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时间的脚印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时间的脚印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19:5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时间的脚印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语句的组合,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③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④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⑤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A.②⑥①⑤④③ B.⑤②③⑥①④ C.⑤①⑥②③④ D.⑥④③⑤②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踪迹 烘烤 低洼 海枯石乱
B.孔隙 砂砾 沉淀 黄土高原
C.粗糙 包裹 消逝 悬涯绝壁
D.帷暮 踪迹 崩落 奇形怪状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刨刮(páo) 胶结(jiāo)
B.沟壑(hè) 稽首(qǐ) 楔形(xiē)
C.龟裂(guī) 犀牛(xī) 琥珀(hǔ)
D.掸去(dàn) 山麓(lù) 浑浊(hún)
5.下列句子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B.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一种叫异养。
C.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D.大块的石砂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于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填空。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   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   、岩石   、岩石   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烁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掸去   
山麓   
沟hè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4)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回答下列各题。
(1)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2)说说本文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并梳理文章的结构。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
(4)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时间的脚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语句的组合,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③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④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⑤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A.②⑥①⑤④③ B.⑤②③⑥①④ C.⑤①⑥②③④ D.⑥④③⑤②①
【解答】通读试题提供的句子,明确这些语句论述了“宇宙是有生命的、充满生机的”这个中心意思,据此确定第⑤句为首句。其次是①,阐述宇宙有生命力的体现。再次是⑥,用反问的语气进一步强调宇宙有生命。接着是②,肯定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接着是③,列举说明甚至宇宙中的“石头”也有生命的呐喊。最后是④,继续用反问的语气强调遥远的星系里也会传来的友好问候。
故选:C。
【点评】语句排序试题一般方法: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解答】A.有误,赞叹观赏看到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用在此处是色彩不当。
B.有误,原意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扑腾,雌兔眯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雌雄难辨了。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用在此处是搭配不当。
C.有误。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然:对的。这个句子应该用不以为意。
D.正确。
故选:D。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踪迹 烘烤 低洼 海枯石乱
B.孔隙 砂砾 沉淀 黄土高原
C.粗糙 包裹 消逝 悬涯绝壁
D.帷暮 踪迹 崩落 奇形怪状
【解答】A.有误,“海枯石乱”的“乱”应为“烂”。
B.正确。
C.有误,“悬涯绝壁”的“涯”应为“崖”。
D.有误,“帷暮”的“暮”应为“幕”。
故选:B。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刨刮(páo) 胶结(jiāo)
B.沟壑(hè) 稽首(qǐ) 楔形(xiē)
C.龟裂(guī) 犀牛(xī) 琥珀(hǔ)
D.掸去(dàn) 山麓(lù) 浑浊(hún)
【解答】A.有误,“刨刮”的“刨”应读作“bào”。
B.正确。
C.有误,“龟裂”的“龟”应读作“jūn”。
D.有误,“掸去”的“掸”应读作“dǎn”。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5.下列句子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B.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一种叫异养。
C.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D.大块的石砂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于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解答】A.“荤”和“素”是一对反义词;
B.没有反义词;
C.“地面上”和“地下”是一对反义词;
D.“大块”和“小块”是一对反义词。
故选:B。
【点评】语言反义词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这样理解,不以上下文或语境为转移。概念意义并没有对立或对待关系,作者借用上下文临时用来表示对立或对待的现象,属于一种用词上的变异。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填空。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 事理 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 为什么能记录时间 、岩石 怎样记录时间 、岩石 记录时间的意义 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解答】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事理说明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答案:
事理 为什么能记录时间 怎样记录时间 记录时间的意义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烁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掸去 dǎn 
山麓 lù 
沟hè 壑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沙烁 ”,正确写法是“ 沙砾 ”。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拟人 和 对比 的修辞手法。
(4)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解答】答案:
(1)掸;lù;壑
(2)沙烁;沙砾
(3)拟人、对比
(4)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没有谁不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回答下列各题。
(1)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2)说说本文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并梳理文章的结构。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
(4)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阅读全文,文章具体介绍了这一过程,根据文章的介绍是“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然后“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将这一过程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说明文类型的判断与结构的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主要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主要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文章篇幅较长,使用的说明方法也较多,抓住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去分析判断。例如:“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一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句,将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介绍了不同物质对岩石的“攻击”,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特点的分析。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比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一句中的“大约”,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它的使用正是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为了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还力求生动、形象。从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可以看出。还有文章还运用了许多的成语,运用了许多生活语言,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举出实例一一分析即可。
答案:
(1)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岩石。岩石最初形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状况。
(2)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4):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分层次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脚印,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3)①举例子。如课文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虽很简洁,但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比方。如课文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③分类别。如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①准确性、严密性。如“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运用“根据计算”“大约”等词,表明形成岩石的时间只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有趣。首先,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我们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其次,比喻形象贴切。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扫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第三,个别语句引人兴致。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地想要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总结之前写道:“瞧!”让人感觉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