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歌鉴赏检测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歌鉴赏检测卷(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0: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诗歌鉴赏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诗歌鉴赏
课内外比较阅读。
雪梅
[宋]卢钺
梅雪 ① 未肯降,骚人阁笔 ②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①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远地。③知:知道。④为(wèi):因为。⑤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1.读《雪梅》完成下面练习。
①把《雪梅》这首诗补充完整。①   ②   
②在诗人笔下,“   ”这一句表明了梅雪争春,谁也不肯相让。而诗人也无法评判,这是因为二者各有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   ,雪没有梅   。
2.读《梅花》,完成下面练习。
①“   ”一词点明了梅花生长的地点,“   ”一词说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
②诗人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   。
3.比较这两首诗,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赞颂了梅花的洁白与清香。
B.卢钺写道“梅雪争春”,王安石写道“独自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C.《梅花》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D.《雪梅》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要谦虚礼让,和睦相处。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写出这首诗中的两组反义词。
   ——      ——   
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6.诗人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
A.自己没有好好看。
B.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C.庐山太大了。
7.这首诗中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   。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朱熹。
(3)“等闲”一词的意思与本诗中的“等闲”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赏析。
(甲)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①榆英尤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③小雨润如酥④,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______。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②才思:才华和能力。③天街:京城街道。④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⑤绝胜:远远胜过。
9.从“不久归”可以看出,可以作为甲诗的标题的一项是(  )。
A.晚春 B.新春 C.早春 D.立春
10.按照押韵规律,乙诗括号里的字应为“.”, 读作“”。(  )
A.宫gōng B.都dū C.城chéng D.京jīng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同足描写春景。甲诗中,“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能“解”,而且还有“才思”想象之奇,实为诗中罕见;乙诗将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的可爱。
B.甲诗中,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是为春天增添一景,虽然不算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C.“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乙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D.乙诗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景色。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2.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   (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牌名 词题)。
13.把下阕补充完整。
14.词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作者由   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   景象。
15.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词的意思。
16.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到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前两句诗通过莺啼、   、   、   、酒旗等意象,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   。
18.这首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请你用诗中的景象填一填。
声:莺啼
色:   
静:   
动:   
19.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具体描述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
20.读了这首诗,你还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写两句。
诗歌鉴赏。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1.作者把月亮比作   和   ,十分幼稚可爱,生动有趣。
22.诗中   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   特色。
23.“呼”和“疑”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你认为好在哪里?
诗歌鉴赏
送沈子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24.“罟”读作   ,“圻”读作   ,“似”读作   。
25.作者王维与   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26.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客之地是   ,友人所去之地是   。
27.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请说说好在哪里?
2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9.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题目中的“十五”是指元月十五元宵节。
C.一二句侧重写景,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D.后两句侧重抒情,诗歌由自我推广到普天之下,诗境开阔而悠远。
30.本诗的用词精炼恰当,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写中庭月色。“白”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素洁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
B.“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把中秋月夜里轻轻袭来的丝丝寒意倾注于冰凉的露珠,一个“冷”字衬托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
C.“落”:化静为动,新颖而生动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D.整首诗写景细腻,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轻松悠闲、闲适超脱的情感状态。
阅读回答问题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31.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   ,天气是   ,作用是   。
32.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33.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争春;费评章;梅雪争春未肯降;白;香
2.墙角;凌寒;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D
【答案】4.远;近;高;低
5.宋;苏轼
6.B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答案】(1)万紫千红总是春
(2)宋代
(3)A
(4)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答案】9.A
10.B
11.D
【答案】12.词牌名;词题
1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14.稻花的香气;丰收
15.从前社庙附近的树林边有一间茅店,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16.A
【答案】17.绿映红、;水村;山郭;喜爱与赞美
18.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9.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答案】21.白玉盘;瑶台镜
22.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想象丰富
23.写出了儿童天真、烂漫充满好奇的特点。
【答案】24.gǔ;qí;sì
25.孟浩然;
26.渡口;;临圻
27.这两句用春色比喻两人的深厚情谊,使得原本送别的离愁被美丽的景色代替,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28.抒发了对友人的留恋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29.B
30.D
【答案】31.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2.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33.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