃透这一要求。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一个比较贴切的词语,并且这样的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求学方面:勤奋刻苦,严谨博学。治官方面:待民宽厚,不畏豪强。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
(2022新2卷)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1.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2.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
【答案】(1)刚毅之处:①作战勇猛,连克强敌;②败而不馁,激扬士气。
(2)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
题干关键:从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
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
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
(1)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2)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1.表忠心
2.分析利弊:救魏利赵,不救危赵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真题导航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恳求示弱 2.析弊:欲擒故纵,亡魏大害!
(2022年新1卷)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审题:游说策略的不同
找准答题区间,再归纳整合表述:
答案:①对赵国,孟尝君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强调救魏的好处,唇亡齿寒,使赵王明白救魏就是保赵。
②对燕国,孟尝君从韩魏秦赵结盟攻燕的角度来强调不救魏的弊端,晓以利害,以引起燕王的恐惧。
真题导航
【官方答案】:①对赵国:分析利弊;(存魏) ②对燕国:威胁恐吓(亡魏)
点拨关键
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
题干关键:概括分析原因
解题关键:厘清因果
答题重点:据文究因
(1)理清角度,概括原因。
(2)分清层次,准确转译。
(3)因果验证,调整表述。
(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大兴三年,逖(指祖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真题导航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
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将领们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解析: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写信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将领们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在文言传记与纪事本末体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以“论”“赞”形式直接表现,一种是寓于字里行间,不直接表现,以后者为主。对于后者,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以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等发掘出来。同时,要结合背景及相关文字把握作者对传主及事件的观点态度是爱是憎是惜,其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批评,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目的: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真题导航
解析: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通关训练】
根据题后要求作答1.(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5月模拟)尚书问勇曰:“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又置长史屯楼兰,利害云何?”勇对曰:“昔永平之末,始通西域,初遗中郎将居敦煌,后置副校尉于车师,既为胡虏节度,又禁汉人不得有所侵扰。故外夷归心,匈奴畏威。今鄯善王尤还,汉人外孙,若匈奴得志,则尤还必死。若出屯楼兰,足以招附其心,愚以为便。”(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改)
班勇认为应当恢复西域副校尉设置楼兰长史的理由是什么?
【解析】根据“昔永平之末,始通西域,初遗中郎将居敦煌,后置副校尉于车师”,可概括为:班勇认为设置西域副校尉、楼兰长史有先例;根据“既为胡虏节度,又禁汉人不得有所侵扰” 可概括“能够节度胡虏,能禁汉人侵扰”;根据“故外夷归心,匈奴畏威”可概括“让外夷归心,匈奴畏威”。
【答案】①设置西域副校尉、楼兰长史有先例;②能够节度胡虏;③能禁汉人侵扰;④让外夷归心;⑤匈奴畏威。
2.(2022·广东六校联盟高三5月模拟)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柜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孔子轻视管仲,太史公是否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解析】根据文本“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可知,孔子轻视管仲,太史公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因为太史公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并补救他的过错,使君臣百姓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答案】不赞同。因为太史公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并补救他的过错,使君臣百姓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返 回
要点归纳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