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②“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文化。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长幼、远近、尊卑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
③礼乐文化兴于夏商周,但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
④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作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寻找内在动因,从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
⑤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的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⑥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从“事神”到“爱人”—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光明日报》2020年1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各种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
B.乐文化能通达礼文化精神内核,并与礼文化相得益彰,根本原因在于其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
C.礼乐废弛时,孔子着力于行为规范,试图从礼文化外在层面赋予礼乐文化新的生命力。
D.凝注礼乐文化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是因为礼乐文化最具中华民族文化标识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分析有条理,层层推进,论述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
B.文章围绕“礼”“乐”的萌芽和发展,充分论证先秦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
C文章第四、五段引用孔子和朱熹的话,意在证明“仁”是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
D,文章最后一段鲜明地指出对先秦礼乐文化进行现代性反思的意义和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礼乐文化核心价值从“事神”到“爱人”,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如果没有孔子的创造性文化实践,礼乐文化就会就此消失。
C.孔子提出的内仁外礼伦理模式,为礼乐文化向世俗伦理转型提供了价值依据,意义重大。
D.礼乐文化这套文化符号系统,成就了我国有别于他国的礼乐风景,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何谓精神?精神即是思维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作用、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成为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刚健自强即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
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孔子弟子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日健,亦曰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系辞传》又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这是说,天之至健在于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儒家重视“不息”,《中庸》云:“故之城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儒家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义,其中包括人格的尊严。孟子还举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受嗟来之食,即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最基本的要求。
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贵柔”。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以水为喻来证明柔能胜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重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宣扬“刚健自强”,道家则崇尚“以柔克刚”,这构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两个方面。儒家学说的影响还是大于道家的影响,在文化思想中长期占有主导的地位。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在历史上,《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对于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确实起了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引申的原则。
《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刚健而中正,《周易大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周易大传》不仅从自强不息引申出“及时”即顺应变化潮流的原则,而且将这个原则与“中”的原则结合起来,称为“时中”。“时中”即随时处中,即人的生活行动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调整,按当时的情况确立标准。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大传》充分肯定了革命与变革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但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B.刚健自强精神既具有广泛影响,又具有激励作用,因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C.儒家“重刚”,道家“贵柔”,两种思想相辅相成,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世界永恒变化是人自强不息的根据,也是企业、国家应不断变革、革新的主要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中庸》中的话,目的是论证儒家思想重视自强“不息”,即实现积极进取需通过不懈的努力。
B.“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等句子体现了文章论证语言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C.材料二阐释了刚健自强的引申原则,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刚健自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和主导地位。
D.文章旁征博引《论语》《中庸》《周易》等经典内容,既增强了文章论证力度,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刚健自强”精神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
D.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的抗日战争。
(4)请简析材料一是如何论证的?
(5)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卓有成效,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国抗击疫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应用(共8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①。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②。2013~2014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8%左右。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2018年,③。100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10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500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93%。
(1)请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下图是020(Online To Ofline,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示为020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90个字以内。
5.反证法是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经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三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另写一段话。要求:符合反证法,句式可以适当调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袁隆平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他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像普通农民一样走在田间地头;他如果仅仅是为了钱而活着,他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学技术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他如果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也不能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
关键词:
第一组:诸葛亮 失街亭
第二组:梭罗瓦 尔登湖
第三组:贝利“大力神”杯
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②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③我因俗务缠身,④不能光临,⑤特惠赠鲜花一束,⑥以表敬意。⑦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⑧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文字是闪亮的,因为它早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有些篇章是不朽的,因为它曾经迸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力量,①。《报章里的改革史》是1978年以来改革的一个缩影,可以帮助人们回顾和理解这一段历史是如何( )的,从中领悟改革的势在必行,并从历史的智慧中寻找破解现实难题的方法。如果从单篇文章来看,可能是一个案例,可能是个人的作为,但是把这组组文章积集在一起,它就成为由改革大潮汇聚成的时代洪流,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
新华社发表的《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早之年夺得夏粮丰收》一文引发了“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潮,凤阳县小岗村的“小岗大包干”创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 )。《关广梅现象》引发的“社资”之争发人深省,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在这些人和事的报道背后,承载着一个个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那些曾经困扰着人们的问题经过媒体的报道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进程。
《报章里的改革史》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改革创新。②,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和编者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 )的时期,他们完全不顾个人的前途和安危,勇敢地喊出( )的声音。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演进 标志 春寒料峭 振聋发聩
B.演变 标杆 十风五雨 醍醐灌顶
C.演进 标杆 十风五雨 振聋发聩
