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19: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盟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zhě)皱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娓娓道来(wěi)
B.萌发(méng) 荣枯(kū) 悬殊(shū)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仪器(yì)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连翘(qiào) 苏醒(xǐng) 海棠(táng) 草长莺飞(zhǎng)
4.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处是 (  )
A.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
B.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谐的音乐。
C.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好的图画。
D.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5.本课《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作“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7.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大自然的语言”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语言运用(共2小题)
8.结合《大自然的语言》,答题。
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文章通俗而生动地介绍了   、   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9.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0.学完《大自然的语言》,请分别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个定义。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盟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解答】A.有误,“草木盟发”的“盟”应为“萌”;
B.有误,“冰雪溶化”的“溶”应为“融”;
C.有误,“采积种子”的“积”应为“集”;
D.全部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解答】A.使用正确,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B.使用有误,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句中指的是电视节目,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
C.使用正确,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D.使用正确,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zhě)皱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娓娓道来(wěi)
B.萌发(méng) 荣枯(kū) 悬殊(shū)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仪器(yì)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连翘(qiào) 苏醒(xǐng) 海棠(táng) 草长莺飞(zhǎng)
【解答】A.正确;
B.有误,“销声匿迹”的“匿”应读作“nì”;
C.有误,“仪器”的“仪”应读作“yí”,“风雪载途”的“载”应读作“zài”;
D.有误,“连翘”的“翘”应读作“qiáo”。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4.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处是 (  )
A.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
B.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谐的音乐。
C.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好的图画。
D.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解答】ABC.没有语病;
D.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是颜色”。
故选: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本课《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解答】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根据课文内容就可知本课从现象分析原因,再指出研究意义。故选:D。
【点评】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1)第一种方法是弄清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的内涵及特征,对照不同说明顺序的特点来判断顺序类型;(2)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3)抓住标志性词语进行判断,如以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经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空间方位的词语,以逻辑顺序说明的语段经常会有“首先”“其次”“再次”等标志词。(4)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以分析,很容易就判断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了。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作“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解答】通读语段,讲述的是大豆的种植历史。首先是②,介绍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其次是⑥,进一步补充说明我国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再次是④,具体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证明历史悠久。接着是⑤,从古书的记载中寻求依据。再接着是③,写古代对大豆的称呼变换。最后是①,总结说明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
故选:A。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7.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竺可桢 ,他是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大自然的语言”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 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 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解答】答案:
竺可桢 比喻 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语言运用(共2小题)
8.结合《大自然的语言》,答题。
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文章通俗而生动地介绍了 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 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 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解答】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
【点评】略
9.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2)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举例子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答】(1)下定义 (2)举例子 (3)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点评】略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0.学完《大自然的语言》,请分别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个定义。
【解答】根据课文第三段中的“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等句子,来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侯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点评】“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