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等着它开花
①阳光暖暖地照着,虽已是初冬,却如春天般温暖。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的香味。
②店主是一对老年夫妇,给我称好糕点,又开始悠闲地聊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老奶奶的语气里带着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道:“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拎着糕点,准备离开。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糕点啦!”我转头一看,一个面庞稚气的高个男孩正冲我喊叫。旁边的中年男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糕点在这里呢!”他打开手中的纸袋,里面的糕点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大叫:“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男孩才弄明白大家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五岁了,他一直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五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普通人。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五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我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地与我站在一起。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剩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几乎形影不离的父子。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家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有时候,父亲会故意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有一次父亲退到店外,儿子扭过身子,见父亲就站在丁香树下,才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又有几分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边忙边说:“老伴在楼上,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生气。没办法,已经找人来挖树了。
男孩听了,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不停地摇头。
⑩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出现在丁香树下。男孩目光里充满了惊喜,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请不要刨掉它。”也许是听到了男孩的话,老奶奶匆匆下楼,气喘吁吁地说:“不能挖掉丁香树,我们要等着它开花。”男孩看向窗外,丁香树下的父亲正朝着他笑……
(作者刘继荣,有删改)
1.短文题目“等着它开花”与文中的哪几处内容相呼应?试着摘抄一处。
2.短文中的这对父子,虽然身处不幸,却活得阳光而幸福。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给你的启示。
3.下列对第①自然段作用的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是初冬,但因为天气晴朗,所以依然像春天一样暖和。
B.写蛋糕店里的温馨而美好,是为了让人们心里觉得温暖。
C.此处的环境描写,为下文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做铺垫。
D.春天午后的阳光,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的香味。
4.下列对第⑨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为能在周末遇到了男孩而喜,又为有可能再次与我发生误会而忧。
B.我为蛋糕店里热闹的氛围而喜,又为再次遇到了这个特殊男孩而忧。
C.我为男孩能独自来店里而喜,又为怕他不能独立面对复杂环境而忧。
D.我为能再次遇到了男孩而喜,又为没有机会与他单独相处聊天而忧。
5.下列对第⑩自然段中“父亲的笑”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因为男孩说的话被别人理解,感到高兴。
B.父亲因为丁香树能够被保留下来,感到幸福。
C.父亲看到身旁的丁香树真开花了,感到开心。
D.父亲看到男孩跟树一样努力生长,感到欣慰。
课外阅读。
地图
尤今
①是先爱上旅行,才学会钻进地图里的。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地图。单独成张的、合辑成书的、精装的、平装的,圆形立体的、平面挂式的,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②一决定了旅行的目的地后,便把形形色色的地图找出来,伏在桌子、趴在地上,一面细细地看,一面频频地用红笔把各个大城小镇勾勒出来。
③地图,是越看越有韵味的。
④有趣的是:每一个国家的地形,看得久以后,便会慢慢地幻成另一样东西。
⑤印度,是飞在空中一个菱形的风筝。
⑥奥地利,是一支横放的小提琴。
⑦日本,是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一条优哉游哉的鱼。
⑧乌拉圭、是不小心滴落在地上的一滴水。
⑨阿根廷是美味的蛋卷冰激凌。
⑩智利是一长条被绞干水分的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运用了一丁点的想象力,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转换成一个有趣的物体。
你在这“物体“里填进山脉.填进河流。准确地画出各个乡镇.各个域市的地点。然后。镇重地把它和你的护照放在一起,上路去了。
一踏进你护照签盖的那个国土.你便惊喜地发现:原本平平地躺在背囊里的那张“地图”、蓦然放大了无数倍,生龙活虎地在你的面前站了起来。
远远近近的山峦,含情脉脉地看着你,相看两不厌;波光粼粼的河流,以潺潺的水声向你表达它热诚的迎接,百听而不厌。
曾经被你用红笔圈着的那个大城那个小镇,全都奇迹般地活在你面前。你虽然切切实实地踏在它上面,可是心里却还疑幻似真,甚至患得患失,担心它在顷刻间了无痕迹地消失掉!
住在这个立体的“地图”里,你耐心地印证书本所给你的知识,你细心地发掘书本所不曾给你的资料。你探索、你思考、你咀嚼、你消化。
当你背起行囊离开时,你挥別的,再也不是一块陌生的土地了。它已成了你记忆之库中无法磨灭的一位“贴心老友”了。这时。谈起了这个国家,你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观感。
印度的确像风筝.但是,它像一只飞不起来的风筝。它很努力地在挣扎,然而,众多的人口沉沉地压在风筝上而,它挣扎得再辛苦,依然还是起飞不了。
奥地利呢,不折不扣地,就是一 支小提琴。整块土地,布满了琴弦,人们轻轻地踏上去。美妙琴音处处飘。
乌拉圭果真像水.晶莹剔透、玲珑可爱。无论是民风、民情,都叫旅人眷恋又怀念。
21 B说阿根廷像蛋卷冰激凌,它名副其实。表面上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气象。然而,日日贬值的货币、却是人们生活里挥之不去的阴影。正像融化以前的冰激凌,美丽又美味。一旦开始融化,口糊、手黏,狼狈不堪。
22 将平面的地图和立体的地图互相参照后得出一个新的观感,是我旅行时百玩儿不厌的一种游戏。
(选文有改动)
6.请运用你的想象力,仿照课文⑤~⑩段自选一个国家或地区补充横线内容。
7.读 段画线句,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立体的“地图”指什么?
