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风娃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风娃娃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8 21:2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风娃娃》教案
—、文本教学解读
《风娃娃》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里的风娃娃想为大家做好事,就到处用力吹,却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后果,说明了“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全文脉络清楚,描写生动,并配以插图,旨在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可爱又充满稚气的风娃娃,学会根据提示讲述故事,并领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全文不注音,借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及阅读的能力。
1.识写生字。
课文14个生字要求会读,9个要求会写。其中,“秧”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车、得、苗、汗、急、场、伤、路”这8个字已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过,是熟字,宜用“再认”的方式认读;其余生字,宜先引导用“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经验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等方式大胆猜一猜,自主认读,猜不出来的字可以查一查字典,再组织交流。
认读“秧”,可借助课文插图结合日常认知,读一读生字词、认一认事物,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认读“帮、助、抽、续、仍、摆、翻、栽、责”等形声字,可观察字形,借助字的偏旁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记。“哗”可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如“哗啦哗啦”,还可运用课文情境积累其他表示声音的词语,如“呼呼”等。“抽、拉、摆、翻”可调动平时的生活经验推测或结合上下文识记,还可结合课文语境做一做动作,进行形象识记。
认读“使、劲、表、示”,可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分别组词以区别。“表、示”还可采用字理识字。
“车、得、秧、苗、汗、急、场、伤、路”9个要书写的字中,“车”是独体字,“苗、急”是上下结构的合体字,其余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
“车、得、苗、急”的横较多,要注意“多横不重”,形态要有变化,横之间间隔相当。此外,“车”的竖应写得挺直;“得”的“双人旁”两撇起笔应上下对齐,整个字应注意“横平竖直”,写端正;“苗”的“草字头”两竖稍斜。
写“秧、汗、场、伤、路”这5个生字,重点注意“左窄右宽”,左右的一些笔画注意穿插和避让。“秧”左侧“禾字旁”的点与“央”的撇相互避让;“汗”左侧“三点水”成弧线形摆布,右边的竖要写得挺直;“场”右侧的“横折折折钩”的第一个折稍斜,中间两个撇和左侧“提土旁”的提相互避让。“路”中“足字旁”的短横和提要短,右侧“各”的撇短一些,横撇不要和左边部分连起来。
2.朗读课文。
本课没有注音,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可先让学生自主朗读,然后通过交流评价等读通读顺课文,对一些特别难读的句子,教师可采用阶梯式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句子读连贯。
课文通过生动的故事、传神的描写,写出了风娃娃的稚气与可爱,还揭示了道理。可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句段进行朗读。
一是描写风娃娃动作的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风娃娃看见了,赶紧过去用力吹。”“风娃娃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仍然东吹吹,西吹吹。”核心词语都是“吹”,却刻画出不同的情境。首先让学生自主读,说说“风娃娃怎样吹”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风娃娃为什么这样吹?可通过音乐、图片等营造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朗读上下文,进而体验风娃娃急于帮助人的心理。最后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如重音强调等,读好描写风娃娃动作的句子。
二是描写风娃娃心理活动的句子。文中有两处直接描写了风娃娃的心理活动:“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风娃娃不敢再去帮忙了,他委屈地在天上转着、想着:我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教学时可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出读内心独自语言(“风娃娃想”)和对话语言(“风娃娃说”)在语调语气上的不同。还可联系全文思考、联想:风娃娃一心想做什么?风娃娃是怎样做好事的?人们为了感谢他,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风娃娃做了坏事,人们是怎么责怪他的?以此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风娃娃的心理,读得更加传神。
三是描写妈妈的对话。“风妈妈说:‘到田野里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帮人们做很多事情。’”“妈妈说:‘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角色的转换,调整语速、语调,读出妈妈的循循善诱、温和亲切。
3.讲述故事。