D.演变 标志 春寒料峭 醍醐灌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广梅现象》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一锤定音。
B.《关广梅现象》一石击破水中天,爆出发人深省的“社资”之争,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明确论断。
C.《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
D.《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爆出发人深省的“社资”之争,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明确论断。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________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________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________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够________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
B.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C.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认识
D.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躺 扩充 生动 逐渐
B.靠 裁剪 丰富 逐步
C.躺 裁剪 生动 逐步
D.靠 扩充 丰富 逐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披荆斩棘
B.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C.就是实事求是
D.才是最大的胜利
9.请把下列句子的序号进行排列,使之语意连贯。
①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
②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
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
④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
⑤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⑥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⑦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革命导师们①______,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一个事例当中的许多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这是因为,《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______。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
(《列宁选集》第3卷第201页)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有误,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B.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C.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D.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法上有问题,请把它改成正确的句子。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②“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文化。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长幼、远近、尊卑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
③礼乐文化兴于夏商周,但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
④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作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寻找内在动因,从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
⑤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的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⑥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从“事神”到“爱人”—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光明日报》2020年1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各种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
B.乐文化能通达礼文化精神内核,并与礼文化相得益彰,根本原因在于其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
C.礼乐废弛时,孔子着力于行为规范,试图从礼文化外在层面赋予礼乐文化新的生命力。
D.凝注礼乐文化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是因为礼乐文化最具中华民族文化标识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分析有条理,层层推进,论述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
B.文章围绕“礼”“乐”的萌芽和发展,充分论证先秦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
C文章第四、五段引用孔子和朱熹的话,意在证明“仁”是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
D,文章最后一段鲜明地指出对先秦礼乐文化进行现代性反思的意义和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先秦礼乐文化核心价值从“事神”到“爱人”,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如果没有孔子的创造性文化实践,礼乐文化就会就此消失。
C.孔子提出的内仁外礼伦理模式,为礼乐文化向世俗伦理转型提供了价值依据,意义重大。
D.礼乐文化这套文化符号系统,成就了我国有别于他国的礼乐风景,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解答】(1)B.根据原文第②段“‘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可知,“根本原因”于文无据。C.“从礼文化外在层面”错误,应是“从礼文化内在层面”,原文第③段是“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D.强加因果,原文第⑥段为“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
(2)C.分析错误,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仁”是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但文章第五段引用朱熹的话,则意在说明“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
(3)B.“如果没有孔子的创造性文化实践,礼乐文化就会就此消失”中“如果……就……”假设关系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原文只是说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现实,孔子试图从礼文化内在层面赋予礼乐文化新的生命力。
答案:
(1)A
(2)C
(3)B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何谓精神?精神即是思维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作用、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成为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刚健自强即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
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孔子弟子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日健,亦曰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系辞传》又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这是说,天之至健在于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儒家重视“不息”,《中庸》云:“故之城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儒家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义,其中包括人格的尊严。孟子还举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受嗟来之食,即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最基本的要求。
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贵柔”。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以水为喻来证明柔能胜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重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宣扬“刚健自强”,道家则崇尚“以柔克刚”,这构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两个方面。儒家学说的影响还是大于道家的影响,在文化思想中长期占有主导的地位。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在历史上,《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对于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确实起了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引申的原则。
《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刚健而中正,《周易大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周易大传》不仅从自强不息引申出“及时”即顺应变化潮流的原则,而且将这个原则与“中”的原则结合起来,称为“时中”。“时中”即随时处中,即人的生活行动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调整,按当时的情况确立标准。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大传》充分肯定了革命与变革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传统文化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但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B.刚健自强精神既具有广泛影响,又具有激励作用,因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C.儒家“重刚”,道家“贵柔”,两种思想相辅相成,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世界永恒变化是人自强不息的根据,也是企业、国家应不断变革、革新的主要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引用《中庸》中的话,目的是论证儒家思想重视自强“不息”,即实现积极进取需通过不懈的努力。
B.“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等句子体现了文章论证语言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C.材料二阐释了刚健自强的引申原则,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刚健自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和主导地位。
D.文章旁征博引《论语》《中庸》《周易》等经典内容,既增强了文章论证力度,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刚健自强”精神的一项是 A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
D.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的抗日战争。
(4)请简析材料一是如何论证的?
