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肤浅(fū) 逻辑(jì) 竹笋(sǔn) 闭塞眼睛(sè)
B.谆谆(zhūn) 校勘(jiào) 诊治(zhěn) 生吞活剥(bāo)
C.谬种(miù) 钦差(qī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D.臆造(yì) 雕琢(zhuó) 哗众(huá) 华而不实(hu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认为,老人去世,后人花点钱尽点孝道_____________,但不提倡摆阔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②广州_____________国际惯例,全力做好亚运城宗教服务中心设施及运行组织工作。
③一百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好奇的数学家,采用种种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
A.无可厚非 遵循 企图 B.无可非议 遵循 试图
C.无可非议 遵从 企图 D.无可厚非 遵从 试图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裨益 部署 谬论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脉搏 扫瞄 篡改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C.遨翔 蕴藉 肃清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神采 亲睐 编辑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绔”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希冀(jì) 脂粉(zhǐ) 俨然(yǎn) 躁动(zào)
B.陶冶(yě) 怂恿(sǒng) 玄虚(xuán) 褴褛(lǔ)
C.诓骗(kuāng) 寒噤(jīn) 感召(zhāo) 讥诮(qiào)
D.愤懑(mèn) 别墅(shù )啃啮(niè) 罕见(hǎn)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放厥词 趋焰附势 鸠占鹊巢 缈茫
B.陨身不恤 络绎不绝 销声匿迹 杂揉
C.淡泊名利 清流急湍 事殊世异 砥砺
D.连篇累牍 金榜题名 青青子衿 提携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耶稣(yē)婆娑(suō)镂刻(lòu)流觞曲水(shāng)
B.肄业(yì)镣铐(liào)葱茏(1ǒng)敷衍塞责(sè)
C.切磋(cuō)瞭望(liáo)挫折(cuò)鲜为人知(xiǎn)
D.蕈菌(xùn)商榷(zhuó)兑现(duì)揠苗助长(yà)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新中国的航天人以_____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 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3)毋庸 ,我们的教育的确更多的是“适应性教育”,而非“创造性教育”。
(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艰苦 批阅 质疑 以至
B.坚苦 披阅 置疑 以至
C.艰苦 批阅 置疑 以致
D.坚苦 披阅 质疑 以致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10.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干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三.默写(共2小题)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扈江离与辟芷兮, 。 ( 屈原《离骚》)
(2)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秦爱纷奢, 。(杜牧《阿房宫赋》)
(5)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
(6)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7)投我以木桃, 。(《诗经 卫风 木瓜》)
(8)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答客诮》)
12.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屈原在人生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①“ , ”(司马迁《屈原列传》),自动远离污浊泥水,摆脱污秽环境;陆游在怀才不遇、时不我待之际,却仍旧以诸葛亮来激励自己,②“ , ”(陆游《书愤》),以典明志,追慕先贤;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
四.语言表达(共4小题)
13.选词填空。
(1)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细心观察、认真体会,用一双发现的眼睛 大自然的奥秘。(摸索 探索)
(2)从2019年5月份开始美国对伊朗的海上原油通道进行了 的封锁,这给伊朗的经济收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周密 严密 精密)
(3)多位两岸专家受访表示,习书记讲话高屋建瓴、内涵 、思想深邃,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丰富 丰盛)
14.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全部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70个字。
①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
②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
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
④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
⑤“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5.请对下面这段议论性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这个很反常。为啥说这个反常?打个比方,你去银行存钱,如果你存十年期定存,利息一般来说比两年期定存要高。现在反而低了。这不正常!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存十年期的人多了,那么银行会觉得存的人太多,那自然就不会给那么高利息。国债收益的问题基本上也是这个道理。往深里讲,这个反常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能有信心吗?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经济怎么受得了?
