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918年5月9日,列宁给苏俄各地发电报称:“彼得格勒处于空前的危机境地,没有粮食。只能把剩余的土豆粉、面包干发给居民。红色首都因饥荒而处于灭亡的边缘……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要求你们毫不迟疑地支援彼得格勒。”在这种形势下,俄国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
2. “□□□□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处最合适的应是 (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D.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5.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6.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7. 右图是“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一幅抗议图片,抗议者提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下列哪些内容属于抗议者反对
的范畴 ( )
①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和买卖
②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③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
配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一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9.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0.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苏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
11.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12.下列一组苏(俄)联时期的宣传画,按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 ( )
①欢迎到我们集体农庄来 ②坚决粉碎不劳而获
③把和平带给太空 ④努力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13.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
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14.有人曾把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15.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9年,洛克菲勒以标准石油公司为基础,联合了全国40家主要炼油厂,组成了一家以卡特尔形式构成的同盟,从而控制和垄断了全国精炼油生产和销售市场及石油管道业务的90%,成为无人敢与其竞争的美国最大的石油精炼联合企业集团。
——《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材料二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弗兰克林·罗斯福(1936年)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2分)
(2)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指的是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他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新模式”指的是什么?为缓解失业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6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17.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4分)
(2)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答案
1.A 2.A 3.A 4.B 5.B 6.D 7.A 8.C 9.B 10.D
11.D 12.C 13.C 14.D 15.C
16.(1)出现了垄断组织。
(2)罗斯福新政。国家(或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举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
(3)列宁;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实质: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答任意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5)①任何一个国家制定政策应从当时的实际和国情出发;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答任意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7.(1)英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而苏联则优先发展重工业。
(2)原因:①改变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②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的需要。③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评价:①一方面,苏联的工业化使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变化:选择由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到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训练26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
1. 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
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
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2. 列宁在1921年曾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导致这一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B.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3.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实行工业化政策
4.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6.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仅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7.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8. 前苏联在某一时期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
A.苏联国内交通建设的落后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交锋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4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B 2.C 3.A 4.B 5.B 6.B 7.B 8.D
9.(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
训练27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 右图中的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之所以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是因为他的改革 ( )
A.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C.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历史意义
D.在苏联彻底消除了个人崇拜之风
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5.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6. “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的是 ( )
A.斯大林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上述言论 ( )
A.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B.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C.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D.预示着苏维埃联盟的解体
8. 下表反映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
年份
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奏效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 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材料二 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三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论述很多,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单说明理由,或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
1.C 2.B 3.C 4.C 5.C 6.D 7.C 8.A
9.(1)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2)说明苏共领导阶层未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
(3)20世纪30年代经济困难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20世纪末的经济困难主要是苏联解体造成的。
(4)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长期冷战;苏联长期实行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犯了严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