(5)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卓有成效,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国抗击疫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解答】(1)A.“但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错,材料一原文是“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并非都能“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C.“两种思想相辅相成”错,材料一原文是“孔子重刚,老子重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相反相成”指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侧重两种事物的“相反”;“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侧重两种事物的同一性。D.“世界永恒变化是……企业、国家应不断变革、革新的主要依据”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只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
(2)C.“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刚健自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和主导地位”错,材料二和材料一论证了“刚健自强”精神的不同方面,材料二没有进一步论证刚健自强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和主体地位。
(3)A.强调的是人心的和睦、团结。
(4)从论证结构看:
第一段提出观点“我认为,刚健自强即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
第三到五段从三个方面“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展开论述。
第六段总结全文,指出“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在历史上,《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对于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确实起了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
可见,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从论证方法看: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这是说,天之至健在于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不受嗟来之食,即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最基本的要求”……采用了道理论证。
(5)材料一“刚健自强即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
材料二“‘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刚健而中正,《周易大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
根据上述信息再结合中国抗击疫情的实际,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B
(2)C
(3)A
(4)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首先提出论点“刚健自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接着分别从刚健自强的内涵、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思想和基本要求、儒道两家关于刚柔的论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刚健自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在历史上曾发挥积极作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采用了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5)①中国人民发扬刚健自强的精神。刚即刚毅,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刚毅果敢,逆向而行;科研工作者克服困难研发新冠疫苗。②中国人民遵循“刚中”原则。“刚中”原则,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不走极端。抗击疫情中普通民众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居家隔离,不妄行,可止则止,不为追求个人自由走极端。③政府决策层遵循“及时”原则。“及时”原则,即顺应变化潮流,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抗击疫情中政府决策层根据武汉疫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封城措施,有效避免更多人感染新冠病毒。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语言文字应用(共8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①。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②。2013~2014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8%左右。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2018年,③。100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10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500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93%。
(1)请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答】(1)第一段主要讲新疆棉的特性及长年供不应求的状况;第二段主要讲新疆棉的产量;第三段讲述新疆棉的采摘速度。由此可以概括为:新疆棉花产量高,采摘快,并因其独特品质长年供不应求。
(2)第一空,横线后讲述新疆棉的特点,再结合前文“天下棉花看中国”,可推知括号上应填写“中国棉花看新疆”。
第二空,“2013~2014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8%左右。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是讲述新疆棉花的产量,结合前文“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可推知应填写“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
第三空,横线后新疆棉花的采摘方式,由此可以推知,横线上可填“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答案:
(1)新疆棉花产量高,采摘快,并因其独特品质长年供不应求。
(2)①中国棉花看新疆;②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③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4.下图是020(Online To Ofline,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示为020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90个字以内。
【解答】根据题干提示,此题020的属概念是“商业模式”,种差是这种模式的过程。下定义首先找到属概念,然后找到种差,注意概括图片的内容,注意一般情况下图片上的文字一个都不要少,注意图片中的箭头的指向。本题需要抓住“实体门店”“网络平台”“消费者”等,按照箭头指向,以“020是……的一种商业模式”的句式来写即可。
答案:
020模式是一种实体门店将服务、打折等信息提供到网络平台,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挑选并下单,之后凭借平台给出的订单凭证,到实体门店提取商品或享受服务的商业模式。
【点评】图(表)文转换解题方法:
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
5.反证法是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经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三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另写一段话。要求:符合反证法,句式可以适当调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袁隆平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他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像普通农民一样走在田间地头;他如果仅仅是为了钱而活着,他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学技术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他如果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也不能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
