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C.《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D.《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2.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不惮dàn 撺掇chuàn 蕴藻yùn
B.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C.羯鼓jié 铮铮zhèn 花坞wù 霍然huà
D.戏谑xuè 粗犷kuàng 作孽niè 屈从qū
3.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 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4.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5.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 A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kuàng) 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祖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 B (映亮/映照)着(tuì) 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cāng) 桑……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是: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
B处的词语是: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7.仿写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8.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画“ ”的形成三组反义词,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3)“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①
②
③
9.你对课文《社戏》了解吗?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 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 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 、 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看戏和 。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你也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100字。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面诗句没有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几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
②
③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
(4)这几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C.《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D.《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解答】A.有误,《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掌握重点作家的简介,可以按朝代顺序列表整理归纳。
2.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不惮dàn 撺掇chuàn 蕴藻yùn
B.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C.羯鼓jié 铮铮zhèn 花坞wù 霍然huà
D.戏谑xuè 粗犷kuàng 作孽niè 屈从qū
【解答】A选项中“撺”念cuān,区别平翘舌音;
B选项正确;
C选项中,“铮”念zhēng,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霍”念huò;
D选项中,“犷”念guǎng,要注意“k”和“g”的区别。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积累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 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解答】横笛的声音一开始听起来,应是先高低“宛转”,再“悠扬”;“宛转、悠扬”的笛声让人的心“沉静”而又“自失”,“弥散”的意思是“弥漫消散”,笛声最终是弥漫消散在夜气里。
故选:B。
【点评】根据语言环境、各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词语,前后句语意连贯词语的搭配。
4.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作者并没有花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而是重点描写了月下行船和偷豆的情节,“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有误。
故选:B。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5.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解答】ABC.正确;
D.“说话人”在中间,说话人后面用逗号,所以“于是对我说”“说”后面应为逗号。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 A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kuàng) 况 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祖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 B (映亮/映照)着(tuì) 褪 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cāng) 沧 桑……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是: ;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
B处的词语是: 映照
【解答】(1)况;褪;沧
(2);
(3)映照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因此汉字中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7.仿写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写: 这琴声,使忧郁的脸庞变立即得喜笑颜开了,使久积的烦心立即变得烟销云散了,使消沉的意志立即变得斗志昂扬了。
【解答】此题仿写,可抓住一个事物,写三个小分句,构成排比句,用上“使、立即变得”这几个词语。
答案:
这琴声使得沉闷的世界立刻变得欢快了,使郁闷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使狭窄的心胸立即变得开阔了。
这笛声,使初春的微风立即变得温暖了,使混沌的大地立即变得清新了,使沉寂的世界立即变得活泼了。
【点评】此题解答,可结合句式的理解,结合句意的分析作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8.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画“ ”的形成三组反义词,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3)“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① 场面
② 风格
③ 气氛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三组反义词,点明开始空气由冰冷变为燥热;阳光由恬静变得飞溅;世界由困倦变为亢奋。这是多么巨大的腰鼓的力量啊。
(2)本题考查段落的内涵。文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腰鼓使命的总结和颂扬。安塞腰鼓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原始味道、在于它的强烈的、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要鼓励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无比旺盛的、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为中华之崛起建功立业。
(3)本题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属性和内涵。结合全文内容,可看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分别是指壮阔的场面,豪放的风格,火烈的氛围。
答案:
(1)反义词突出腰鼓的力量。
(2)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3)①场面 ②风格 ③气氛。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9.你对课文《社戏》了解吗?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 “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 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 淳朴可爱、善良无私 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月夜行船 、 船头看戏 、 月下归航 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行船 、看戏和 归航 。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 但 论起行辈来, 却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因为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 我们是朋友, 即使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也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写了“我”小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经历。文中写小伙伴们为“我”没有船而无法去看戏而关键;在坐船时,大的开船,小的陪“我”坐在舱中;看戏时为“我”去买吃的;回来时偷豆自己家的豆子煮给“我”吃等等情节内容,都表现了他们的善良、可爱、热情、无私等特点。
(2)本题考查文中画面的概括与内容详略的分析。本文重点写看社戏的过程,分别写了去时路上的所见所闻,在赵庄看戏时的情景,以及回来时路上的所见及所做的事,用小标题来概括,可分别概括为: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从全文写作的内容来看,这三个画面都是作者详写的,语言生动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填写。解答此题一可根据平时对课文内容的识记,二可根据前后句意的关系来进行。这个句子表现的是“我”在平桥村和伙伴们快乐的相处及密切的关系,“我们年纪都相仿”与“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之间形成转折,所以填写“但”“却”;“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交代了出现前句现象的原因,所以填写“因为”。后一句表现虽然有辈分的不同,但是我们关系依旧很好。 所以先填“然而”,再给出假设出现的情况,用“即使”“也”来联结。
答案:
(1)“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淳朴可爱、善良无私。
(2)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行船;归航
(3)但;却;因为;然而;即使;也。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
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你也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100字。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概括,阅读全文,抓住题干中的“豫剧的特点”这一问题,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概括为“剧目繁多”;生命力最强;“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即流派众多。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作用。本题中“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是环境描写,意思是天黑还早,那些乡村的人们就急切的赶去戏台,结合下文可知,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多么迫切。如此粗劣的戏曲都能让他们如此感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写,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描写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回答本题需要细读第6段到16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重点写了猫儿脸姑娘和青衣少妇,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写出生活的辛酸和辛苦。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进行思考、领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5)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能力,注意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语言流畅,描写具体生动。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
(1)豫剧剧目繁多;生命力强;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地域流派众多。
(2)自然环境描写。“太阳还悬在西天”说明时间离天黑尚早,烘托了农民们想看社戏的热切心情,表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程度之高。
(3)①通过外貌描写(如猫儿脸姑娘),表现了艺人们实际境况的窘迫。
②通过语言描写,(如与青衣少妇的对话),表现了艺人们生活的艰辛。
(4)①豫剧不搭架子,不宥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不分调名,地域流派众多,适合各地农民的需要,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
②豫剧拥有“风雨无阻”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众,将其视为劳作之余的娱乐,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
③豫剧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辛,“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
④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不朽的。
⑤文艺要想枝繁叶茂,为大众所喜爱,必须接地气,接近人民大众。
⑥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一如本文中的村民对看社戏的渴望。
(5)示例: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
②推动情节;
③渲染气氛;
④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⑤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⑥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面诗句没有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几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 高高 C
② 滚滚 C
③ 辈辈 B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
(4)这几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
【解答】(1)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
A.“宝塔山下留脚印”用来写人,没有拟人;
BCD.运用拟人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叠词的作用。
①“高高”用来表示情态;
②“滚滚”用来表示情态;
③“辈辈”用来表示表示数量
(3)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注意结合诗意的理解揣摩。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注意写出人物地点、及事件,人物是毛主席,地点是枣园,事件是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4)本题考查诗意的概述。注意通读提供内容,抓住中心句概述主要意思。根据“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下留脚印”“枣园的灯光”“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社会主义路上”等字眼,明确这是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答案:
(1)A
(2)①高高 C
②滚滚 C
③辈辈 B
(3)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4)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点评】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