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结构
01地球的内部圈层
02地球的外部圈层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类如何获得地球内部结构?
判断西瓜熟没熟?
地震
地震波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外部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
0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一、地震
思考:阅读课本地震部分知识,结合课本图形区分概念: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震源深度、烈度和震级
概念辨析:震级和烈度?
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P波)
横波(S波)
分 类 特 点
体感 传播速度 传播的介质 共同点
纵波(P波) 上下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横波(S波) 左右 较慢 固 体
思考:根据地震波的特点,人在空中、地上、水中的感觉有何不同?
二、地震波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地震波经过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三大圈层的特点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硅铝层
连续的硅镁层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地震波经过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三大圈层的特点
设计:说出图示模拟的地球内部各圈层?并对比图三指出其模拟的不足之处?
地壳的真实厚度:
地磁场源自地球外核,穿透地球并延伸至太空。2020年,中国科学院在西安某处遗址发掘出埋藏大量陶器碎片的堆积剖面,是理想的考古地磁学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中陶器碎片等古物件的磁性.
1.地磁场从地球外核向外,先后穿过( )
A.莫霍界面、软流层、古登堡界面
B.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软流层
C.古登堡界面、软流层、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软流层
C
北京时间2014 年10月20日,太平洋某海域海底10km处发生地震并引发火山喷发,形成一座新岛屿。回答第2-3题。
2.组成新岛屿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 下地幔 D.地核
3.该地震发生于
A.地壳 B.上地幔 C. 下地幔 D.地核
B
B
2021 年 5 月 22 日 2 时 4 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 7.4 级地震,震源深度 17 公里,该次地震 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C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02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大气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接触带,是生物圈核心部分。
生物圈
本节课知识结构:
思考:地下有没有另一个世界?
1.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浅,破坏越小
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 12 秒”,在 这 12 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 12 秒”确定的依据是
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