关键词:
第一组:诸葛亮 失街亭
第二组:梭罗瓦 尔登湖
第三组:贝利“大力神”杯
【解答】这是一道逻辑证明的题目,要求用反证法,首先给出定义“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经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答题时应该先明确观点,然后用反证法证明,如“贝利——大力神杯”,首先明确“贝利因为有清醒的头脑,才能获得‘大力神杯’”,然后从反面证明,即“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则会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由此来证明原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还要注意仿写形式上的要求,句式结构要相同,例句中运用排比的手法,仿写的时候要使用排比。
答案:
示例一:假如诸葛亮当初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就有可能擒拿曹操;假如诸葛亮从那次吸取教训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诸葛亮当初没有任用马谡,也不会让刚愎自用的马谡失街亭。
示例二:如果梭罗没有挣脱嘈杂城市的束缚,瓦尔登湖的涟漪也不会在他的心中荡漾;如果梭罗没有漫步湖畔清爽的阳|光里,那么恬静的清明也不会属于他;如果梭罗倾向于那些为金钱而束缚的人们,他也不会拥有属于他的那些冷雨。
示例三:如果贝利没有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他不会成为备受世人注目的球王;如果没有在球场上时刻保持着清醒,他也不会多次捧起“大力神”杯;如果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贝利不是每分钟都时刻保持着清醒,那么他的后代就会真的忘记了如何在困难中奋起,在贫困中胜利。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②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③我因俗务缠身,④不能光临,⑤特惠赠鲜花一束,⑥以表敬意。⑦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⑧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解答】①本题是书信,应该采用书面语,“教书”是口语化的语句,应将“教书”改为书面语“从教”。
②“光临”是指他人来访,不能用于自己,改为“前往”或“参加”。
③“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等),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应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④“先睹为快”指以先看到为快事,形容殷切盼望。不能叫恩师殷切盼望看到自己的书,用于此处不得体,应改为“指正”或“斧正”。
答案:
①“教书”改为“从教”。
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
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文字是闪亮的,因为它早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有些篇章是不朽的,因为它曾经迸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力量,①。《报章里的改革史》是1978年以来改革的一个缩影,可以帮助人们回顾和理解这一段历史是如何( )的,从中领悟改革的势在必行,并从历史的智慧中寻找破解现实难题的方法。如果从单篇文章来看,可能是一个案例,可能是个人的作为,但是把这组组文章积集在一起,它就成为由改革大潮汇聚成的时代洪流,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
新华社发表的《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早之年夺得夏粮丰收》一文引发了“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潮,凤阳县小岗村的“小岗大包干”创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 )。《关广梅现象》引发的“社资”之争发人深省,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在这些人和事的报道背后,承载着一个个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那些曾经困扰着人们的问题经过媒体的报道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进程。
《报章里的改革史》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改革创新。②,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和编者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 )的时期,他们完全不顾个人的前途和安危,勇敢地喊出( )的声音。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演进 标志 春寒料峭 振聋发聩
B.演变 标杆 十风五雨 醍醐灌顶
C.演进 标杆 十风五雨 振聋发聩
D.演变 标志 春寒料峭 醍醐灌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关广梅现象》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一锤定音。
B.《关广梅现象》一石击破水中天,爆出发人深省的“社资”之争,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明确论断。
C.《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
D.《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爆出发人深省的“社资”之争,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明确论断。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解答】(1)第一处,“演进”,演变发展。“演变”,变化发展。这里指历史的演变发展,用“演进”更合适,排除BD。
第二处,“标志”,生活中人们用来表明某一事物特征的记号。“标杆”,比喻学习的榜样。这里指凤阳县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代表,用“标志”,排除C。
第三处,“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十风五雨”,形容风调雨顺,利于庄稼生长。“春寒料峭”更符合“不顾个人的前途和安危”的语境。
第四处,“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结合语境“勇敢喊出……的声音”可知用“振聋发聩”。
故选A。
(2)原句,“《关广梅现象》”与前面“《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夏粮丰收》”都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新闻,表述时在后一个新闻中加“也是”。“明确”作状语修饰“提出”而非“论断”。
A.“《关广梅现象》”与前面“《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夏粮丰收》”都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新闻,表述时在后一个新闻中加“也是”。语序不当,“一锤定音”应该放在“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前面。
B.“《关广梅现象》”与前面“《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夏粮丰收》”都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新闻,表述时在后一个新闻中加“也是”。
D.“明确”作状语修饰“提出”而非“论断”。
故选C。
(3)①后面“《报章里的改革史》是1978年以来改革的一个缩影,可以帮助人们回顾和理解这一段历史”是具体的文章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句强调文章的作用,可填“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②后面“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和编者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大无畏精神”是对需要填写句子的举例分析,前面谈及的是“《报章里的改革史》”这篇文章,这里实在强调改革者“在困难面前大无畏的精神”,可填“真正的改革者从来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
答案:
(1)A
(2)C
