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修辞立其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修辞立其诚(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19: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修辞立其诚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放厥词 趋焰附势 鸠占鹊巢 缈茫
B.陨身不恤 络绎不绝 销声匿迹 杂揉
C.淡泊名利 清流急湍 事殊世异 砥砺
D.连篇累牍 金榜题名 青青子衿 提携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耶稣(yē)婆娑(suō)镂刻(lòu)流觞曲水(shāng)
B.肄业(yì)镣铐(liào)葱茏(1ǒng)敷衍塞责(sè)
C.切磋(cuō)瞭望(liáo)挫折(cuò)鲜为人知(xiǎn)
D.蕈菌(xùn)商榷(zhuó)兑现(duì)揠苗助长(yà)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乱象丛生”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当资本纷纷相中这块热土,一股脑儿涌入,共享单车也就火过了头,以致乱象丛生:企业圈地,无限投放,造成了“单车围城”;单车数量骤增,管理却跟不上,难以约束用户,也无力调度和维护,这又加剧了堆积和毁弃问题。
A.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B.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C.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D.同学们:今年七月,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搞一个同学聚会。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③⑥①④②⑤ B.③⑤①⑥②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⑥③②④⑤
5.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 。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无诚不行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
C.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B.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C.“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7.论述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 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炖煮和盛放食物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鼎”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C.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的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
D.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B.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C.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D.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鼎”作为象形字,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又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诸多意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
D.“世纪宝鼎”以其特有的姿形、纹饰、金文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礼器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5小题)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君山银针”的五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君山银针,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树木丛生,山地遍布茶园。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第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君山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
君山银针
①   
②   
③   
④   
⑤   
9.“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清楚地反映一年之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请参照示例,从“霜降”“大寒”两个节气中任选一个,进行情境式扩展,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80字左右。
示例:
“惊蛰”(惊醒冬蛰):天雷隐隐,细雨微微。春雷用他那遥远而又多情的战鼓,呼唤那些蛰伏冬眠的小动物。“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惊蛰时节,春催万物,被惊醒的又何止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呢?大地上的一切都呈现出崭新的活力。
1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遍,②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中。③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独特的粉丝文化,④推动了“粉丝经济”。⑤如何呵护好、规范好这一新生业态,⑥让“粉丝经济”带动市场发育、消费升级和行业变革,⑦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⑧成为目前亟需破解的一道治理难题。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远)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王岐山表示,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12.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名著”推荐活动,请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进行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突出所选作品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备选作品:
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高老头》朱光潜《谈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我选:   
推荐理由: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修辞立其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放厥词 趋焰附势 鸠占鹊巢 缈茫
B.陨身不恤 络绎不绝 销声匿迹 杂揉
C.淡泊名利 清流急湍 事殊世异 砥砺
D.连篇累牍 金榜题名 青青子衿 提携
【解答】A.“趋焰附势”中的“焰”写作“炎”;“缈茫”中的“缈”写作“渺”。
B.“陨身不恤”中的“陨”写作“殒”;“杂揉”中的“揉”写作“糅”。
C.“事殊世异”应写作“世殊事异”。
D.全部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对象主要是常见字、常用字、易混字,特别是易混字,即音近、形近或音义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常见、常用字。考查的重点是音形相近易混的词语、成语或熟语。所设置别字误区多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干扰性强,迷惑性大,不易直接作出判断。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耶稣(yē)婆娑(suō)镂刻(lòu)流觞曲水(shāng)
B.肄业(yì)镣铐(liào)葱茏(1ǒng)敷衍塞责(sè)
C.切磋(cuō)瞭望(liáo)挫折(cuò)鲜为人知(xiǎn)
D.蕈菌(xùn)商榷(zhuó)兑现(duì)揠苗助长(yà)
【解答】A.正确;