16.下面是某校某班高中毕业十年同学会主持词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高中三年,我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今天我们再次光临母校,感到格外亲切。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聆听先师的教诲,感谢他们当年斧正我们的错误,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看到老师们风采依旧,更是让我们感到欣慰。一日同学三辈亲,这份情缘,我们应当惠存。
五.作文(共1小题)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认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然而有同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倒了不敢扶;行人罔顾车辆喇叭声而随意穿越马路;小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父母却认为是天性使然……种种现象表明,怜悯心已被自爱心取代。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肤浅(fū) 逻辑(jì) 竹笋(sǔn) 闭塞眼睛(sè)
B.谆谆(zhūn) 校勘(jiào) 诊治(zhěn) 生吞活剥(bāo)
C.谬种(miù) 钦差(qī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D.臆造(yì) 雕琢(zhuó) 哗众(huá) 华而不实(huā)
【解答】A.“逻辑”中的“辑”应读作“jí”。
B.“生吞活剥”中的“剥”应读作“bō”。
C.正确。
D.“华而不实”中的“华”应读作“huá”。
故选:C。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认为,老人去世,后人花点钱尽点孝道_____________,但不提倡摆阔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②广州_____________国际惯例,全力做好亚运城宗教服务中心设施及运行组织工作。
③一百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好奇的数学家,采用种种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
A.无可厚非 遵循 企图 B.无可非议 遵循 试图
C.无可非议 遵从 企图 D.无可厚非 遵从 试图
【解答】①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语境中,尽孝道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合乎情理,所以应该用成语“无可非议”。
②遵循:遵照、遵守、遵从。遵从:遵照并依从。语境中有“惯例”,从语体色彩和搭配习惯上应该用词语“遵循”。
③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试图:打算。此处语境为许多好奇的数学家,想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没有贬义的意思,所以应该用词语“试图”。
故选:B。
【点评】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裨益 部署 谬论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脉搏 扫瞄 篡改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C.遨翔 蕴藉 肃清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神采 亲睐 编辑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答】A.全部正确。
B.“扫瞄”中“瞄”应为“描”。
C.“遨翔”中“遨”应为“翱”。
D.“亲睐”中“亲”应为“青”。
故选:A。
【点评】同音字的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4.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绔”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解答】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此处运用的是借喻”错,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纨绔”“膏粱”借代富贵子弟;
D.表述正确。
故选:C。
【点评】借代使用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希冀(jì) 脂粉(zhǐ) 俨然(yǎn) 躁动(zào)
B.陶冶(yě) 怂恿(sǒng) 玄虚(xuán) 褴褛(lǔ)
C.诓骗(kuāng) 寒噤(jīn) 感召(zhāo) 讥诮(qiào)
D.愤懑(mèn) 别墅(shù )啃啮(niè) 罕见(hǎn)
【解答】A.“脂粉”中的“脂”应读作“zhī”;
B.“褴褛”中的“褛”应读作“lǚ”;
C.“寒噤”中的“噤”应读作“jìn”,“感召”中的“召”应读作“zhào”;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放厥词 趋焰附势 鸠占鹊巢 缈茫
B.陨身不恤 络绎不绝 销声匿迹 杂揉
C.淡泊名利 清流急湍 事殊世异 砥砺
D.连篇累牍 金榜题名 青青子衿 提携
【解答】A.“趋焰附势”中的“焰”写作“炎”;“缈茫”中的“缈”写作“渺”。
B.“陨身不恤”中的“陨”写作“殒”;“杂揉”中的“揉”写作“糅”。
C.“事殊世异”应写作“世殊事异”。
D.全部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对象主要是常见字、常用字、易混字,特别是易混字,即音近、形近或音义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常见、常用字。考查的重点是音形相近易混的词语、成语或熟语。所设置别字误区多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干扰性强,迷惑性大,不易直接作出判断。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耶稣(yē)婆娑(suō)镂刻(lòu)流觞曲水(shāng)
B.肄业(yì)镣铐(liào)葱茏(1ǒng)敷衍塞责(sè)
C.切磋(cuō)瞭望(liáo)挫折(cuò)鲜为人知(xiǎn)
D.蕈菌(xùn)商榷(zhuó)兑现(duì)揠苗助长(yà)
【解答】A.正确;
B.“葱茏”中“茏”应读作“1óng”;
C.“瞭望”中“瞭”应读作“liào”;
D.“商榷”中“榷”应读作“què”。
故选:A。
【点评】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新中国的航天人以_____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 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3)毋庸 ,我们的教育的确更多的是“适应性教育”,而非“创造性教育”。
(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艰苦 批阅 质疑 以至
B.坚苦 披阅 置疑 以至
C.艰苦 批阅 置疑 以致
D.坚苦 披阅 质疑 以致
【解答】“艰苦”意为“艰难困苦”,多用来修饰岁月、生活等。“坚苦”意为“坚忍刻苦”,多用来修饰精神等。语境是讲新中国的航天人坚韧刻苦的精神,故应选“坚苦”,从而排除AC.“批阅”意为“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披阅”意为“披览”“翻看”。语境是说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所以应选“披阅”。“质疑”,指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句式。语境是不要怀疑,所以选“置疑”,从而排除AD.“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而“以至”,是连词,意思是“一直到,以及”。语境是讲国家制度、法的观点以及宗教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选“以至”。
故选:B。
【点评】此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解答】(1)A.“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原文第1段是“改变着社会面貌”,扩大了原文的范围。B.“人们忘却了一个热点”,原文第二段为“人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上个月为哪个热点呐喊”。C.强加因果。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是因为他对“胸中万谷刀”非常执着,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损”。
(2)B.“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
(3)B.“唐朝诗人”扩大了范围,从第六段可知“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
(1)D
(2)B