(3)①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②真正的改革者从来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________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________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________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够________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
B.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C.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认识
D.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躺 扩充 生动 逐渐
B.靠 裁剪 丰富 逐步
C.躺 裁剪 生动 逐步
D.靠 扩充 丰富 逐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就是披荆斩棘
B.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C.就是实事求是
D.才是最大的胜利
【解答】(1)原句语序不当,“去研究,去认识”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到问题,再去研究,应改为“去认识,去研究”,排除AC两项。原句句子成分残缺,“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缺少主语,和“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的主语一致,都是“我们”,应把“我们”放在“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前面,排除B项。故选D。
(2)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也指车辆、器具等倒在地上。靠:倚着;依靠。“躺”比“靠”更能体现优哉游哉的神态,结合语境“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应选“躺”。扩充:扩大充实。裁剪:用剪刀裁开。“扩充”与“限制、宰割”并列不和谐,语境带有贬义,应选“裁剪”。生动: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语境是形容实际生活有生气,故选“生动”。逐步:一步一步地。逐渐:指渐渐;逐步。“逐步”侧重指有步骤地进行,“逐渐”侧重自然地、无计划地进行。“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强调有步骤地进行,故选“逐步”。故选C。
(3)前句是“只有这样”,和“只有”搭配的应是“才”,排除AC两项。D项不合语境,语段是谈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胜利”与语境不合,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1)D
(2)C
(3)B
【点评】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9.请把下列句子的序号进行排列,使之语意连贯。
①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
②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
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
④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
⑤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⑥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⑦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解答】文段主要介绍的是革命理论的相关内容。②句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中的“这样”表明②句前承接的是革命理论需要重视的原因。③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具体的革命理论作引,根据两个“正是由于”,所以③⑦相连。“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与“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想承接,故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③⑦②①④⑤⑥。
答案:
③⑦②①④⑤⑥
【点评】排列题注意事项:
1.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2.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3.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4.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5.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彩要一致。
6.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7.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革命导师们①______,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一个事例当中的许多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这是因为,《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______。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
(《列宁选集》第3卷第201页)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有误,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B.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C.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D.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法上有问题,请把它改成正确的句子。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解答】(1)画线部分属于“明确指出”的内容,前面已经有了冒号和双引号连用,可见是直接引语,整个引文出处应该放到双引号外边,排除C、D两项。划线部分属于引文里面的引用,里面的引语应该用单引号,排除B项。
故选:A。
(2)画波浪线“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一个事例当中的许多生动的例子”处有三处问题。根据上文语境“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看来,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态度而非别人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所以“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态度”主客倒置,需要把“对待”放到主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后面;“著名的”修饰限制对象有歧义,可以是“马克思”也可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抑或是《共产党宣言》;“一个”有歧义,是一个事例还是一个例子,表述不清楚,需要和“许多”调换位置。于是改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宜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3)两处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①处要注意后面有“而且”,所以此处应有“不仅”或“不但”和其搭配,再结合“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可知,此处可填写“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处注意“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说明阶级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所以此处填写“并非从来就有的”。
答案:
(1)A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宜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3)①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并非从来就有的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