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 同步强化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章节训练+单元检测,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 同步强化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章节训练+单元检测,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21 08:52:30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
据此可推断出 (  )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
酒具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农耕生产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2. 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  )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3.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4. 史学家认为,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改革。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这次改革的实质是 (  )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
5. 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
 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
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
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和右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 开荒执照
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
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
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
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7.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  )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③
8.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9. 下列为某收藏家的藏品,据此判断该收藏家的生存年代不早于 (  )
①唐朝官字款白瓷盘   ②元青花瓷瓶
③南北朝瓷器   ④定窑白瓷孩儿枕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1.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  )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②区域分工明确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13.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4.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5.“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  )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
16.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谷丰登,莫高窟“耕作图” 男耕女织
  六畜兴旺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6分)
(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6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2分)
(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清代广州十三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思考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对外贸易的表现有哪些?(6分)(列出2点即可)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实行什么样的政策?(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国古代商业有何特点?(6分)(答出3点即可)
答案
1.B 2.A 3.C 4.A 5.D 6.A 7.C 8.C 9.C 10.C 
11.B 12.A 13.A 14.C 15.D 
16.(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金属冶炼业方面,用焦炭冶铁流行开来;纺织业方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方面,创造了五彩瓷和斗彩瓷,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手工工场)。
(3)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4)变异:资本主义萌芽。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
17.(1)表现:①唐朝时期,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除了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②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汉口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2)表现:①西汉时期,我国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②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置专门的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③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④元朝时期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3)政策:①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朝贡贸易所占比重大。②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4)特点:①城市逐渐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如宋朝时全国出现的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②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③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和阻碍。④对外贸易受到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走向衰落。⑤商品经济始终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动摇封建经济的基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训练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选择题
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
图一 石犁  图二 骨耜   图三 铁锄
A.铁制农业工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D.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3. 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  )
A.商周 B.西汉 C.隋唐 D.明清
4.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它反映了 (  )
A.春秋时期牛耕的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
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落
5. 据考古发现,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6. 1974年3月,在维修都江堰时发现了一尊深埋河床下4.5米,高2.9米的石像。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完工后……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由此判断,李冰立石像的目的是 (  )
A.调节航道 B.昭示后人工程竣工
C.测量水位 D.邀约江神按需放水
7.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相地而衰征”
8. “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刘禹锡《竹枝词》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温庭筠《烧歌》
材料二
材料三
曲辕犁
请回答:
(1)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
(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
(4)想一想,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当前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
答案
1.B 2.C 3.B 4.A 5.C 6.C 7.B 8.A 
9.(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材料一: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增加耕地面积。
材料三: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精耕细作。
(3)材料三反映的方式。因为放火烧山的方式虽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会破坏环境,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则不存在这种弊端。
(4)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田,提高亩产量;改进农作物品种等。
训练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选择题
1.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面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  )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 ③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4. 观察下图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是对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彩描写
B.表明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
C.说明地主对农民无情的盘剥
D.体现当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发展
5. 右图是汉代代田法模型。“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
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
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
特点是 (  )
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
6.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道,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历史传统的差异 B.生产方式的差异
C.生活习俗的差异 D.宗教信仰的差异
7.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8. 《耕织图·耕图》是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
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它也真实地反映出清代生产方式。从
该作品中可以看出清代 (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推广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1.C 2.A 3.C 4.B 5.D 6.B 7.C 8.B 
9.(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训练3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选择题
1.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 《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4.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这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
A.纺织业技术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B.纺织业已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C.纺织业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
D.纺织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
5.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6. 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迄今
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7.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8.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材料二 唐代开始出现“和雇匠”,官营作坊因人手不足,出资临时雇佣工匠。雇者和受雇者两厢情愿、公平交易。中唐以后,应役匠人因纳资代役制度的实行而逐渐减少,和雇匠逐渐增多。宋代的工匠大多系雇募而来,控制相对放松,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报酬。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政府再出钱雇募工匠进行生产。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均引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什么问题?从材料二看,针对这一问题,唐朝以来官营手工业生产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D 2.A 3.C 4.C 5.A 6.C 7.A 8.D 
9.(1)问题:官营手工业在管理上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的匠籍制度,不利于调动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变化: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原因: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
(2)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训练4 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反映了这些地区 (  )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2.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3. 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大运河的开通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
4. 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
图一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图二 纸币——“交子”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纸币携带方便,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5.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6. 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
A.晓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7.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
A.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8. 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 (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明朝徽州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许多山西商人原本贫寒,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他们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 《南都繁会图》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
岸的盛况。画卷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
牌广告林林总总……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
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
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南都繁会图》(局部)
发达的松江、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三均据《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普通民众的经济观念,并说明晋商生意兴隆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明朝时期南京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3)联系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主要特点及其兴起原因。
答案
1.B 2.B 3.B 4.C 5.A 6.C 7.A 8.B 
9.(1)经济观念:重视商业经济;推崇商人地位。主要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
(2)水上商运发达;街市店铺繁华;商品种类丰富;商业广告繁多;商业设施齐全;从商人员众多;生活设施齐全。
(3)主要特点:经营专业性强;经济功能加强。兴起原因:交通条件的优越;农耕经济的发达;商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不断进步;人口数量的增加。(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训练5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选择题
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2. 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经,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送归账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以账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  )
A.账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
C.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D.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
3. (清朝前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各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揭示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 (  )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B.大量资金投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维护自然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4.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  )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 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  )
A.(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B.(唐)“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C.(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6. 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藉此些微远物也。”——《清高宗实录》,卷六四九。材料体现的实质是 (  )
A.列强以有益天朝为由意欲侵略中国
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
C.清初帝王以怀柔之道处理国家关系
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初统治者不满
7.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8.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9.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迭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答案
1.C 2.C 3.D 4.D 5.D 6.B 7.A 8.D 
9.(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