(3)B
【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0.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干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解答】(1)A.“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选项混淆概念。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可见“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错误,选项把范围扩大。文中只说到“忘言得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未提及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见原文第四段。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根据文章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的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该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见原文第二段。
(2)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错误,“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3)C.“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有误,选项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推不出“……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文章第四段只是说“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答案:
(1)B
(2)B
(3)C
【点评】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三.默写(共2小题)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 ( 屈原《离骚》)
(2)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5)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6)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7)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诗经 卫风 木瓜》)
(8)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解答】故答案为:
(1)纫秋兰以为佩(重点字:纫)
(2)锲而不舍(重点字:锲)
(3)剑阁峥嵘而崔嵬(重点字:峥嵘、崔嵬)
(4)人亦念其家(重点字:亦)
(5)何似在人间(重点字:似)
(6)波涛如怒(重点字:怒)
(7)报之以琼瑶(重点字:瑶)
(8)怜子如何不丈夫(重点字:怜)
【点评】《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文章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阿房宫赋》中“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句精警,扣人心弦。
11.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2.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3.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4.《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5.《阿房宫赋》用16个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16.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2.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屈原在人生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①“ 自疏深淖污泥之中 , 蝉蜕于浊秽 ”(司马迁《屈原列传》),自动远离污浊泥水,摆脱污秽环境;陆游在怀才不遇、时不我待之际,却仍旧以诸葛亮来激励自己,②“ 出师一表真名世 ,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以典明志,追慕先贤;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
【解答】故答案为:
①自疏深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重点字:秽)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重点字:堪)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重点字:悔)
【点评】《游褒禅山记》名句积累: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语言表达(共4小题)
13.选词填空。
(1)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细心观察、认真体会,用一双发现的眼睛 探索 大自然的奥秘。(摸索 探索)
(2)从2019年5月份开始美国对伊朗的海上原油通道进行了 严密 的封锁,这给伊朗的经济收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周密 严密 精密)
(3)多位两岸专家受访表示,习书记讲话高屋建瓴、内涵 丰富 、思想深邃,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丰富 丰盛)
【解答】(1)摸索: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探索: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语境是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故选“探索”。
(2)严密:很紧密,没有空隙。周密:细致周到。精密:精致细密。语境是美国对伊朗的封锁很紧密,故选“严密”。
(3)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丰盛:又多又好(指物质方面)。语境是形容内涵,故选“丰富”。
故答案为:
(1)探索
(2)严密
(3)丰富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14.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全部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70个字。
①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
②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
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
④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
⑤“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解答】本题的邻近属概念是“一种课堂形式”,那么主干句就是“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种差是“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把种差的内容改写成“一种课堂形式”的定语,不超过70字即可。“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空中课堂的优势,并不是本质特点。
答案:
空中课堂是指教师利用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
【点评】下定义题要按照以下步骤解答,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第二步:寻找种差。 第三步:整合成单句。最后整合成“……是……”的格式即可。
15.请对下面这段议论性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这个很反常。为啥说这个反常?打个比方,你去银行存钱,如果你存十年期定存,利息一般来说比两年期定存要高。现在反而低了。这不正常!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存十年期的人多了,那么银行会觉得存的人太多,那自然就不会给那么高利息。国债收益的问题基本上也是这个道理。往深里讲,这个反常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能有信心吗?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经济怎么受得了?