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他们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在熟练朗读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讲一讲这个童话故事。首先根据提示回顾故事的脉络: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引导制作故事脉络的示意图表。然后指导学生将细节讲清楚、讲具体。可以以地点为序分别讲述,先以一处为例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丰富示意图,根据示意图的提示讲述一段故事。再让学生尝试丰富整个示意图,逐一讲述,最后把完整的故事连起来讲一讲。同时可尝试引导学生讲得生动传神。可让学生将自己当成风娃娃,体会风娃娃的心理,体验其所见所闻,为绘声绘色地讲好故事作好铺垫。可提示运用适当的动作、表情再现故事的情境。但也要提醒学生,讲故事时语调语气要生动自然,表情动作要得体大方。
4.迁移运用。
课文融故事、道理、知识于一体,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又富有生活气息。第2、第3、第5自然段构段方式相似,均为“风娃娃来到(哪儿)看见(什么情况)。风娃娃(做了什么)。 (结果)。”课文结尾以风妈妈的话揭示了道理后戛然而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将学习语言、领悟道理和想象说话结合起来。可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累一些关于风的词语,如“寒风、凉风、暖风”是一组给人不同体感的风,“狂风、台风、暴风”给人的感觉比较激烈;也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和相应的季节联系起来积累,如“寒风——冬天;凉风——秋天;暖风——春天”:还可结合图片认识风力强的风带来的自然景象的变化,如“和风细雨、风和日丽、风平浪静、风调雨顺”这4个成语描写了不同的自然景象,可先出示相关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体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表象后引导学生想象:风娃娃听了妈妈的话,他又会来到哪儿,帮助人们做了什么呢?学着用“风娃娃来到(哪儿)看见 (情况)。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的形式说一说。交流时提醒学生用词准确生动。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学写汉字“车、得、秧、苗、汗、急、场、伤、路”。
2.学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童话故事的童趣。
3.能根据提示讲述故事、想象说话。
4.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学写汉字“车、得、秧、苗、汗、急、场、伤、路”。
2.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 认读字词
1.自主识字。
(1)复习识字方法。
(2)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
2.集体交流。
你是怎样识记本课的生字词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强调或补充:
(1)认读“秧苗”“秧”。
①出示“秧苗”图片:这就是秧苗。你还了解“秧苗”的哪些知识?
②观察“秧”的偏旁,你有什么发现?
提示:秧苗,水稻的幼苗。“秧”是“禾字旁”。
(2)认读“抽、拉、摆、翻”。
读一读句子,玩一玩根据词语做动作的游戏。
(3)认读“助、栽、责”。
观察字的偏旁部件,想想字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
(4)认读“使、劲、表、示”。
①出示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读一读。“使劲”表示什么意思?分别用“使”和“劲”组词。
②出示句子“船工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读一读,船工们会怎样“表示”感谢?分别给“表”“示”组词,读一读。
提示:使劲:用力。组词:使用、使唤;劲头、有劲;表示:用言行表现出来。表:原意指上衣;示:原意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组词:外表、表面;示意、示范。
板块二 朗读课文
1.读通读顺课文。
(1)自由读。
(2)开火车读。
提示: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倾听同伴朗读,引导评价,相互促进。一些特别难读的句子,可采用阶梯式朗读的方法点拨。
2.读描写风娃娃动作的句子。
(1)出示句子,自由读。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
“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
“风娃娃看见了,赶紧过去用力吹。”
“风娃娃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仍然东吹吹,西吹吹。”
(2)风娃娃是怎样“吹”的?
(3)风娃娃为什么这样吹?读一读上下文。
(4)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读一读,试一试,怎样读最适合。
提示:可运用语言引导,借助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体验风娃娃急于帮助人们的心理,读出情境感。要强调一些词语,可采用加大音量、加重语气、拉长尾音、适当停顿等方式。
3.读描写风娃娃心理活动的句子。
(1)出示句子,分别听老师读这两句话。你听出了读“风娃娃想”和“风娃娃说”有什么不同?
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风娃娃说:“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提示:读“风娃娃想”,是不出声的“自言自语”,声音上比“风娃娃说”要低一些。
(2)出示“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联系全文想一想:风娃娃一心想做什么?他怎样做好事的?人们为了感谢他,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风娃娃多自豪啊!请你用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3)出示“风娃娃不敢再去帮忙了,他委屈地在天上转着、想着:我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
想象:风娃娃吹跑了风筝和衣服,吹断了小树,人们是怎么责怪他的?风娃娃委屈极了,请你用委屈的语气读一读。
4.读风妈妈的话。
(1)出示句子,风妈妈告诉风娃娃什么呢?
