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长春版4.12《最后一课》课件3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长春版4.12《最后一课》课件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2 15: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最后一课都德1、通过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外貌描写体 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2、从分析人物入手,深刻理解重点语句, 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阅读分析能力。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 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学习目标《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哽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赚捂踱惩罚祈祷诧异宛转喧闹胳膊皱边肃静懊悔钥匙gěngzhuànwǔduóchéngqídǎowǎnchà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默读·讨论·理解默读·讨论·理解气氛学生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默读·讨论·理解教师平时今天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小弗郎士的变化:天真贪玩、不爱学习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法语热爱祖国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韩麦尔先生: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工作不算认真,也不善于启发诱导热爱祖国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启发人们把学习祖国语言和爱国联系起来最后一课 (法)都德 小弗朗士
韩麦尔先生
环境变(心理)(外貌、语言和行动)??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 (法)都德 小弗朗士
(心理)韩麦尔先生
(外貌、语言行动)环境变亡国痛民族恨爱国情??看图复述课文:1、注意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2、注意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3、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玫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发些镇上的人。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玫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发些镇上的人。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玫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发些镇上的人。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玫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发些镇上的人。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阅读24-29节,理解下列问题:指出与“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相照应的句子。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刻画韩麦尔先生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文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告别祖国语言,所以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与“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相呼应。语言、神态、动作。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两个人一堂课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热爱法语
热爱祖国小结中心意思: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