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9 09:2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益阳市2022-2023学年六校期末联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距今约 5000 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始终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表明黄河流域最早产生城市国家
《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判断,十世可知的原因是
A.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因袭 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大宗
C.“礼”的传承使文明得以延续 D.父系血缘关系得以发展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唐宋以来,宰相岀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时间阶段 数量(单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44 年间) 8 多科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唐懿宗(100 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一唐哀宗(34 年间)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如图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经济重心变化趋势 B.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D.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下表为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这一状况
姓名 国籍 职务 服务军舰
汉纳根 德国 北洋舰队总査 舰队指挥舰定远舰
阿壁成 德国 舰总管轮
戴乐尔 英国 舰帮办副管驾
尼格路士 英国 舰炮手
哈卜门 德国 炮务总管 主力战舰镇远舰
马吉芬 美国 帮办管带
余锡尔 英国 总管轮 主力战舰致远舰
哈富门 德国 总管轮 济远舰
A.是黄海海战中清军战败的根源 B.体现了清廷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C.反映出北洋海军整体装备落后 D.导致北洋水师受到列强的牵制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926 年 9 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
B.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C.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如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态势。以下描述与之相符的是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D.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被解放军突破
如表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重工业类 数量(个) 轻工业类 数量(个)
黑色冶金(钢铁)工业 15 纺织工业 53
有色金属工业 31 食品工业 34
电力工业 113 医药工业 4
煤矿工业 194 造纸工业 10
石油工业 13 其他轻工业 7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
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如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1949—1960 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78 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 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
D.1949 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造成如图中墨西哥印第安人口数量持续大幅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战争屠杀 B.殖民劳动 C.瘟疫病毒 D.奴隶贸易
以下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 标志着逻辑学从此创立
B 薄伽丘撰写《十日谈》 揭露了教会的腐化,肯定了人的价值
C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全面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 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 使理性批判哲学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A B.B C.C D.D
下面是 1801 年和 1841 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如图漫画载于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网站,题目是《自筑壁垒》,它从深层次说明了
A.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任重道远 B.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矛盾突出
C.当今世界单极格局仍不可动摇 D.贸易保护主义让美国陷入孤立
二、综合题(共52分)
儒家思想从创立到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0分)
材料一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结合所学,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6分)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表为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单位:千元)。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批判,无论是陈独秀、鲁迅、吴虞,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而且又多表现出强烈的“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因而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敢于砸碎精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
——林岷编著《中国文化史概述》
(1) 材料一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编著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鲁迅、吴虞等人文化心态的成因。(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 年 1850—1945 年 1945—2000 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 1850 年,黑奴约为 1500 万,为白人移民的 4—5 倍。 1846—1924 年欧洲移出 4800 万,1834—1941 年亚洲移出 1200—3700 万。 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1974 年为 947.5 万,1985一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
——邬据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1) 指出材料一中我国人口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6分)
(3) 选取材料一二中任意史实,说明人口迁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脱《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 和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1-16 BCBBA DBABB BBDBC
17.
(1) 政治理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提倡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诸侯国:鲁国。
特殊方式:专注于教育和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 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
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
18.
(1) 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因素: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 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其敢于砸碎儒家传统文化精神枷锁的勇气值得称赞。
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维护民主共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试图复辟帝制;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促使新文化运动兴起。
19.
(1) 变化:西汉至盛唐,西部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唐到元,西部人口比例急剧下降。
原因:盛唐之前,西部地区是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增加了西部地区人口;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2) 方向: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至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数逐年增长。
趋势:人口迁入方向逐渐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变:迁移方式由被迫迁移向自愿迁移转变:国际间人口动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3) 关系:人口迁移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发展与认同。如 1500—1850 年欧洲与非洲入口迁入美洲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整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0. 见解:赞成学者认为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存在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两条线索的观点理由:19世纪全球人口剧增,人与自然的互动日趋活跃,煤炭和蒸汽动力的运用使食物生产实现了工业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了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恶化,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干旱、全球变暖、大肆毁林等问题层出不穷,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粮食问题,转基因作物也随之出现与此同时,人文进程也得到了发展,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在日益加强,19世纪40-60年代出现在中国的鸦片战争、19世纪60年代至1910年的大规模移民、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6-1945年的第次世界大战、1945-1989年的冷战以及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无一不印证了这个线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