【解答】本段文字之间有因果关系,“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导致“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致使“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打个比方,你去银行存钱,如果你存十年期定存,利息一般来说比两年期定存要高。现在反而低了。这不正常!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存十年期的人多了,那么银行会觉得存的人太多,那自然就不会给那么高利息”是打比方,打比方的内容是次要信息。
故答案为:
美国反复无常,挑起经贸争端,影响经济走势,投资者信心不足,这导致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
【点评】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16.下面是某校某班高中毕业十年同学会主持词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高中三年,我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今天我们再次光临母校,感到格外亲切。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聆听先师的教诲,感谢他们当年斧正我们的错误,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看到老师们风采依旧,更是让我们感到欣慰。一日同学三辈亲,这份情缘,我们应当惠存。
【解答】“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此处用于我们到母校,不当,可改为“来到(回到)”。
“先师”指前辈老师,指已故的老师。此处用于还健在的老师,不当,可改为“老师”。
“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此处用于“我们的错误”,用错对象,可改为“纠正(改正)”。
“欣慰”形容人心里欢喜而感到很安慰,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此处用于老师,不当,可改为“欣喜”。
“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此处用于自身,不当,改为“珍惜”。
答案:
“光临”改为“来到(回到)”
“先师”改为“老师”
“斧正”改为“纠正(改正)”
“欣慰”改为“欣喜”
“惠存”改为“珍惜”
【点评】表达得体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五.作文(共1小题)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认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然而有同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倒了不敢扶;行人罔顾车辆喇叭声而随意穿越马路;小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父母却认为是天性使然……种种现象表明,怜悯心已被自爱心取代。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我们的怜悯心一直都在
老人跌倒不敢扶,看弱小受难不敢伸出援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引火烧身”,招惹麻烦,危及自身。这显然是“自爱心”占了上风,“怜悯心”被极大压制。
不能不说,这些担心自有其道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行动风险,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自我第一”的冷漠与无情,但这不是我们丧失为人处世之本的“怜悯心”的理由。
道理显而易见。谁都不想生活在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环境中,谁都不想在自己受难时无人伸出援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如孟子所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丧失怜悯心,个人不成其为“人”,社会不成其为人类社会。
怜悯心是对弱者的悲悯、同情和关怀,是人性中的高贵情怀。而自爱心,更多顾及的是一己私利。都麻木不仁隔岸观火,都噤若寒蝉龟缩不前,都个人至上他人梦断,这个世界何来良好运转!人类社会要良好运转,显然更需要拥有高贵的情怀的人的支撑!
忧国忧民的杜甫就是高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铺盖冷如铁,床头雨倾泻,人生未卜,冻死未足,却愿以己命,换房屋庇佑天下书生。何等的怜悯心,何等的大爱心,那自爱心的小我早已被驱逐出了高贵的灵魂!
忠君爱国的屈原自是楷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朝谇夕替,然九死不悔,为余心所善,哀民生多艰。屈原洁身自爱,但不自怜自惜,他的怜悯之心升华为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之心,以死明志也在所不惜!
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相信你和我一样,是对杜甫、屈原这样具有“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的人心怀敬仰的。
其实只要你留心,照样会在我们身边感受平凡人带给我们的感动。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