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过秦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过秦论(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19:5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过秦论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有一词多义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亡的军队)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灭亡)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损失,丢掉)
B.兵:①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名词,军队)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名词,兵器)③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名词,军队)
C.弱: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弱小)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
D.制: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领、统率)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
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B.锄櫌棘矜
C.蹑足行伍之间 D.非及乡时之士也
3.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申之以孝悌之义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铸以为金人十二蚓无爪牙之利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约从离衡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内立法度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致力,专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杜赫之属为之谋
④商君佐之
⑤焚百家之言
⑥聚之咸阳
⑦收天下之兵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二.填空题(共8小题)
8.理解古今异义词的今义和古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以为桂林、象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宽厚而爱人   
以致天下之士    
然后践华为城    
才能不及中人   
9.古今异义。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
流血漂橹 (    )
才能不及中人 (    )
10.①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指山东省。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11.判断句。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2.请补足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①威振四海 完整句子为: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完整句子为:   
13.状语后置句。
⑤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正常语序为:   
⑥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正常语序为:   
14.一词多义。

(1)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
(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
(4)吞二周而亡诸侯 (    )
15.一词多义。
(1)策:
蒙故业,因遗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之不以其道    
(2)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太傅故宅将恢复对外开放。
贾谊故居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重点对游客意见较大的油漆脱落、瓦片凌乱等进行了修复。此次文物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还涉及照明系统的维护、游览道路的拓宽、陈列到内容的改进等。根据游客建议,此次特别新增了港台地区中学教科书中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以彰显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据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上一次是在2009年,当时修缮的重点是恢复了清代形制的门楼、改造了内部园林等。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过秦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有一词多义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亡的军队)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灭亡)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损失,丢掉)
B.兵:①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名词,军队)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名词,兵器)③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名词,军队)
C.弱: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弱小)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
D.制: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领、统率)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
【解答】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动用法,使(秦)变弱。
故选:C。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B.锄櫌棘矜
C.蹑足行伍之间 D.非及乡时之士也
【解答】A.“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B.“櫌”通“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C.没有通假字。
D.“乡”通“向”,先前。
故选:C。
【点评】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完全同音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
三、韵母相同
如:置之河之干兮。(《诗经 魏风 伐檀》)(“干”通“岸”。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①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汉书 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3.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申之以孝悌之义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铸以为金人十二蚓无爪牙之利
【解答】A.状语后置句,“于殊俗”为“威震”的后置状语,句子意思:秦始皇去世后,他的余威(依然)在边远地区震慑着;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为“申”的后置状语,句子意思:把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陈述给他们;
B.省略句,“咸阳”前省略介词“于”,句子意思: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子意思:这样却没有称王的,还没有过这种情况呢;
C.被动句,“为”表被动,句子意思: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被动句,“迁谪”表被动,句子意思: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D.定语后置句,“十二”是“金人”的后置定语,句子意思: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子意思: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故选:B。
【点评】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约从离衡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内立法度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解答】①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②使动用法,使……争斗。③使动,使……分离。④名词作动词,登上。⑤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⑥使动,使……朝拜。⑦名词作状语,对内。⑧名词作动词,称帝王。
故选:D。
【点评】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第二个风,吹拂;第二个雨,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花”是“开花”。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致力,专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解答】A.正确。
B.蒙:继承。句意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杜赫之属为之谋
④商君佐之
⑤焚百家之言
⑥聚之咸阳
⑦收天下之兵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
【解答】①②⑤⑦为结构助词,的。③为代词,这。④为代词,他。⑥为动词,到。
故选:C。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解答】A.正确。
B.爱:吝惜。译文:不吝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般有四种方法:
(1)因文定义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的推断。
(2)语法结构分析法。考察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3)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此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4)整齐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我们可利用相似的结构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近或相反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二.填空题(共8小题)
8.理解古今异义词的今义和古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 
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人民。今义:①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致,招引。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然后践华为城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解答】故答案为: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
古义:爱护人民。今义:①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致,招引。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点评】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一、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
二、结合上下文语境。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9.古今异义。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
流血漂橹 (  古义:大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
才能不及中人 (  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
【解答】故答案为: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古义:大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点评】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一、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
二、结合上下文语境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10.①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 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平常的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解答】故答案为:
①黄河
②崤山以东
③平常的人
【点评】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
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1.判断句。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也”表判断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也”表判断 
【解答】故答案为:
(1)“……也”表判断。译为: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也”表判断。译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点评】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助词判断句,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
(2)副词判断句,主要有副词“乃”“即”“则”“诚”“本”“非”等等。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
(3)动词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分为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古汉语判断句和近代汉语判断句。
12.请补足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①威振四海 完整句子为: 威振(于)四海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完整句子为: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解答】①省略句,在“振”后省略了“于”,应是“威振(于)四海”。译文:威风震慑四海。
②省略句,在“足”“起”后省略了“于”,应是“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译文:(他)出身于戍卒的队伍,露面于阡陌纵横的田间。
答案:
①威振(于)四海。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点评】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13.状语后置句。
⑤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正常语序为: 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也 
⑥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正常语序为: 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解答】⑤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也”。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是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这些诸侯国国君的地位尊贵。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非于九国之师抗也”。译文:(迁谪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
答案:
⑤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也。
⑥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点评】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由介词“于”“以”等构成的介宾短语经常放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的后面。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 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试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为应为“多于此会”。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状语后置,应该是“方其以组系燕父子”。方:等到。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译“等到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首级”。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夫:发语词,不译。译为“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大智大勇的人大多因其所溺爱的人而陷入困境”。
14.一词多义。

(1)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无、没有 )
(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败逃的军队 )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丢失 )
(4)吞二周而亡诸侯 (  灭亡 )
【解答】故答案为:
(1)无、没有
(2)败逃的军队
(3)丢失
(4)灭亡
【点评】在一个句子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我们应该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强化积累。
一、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二、强化积累,集中记忆。
三、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15.一词多义。
(1)策:
蒙故业,因遗策 政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2)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解答】故答案为:
(1)政策 马鞭子 鞭打
(2)丢失 给予
【点评】在一个句子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我们应该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强化积累。
一、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二、强化积累,集中记忆。
三、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太傅故宅将恢复对外开放。
贾谊故居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重点对游客意见较大的油漆脱落、瓦片凌乱等进行了修复。此次文物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还涉及照明系统的维护、游览道路的拓宽、陈列到内容的改进等。根据游客建议,此次特别新增了港台地区中学教科书中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以彰显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据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上一次是在2009年,当时修缮的重点是恢复了清代形制的门楼、改造了内部园林等。
【解答】作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新闻材料,抓住新闻材料涉及的对象及事件。新闻开篇是导语,总领下文。结合“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太傅故宅将恢复对外开放”分析,主语主体对象为“贾谊故居”。余下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内容:“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此次特别新增了港台地区中学教科书中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可以概括为贾谊故居修缮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
答案:贾谊故居修缮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
【点评】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