B.“葱茏”中“茏”应读作“1óng”;
C.“瞭望”中“瞭”应读作“liào”;
D.“商榷”中“榷”应读作“què”。
故选:A。
【点评】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乱象丛生”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当资本纷纷相中这块热土,一股脑儿涌入,共享单车也就火过了头,以致乱象丛生:企业圈地,无限投放,造成了“单车围城”;单车数量骤增,管理却跟不上,难以约束用户,也无力调度和维护,这又加剧了堆积和毁弃问题。
A.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B.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C.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D.同学们:今年七月,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搞一个同学聚会。
【解答】“乱象丛生”后面使用冒号,可见后面内容应是具体来说明这“乱象”的表现,冒号的作用是解说作用。
A.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B.冒号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C.冒号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这里与原文句中冒号作用一致。
D.冒号用于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故选:C。
【点评】标点符号歌
句逗问叹分顿冒,一律不在行头标。
括号引号书名号,“前半”不在行尾掉。“后半”不在行头跑。
破折号与省略号,就怕割断半中腰。
有疑问词非问句,后面不可用问号。
引语中插“某某说”,“说”后用逗不用冒。
“某某说”后是转述,“说”后也不用冒号。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③⑥①④②⑤ B.③⑤①⑥②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⑥③②④⑤
【解答】文段阐述王羲之《兰亭序》的深远意义。
③“这些摹本”承接空格前的“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⑥的“但是”应与③的“无法辨识”构成转折;①④解说⑥“不重要”的原因,④的“它”指代①的“那个晴日”,②“投入”照应①的“历史长河”,“没了踪影”照应④的“浩瀚无边”,三者顺序为①④②;⑤的“但”、“仍在”和②的“没了踪影”构成转折关系。
故正确排序为:③⑥①④②⑤
故选:A。
【点评】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5.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 。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解答】A.不能体现“宽容”二字,牛不停耕耘不能说它就是“宽容”;
B.鲜花不计较马蹄,两者和谐相融,体现出了前面句子的本意,恰当;
C.不能看出“宽容”,甘心做灯只能说明具有忍让之心。
D.“断崖形成瀑布”,只能说是一种收获。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衔接连贯句子的能力,分析说更得四个选项是否有上面句子中提到的“宽容”二字,所给出的句子是否在表意上做到前后一致,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能选出最佳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无诚不行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
C.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B.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C.“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解答】(1)A.原文第一段为“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选项表述为“如果……就……”,混淆逻辑关系;C.“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错误,只是二者谈论的角度不同,原文第三段是“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D.因果倒置,原文第二段表述为“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
(2)C.文中引用“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是为了论证“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的观点,且原文为“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顺序颠倒。
(3)A.因果倒置,原文第八段“《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选项把“因为”前后内容倒置。
答案:
(1)B
(2)C
(3)A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7.论述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 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鼎最初是古代炖煮和盛放食物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鼎”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C.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的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
D.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C 
A.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B.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C.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D.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鼎”作为象形字,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又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诸多意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
D.“世纪宝鼎”以其特有的姿形、纹饰、金文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礼器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解答】(1)B、原文第三段“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说明并非只有鼎才有铭文,也不能说鼎因有铭文而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故选B。
(2)C、本项说明鼎是传国重器,而不是重要的礼器。故选C。
(3)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可知,“大篆铭文”只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故选A。
答案:
(1)B
(2)C
(3)A
【点评】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5小题)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君山银针”的五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君山银针,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树木丛生,山地遍布茶园。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第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君山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
君山银针
① 历史悠久 
② 生长环境适宜 
③ 色香味俱佳 
④ 制作工序复杂 
⑤ 功效较多 
【解答】“始于唐代”说明君山银针历史悠久。“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说明君山银针生长环境适宜。“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说明君山银针色香味俱佳。“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第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说明君山银针制作工序复杂。“君山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说明君山银针功效较多。
