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 同步强化训练: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章节训练+单元检测,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 同步强化训练: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章节训练+单元检测,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21 08:56:30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图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可见服饰变化 (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薄
B.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展示中国服饰由开放到保守
2. 有史料记载:在19世纪末的中国,“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下列对这种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
B.崇洋媚外思想流行
C.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
D.反映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3.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洋泾浜
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词意
夹肉
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  )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辛亥革命前,男子没有发辫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男子留辫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这一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 (  )
A.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国人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习俗
C.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有所增强
D.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5. 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6. 右面图片是中国目前最早记录“妇女解放”的画报(1920年10月出
版)。最能表达画面中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现状的诗句是 (  )
A.小荷才露尖尖角
B.无可奈何花落去
C.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万马齐喑究可哀
7.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她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  )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8. 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 (  )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10.右图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驾驶的二号飞机。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B.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C.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D.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11.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词中提到的是 (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固定电话 D.移动电话
12.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
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
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的好慢,老街坊
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
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选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许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14.某传播学著作在叙述人类传播发展史时,认为先后经历了这些阶段: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关于这一传播线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书写传播”现在已经被淘汰
B.“印刷传播”在近代中国包括报刊
C.“电子传播”不包括电影
D.“互动传播”出现后其他传播形式开始退出舞台
15.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 118间,面积共45 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图一 近代中西合璧的大宅 图二 新农村的花园别墅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6分)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卓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83
友人
金华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介绍具体方法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注:《格致汇编》是晚清最早的一份专门性的科学杂志,创刊于1898年。
材料二 
图一 1906年前后,中国   图二 清朝末年,西
有人仿造了木制自行车,   洋的自行车和东洋的
这种自力更生的成果很快   黄包车先后进入中国,
就被引进的金属自行车    当时的自行车只是达
淹没了           官贵人的奢侈品
辛亥革命以后街头    孙中山给《铁道》
  剪辫子的情景       杂志的题词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得摘抄原文)(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8分)
答案
1.B 2.C 3.D 4.B 5.B 6.A 7.B 8.C 9.A 10.C 
11.C 12.B 13.D 14.B 15.D 
16.(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凝聚宗族,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融。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17.(1)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或交通工具)落后,只能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或交通工具)在生活中逐渐推广;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
(2)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先进思想、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②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鼓吹“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③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进步。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训练14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 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  )
A.西式服饰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B.清政府迫于形势对军服进行了改革
C.中山装和旗袍是传统的中国服装
D.西方服饰的传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3.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4.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5.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6. 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的品味变化
7. 右图中“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反映了 (  )
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活动
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8. 下列哪一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特点 (  )
A.“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
C.“孩儿无知,婚嫁大事全凭父母大人做主”
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 中山装与西装
图三 “文革”时期人们的衣着 图四 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2)材料二中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3)在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答案
1.C 2.B 3.B 4.B 5.B 6.C 7.D 8.A 
9.(1)主张:易服。
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2)图二:政治上: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图四: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答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思想上:改革开放,打破个人崇拜,思想获得了解放,审美多元化。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
训练15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一、选择题
1.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的时代意义是 (  )
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
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
2.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3.“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喷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无法适应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4.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了 (  )
   “0号”机车 1908年上海的 世界上第一条投入
有轨电车 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
车线路在上海开通
①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5. 兰新铁路的建成通车,改写了新疆、青海等省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该铁路的建成应该是在 (  )
A.晚清时期
B.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
C.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6. 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是针对津沪之间的 (  )
A.有线电报开通 B.无线电报开通
C.有线电话开通 D.无线电话开通
7.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8. 右图为天津电报大楼的楼顶建筑,钟表指针的脱落和墙体的破损向众
人说明曾经红火一时的电报事业离人们远去。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  )
A.信息技术的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人们观念的更新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近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B 2.A 3.D 4.C 5.D 6.A 7.A 8.A 
9.(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训练16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  )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2.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3.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4. 小明看到了他同学的一枚邮票(如右图),其图案和历史课本上的很
相似。下面是他俩的一段对话,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
B.这是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
C.这部电影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主演的
D.这是一部默片,但首映时极为轰动
5. 《让子弹飞》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贺岁电影,许多台词在网络上
流行,一些网友还创造了“让##飞”网络语言;电影的拍摄地——广东开平碉楼,游客
数量激增。这表明,电影具有哪些功能 (  )
①大众娱乐功能 ②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③文化艺术等传播功能 ④商业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下面是1999~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统计表,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
(  )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 931 682
3 381 44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526 483
585 007
互联网用户(户)
3 014 518
9 021 717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7. 中国互联网获得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的自身原因是 (  )
A.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B.互联网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
C.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中国政府在财力上的积极支持
8. 互联网的发展和日趋普及,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其“负面影响”不包括
(  )
A.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遨游天下的机会
B.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活动日趋严重
C.部分人沉迷于网络虚拟社会而不能自拔
D.垃圾信息、色情信息、反动言论泛滥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
1.D 2.C 3.C 4.C 5.B 6.D 7.C 8.A 
9.(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