(2)生活中妈妈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3)我们来做一做风妈妈,读风妈妈说的话。
提示:第一句“风妈妈说:‘到田野里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帮人们做很多事情。”’第二句“妈妈说:‘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读妈妈的话要语速稍慢,语调温和。
板块三 讲述故事
1.回顾故事脉络。
(1)读课文,画示意图表。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读一读课文,用示意图表画一画。
(2)交流。
提示:放手让学生画出形式各异的故事示意图。在田野里,风车转得慢,风娃娃推动风车;在河边,船工拉船费力,风娃娃吹动船帆;在广场上,孩子放风筝,风娃娃吹跑了风筝……
2.指导讲清楚细节。
(1)找关键词,丰富示意图。
(2)根据示意图的提示讲述一段故事。
(3)丰富整个示意图,逐一讲述。
(4)小组合作,把故事完整地连起来讲一讲。
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关键词,如故事中的动词等。可多次尝试丰富示意图、自主讲述。
3.尝试讲生动。
(1)教师引导:风娃娃,你想着帮人们做事,来到田野、河边,帮助人们吹动大风车、推吹动了帆船,心里高兴吗?高兴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动作?……
(2)学生讲述,相互评价。
提示:教师通过语言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生动地讲好故事作铺垫,同时引导讲故事时辅助的体态语要自然适当。
板块四 想象说话
1.积累带有“风”的词语。
(1)出示“寒风、凉风、暖风”,读一读。这些风分别是什么季节的呢?
(2)出示“狂风、台风、暴风”的图片:说一说,图中树木、房屋等是怎样的?相机出示词语读一读。
(3)出示“和风细雨、风和日丽、风平浪静、风调雨顺”的图片及词语:这些景象你见过吗?说说你的见闻。
提示:冬天——寒风;秋天——凉风;春天——暖风。狂风:拔树毁屋破坏大;台风:波浪滔天陆地少有;暴风:损毁重大灾害严重。这些词语的积累应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见闻,为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作铺垫。
2.学习段式,续编故事。
(1)读课文第2、第3、第7自然段。你发现这三段是怎样写的?
(2)风娃娃来到田野、河边、广场上,既做了好事也帮了倒忙。妈妈告诉他“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听了妈妈的话,风娃娃又会来到哪儿,怎样帮助人们呢?学着用“风娃娃来到(哪儿)看见(情况)。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的形式说—说吧。
提示:课文第2、第3、第5自然段均为“风娃娃来到(哪儿)看见(需要他帮助的情况)。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交流时,提醒学生用词准确生动。举例,风娃娃来到操场,看见小朋友们正在升国旗。国歌奏响了,小朋友拉动绳子,可是国旗却贴在旗杆边。他轻轻跑过去,对着国旗一吹,国旗舒展开来,飘扬着冉冉升起。
板块五 写好汉字
1.书写“车、得、苗”。
(1)出示笔画“横”及“车、得、苗”:这些字中的“横”分别是什么样子?他们之间距离怎样?
(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3)学生书写整字,教师指导评价。
提示:“多横不重”,“车”中下面的横长,中间的横短,上面的横次之;“得”中最后一横长而稳,其他横短而上仰;“苗”中第一横最长,其他横短。横之间间隔相当。除横的变化与摆布外,“车”,竖应写得挺直。“得”,“双人旁”两撇起笔应上下对齐,整个字应注意“横平竖直”,写端正。“苗”上的“草字头”两竖稍斜。
2.书写“秧、汗、场、伤、路”。
(1)出示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的特点。
(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3)学生书写整字,教师指导评价。
提示:这几个字结构上左小右大,左右的一些笔画注意穿插和避让。教师可引导复习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掌握书写要点。“秧”,“禾字旁”的点与“央”的撇相互避让;“汗”左侧“三点水”成弧线形摆布,右侧的竖要写得挺直;“场”右侧的“横折折折钩”的第一个折稍斜,中间两个撇和左侧“提土旁”的提相互避让。“路”中“足字旁”的短横和提要短,右侧“各”的撇短一些,横撇不要和左侧部分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