故答案为:
①历史悠久 ②自然条件优(生长环境适宜)③色香味俱佳 ④制作工序严(复杂)⑤功效较多
【点评】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9.“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清楚地反映一年之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请参照示例,从“霜降”“大寒”两个节气中任选一个,进行情境式扩展,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80字左右。
示例:
“惊蛰”(惊醒冬蛰):天雷隐隐,细雨微微。春雷用他那遥远而又多情的战鼓,呼唤那些蛰伏冬眠的小动物。“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惊蛰时节,春催万物,被惊醒的又何止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呢?大地上的一切都呈现出崭新的活力。
【解答】仿写型的扩展,先分析示例,“‘惊蛰’(惊醒冬蛰)”括号中的内容是解说“惊蛰”的。“天雷隐隐,细雨微微”是惊蛰的气候特点。“春雷用他那遥远而又多情的战鼓,呼唤那些蛰伏冬眠的小动物”运用拟人修辞,写出惊蛰节气的特点。“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引用手法,写出了惊蛰的天气特点。“被惊醒的又何止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呢?”运用反问修辞,“大地上的一切都呈现出崭新的活力”总说惊蛰节气后的特点。扩展时所写内容符合所选节气的含义及特征,能够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内容充实,语言富有表现力,且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霜降”(露结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已是深秋时节,青翠的荷塘早已褪去了往日的妍丽,唯有桥边那一株红枫,依旧高举着热情的火把。石桥之上,点点霜花,偶尔有一只小雀轻快地跳过,留下一两道爪痕。霜降过后,冬天就要来了。
“大寒”(严寒加剧):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街巷寂寂,旧雪未消,坚冰阻道。本就少有行人,一阵寒风刮过,带着呼啸之声,更似冷弦送来千万支利箭,穿透稀疏的树干,偶尔击落檐间一两根冻得梆硬的冰柱,不由得让人缩颈蜷身,心生畏惧。
【点评】情景描述型扩展:
这类题一般只提供一个或三五个词语,要求将这些词语或短语组成一个意思连贯完整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有字数要求。所以这类题型的扩展语句,一般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几个情景信息词,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形式由于所给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个空白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想什么,怎么想,要善于借助所给的几个词语,围绕中心词想象一种情景。可以说,情景想好了,写好了,这个句子也就扩展成功了。写作时要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1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遍,②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中。③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独特的粉丝文化,④推动了“粉丝经济”。⑤如何呵护好、规范好这一新生业态,⑥让“粉丝经济”带动市场发育、消费升级和行业变革,⑦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⑧成为目前亟需破解的一道治理难题。
【解答】“社交媒体的普遍”搭配不当,“普遍”改为“普及”。②“公众视野之中”重复赘余,删掉“之中”。⑤“‘粉丝经济’带动市场发育、消费升级和行业变革”搭配不当,“粉丝经济”改为“‘粉丝经济’发展”。⑧“市场发育、消费升级和行业变革”语序不当,“带动”后面语序调整为“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育”。
故答案为:
普遍”改为“普及”;②删掉“之中”;⑤“粉丝经济”改为“‘粉丝经济’发展”;⑧“带动”后面语序调整为“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育”。
【点评】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5.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6.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远)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王岐山表示,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解答】由材料“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远)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可知,本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辞”,由第二段材料“……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可知,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综合以上两点可得出答案。
答案:
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点评】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12.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名著”推荐活动,请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进行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突出所选作品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备选作品:
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高老头》朱光潜《谈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我选: 《高老头》 
推荐理由: 《高老头》是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微缩了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图景。这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也是洞悉人生的窗口。 
【解答】解答本题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一般写法: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类型及主题。要向读者介绍一篇文章,首先应该告诉大家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应该介绍这篇文章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文章的主要特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一般可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文章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可以从《巴黎圣母院》《家》等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部,把握作品的内容之后再来进行具体的描绘,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家》是一部青年的成长史书,也是描绘家族兴衰的作品,展现了中国20世纪跌宕起伏的人生岁月。语言表达要符合简明、连贯的要求。
答案:
《高老头》是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微缩了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图景。这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也是洞悉人生的窗口。
【点评】《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该书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是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的作品之一。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