②联系自己的旅游经验,说说可能会发掘到哪些书本所不曾给的资料?
8.本文的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请任选文中加波浪线的一句加以赏析。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作家,比如三毛、尤今等,她们边旅游边创作,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请结合文章谈谈旅游和创作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内阅读。
在暴雨下
①刚上好了雨布,又是一阵风。墨云滚似的遮(zhē zhé)黑了半边天。地上的热气跟凉风掺合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睛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fú
fó)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②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连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③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héng
hèng)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节选自《骆驼祥子》)
10.选出文中正确音节。
11.找出第①段中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人们是怎么做的?在文中宅出一处排比句。
12.请简要概括第②段暴风雨来临时的描写。
13.第③段中画双横线的句子中“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简要分析。
短文一
北平年景(节选)
祭灶过后,年关在即。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14.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相应四字词语。
①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
②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15.短文是按照 顺序来回忆年味的。
16.文中句子“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的意思是( )
A.家中的大人小孩跑进跑出,就跟疯了似的。
B.家中的大人小孩跑进跑出,闹个不停。
C.家中的大人小孩把东西拿进来,拿出去忙个不停。
17.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过年的哪些风俗?
短文二
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
18.短文一共写了七件事,请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A.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 ——⑦ 。
19.写的这七件事件,其中哪几件事写得简略,哪几件事写得详细。[只写序号]
略写 详写
20.详写的事情,突出表现了什么?
2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2.读读短文中划横线的地方,体会一下蔡老师的什么品格。
23.短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4.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用手机发一个短信,请你编写一个短信,来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激、思念之情。(不少于40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舌尖上的浪费
当前,“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的总量折合粮食约200亿千克,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近1亿人一年的口粮。2021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如图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25.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20岁及以下 B.21﹣30岁 C.41﹣50岁 D.60岁以上
26.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 。判断的理由: 。
27.文中的“必剩客”是指 ;“光盘族”是指 ;“兜着走”是指 。
28.联系上下文可知,适合文中横线处的名言是( )
①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②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③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9.暑假期间,在酒店为奶奶过生日,点了好多菜,爸爸让你即兴发言,提醒人们尽量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请你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及了解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发言内容写下来。(不少于40字)
课外阅读
最贵的蛋是“笨蛋”
①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
②在五(1)班里,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也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他都会主动留下来帮忙倒垃圾。更绝的是,白天上课,每隔两节课,他就会条件反射性地把垃圾桶拿到水池里认真洗刷。原来最脏臭的角落,因为阿瓜的负责变成了教室里最醒目的净土。
③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自己。
④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世界上最贵的蛋是什么蛋?
⑤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这时,阿瓜也举手发言,高兴地说:“是……笨蛋,因为大家都叫我笨蛋。”
⑥同学们笑了 老师却没有笑 她走过去轻拍阿瓜的脸蛋说 是的 你最贵
⑦阿瓜的母亲每天放学后都会骑摩托车到校门口接他。一个冬天下雨的夜晚,在回家的路上,阿瓜看见一个踽(jǔ)踽(jǔ)独行的同学,他知道该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便央求妈妈顺道载同学回家。可惜因机车后座装了一个铁篮子,无法再载一个人而作罢。
⑧回家后,妈妈忙着在厨房做饭,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汗地用老虎钳在拆掉铁篮子……
⑨妈妈深深地叹了口气,但眼里却涌出了泪花。
⑩多么笨的孩子啊,又是多么善良的宝贝!是因为笨才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
30.在文中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标点。
31.选择正确的读音。
倒(dǎo dào) 数第一
刷(shuā suā) 洗
顺道载(zǎi zài) 同学
3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踽踽独行:
②作罢:
33.读句子,看看省略号在句子中表示什么作用,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A.表示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列举的省略
①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
②“是……笨蛋,因为大家都叫我笨蛋。”
34.短文写了关于阿瓜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在横线上。(每件事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35.读了本文,你觉得阿瓜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如果你身边有阿瓜这样的人,你会怎样对待他(她)?
36.请你谈谈对第⑩自然段这段话的理解。
阅读。
①《新读写》杂志创刊以来,不断推出文学新秀,其中,郭敬明、葛圣洁、吴丝丝等,已经出版了在社会上获得认可的创作。我看了他们三人的材料,我想,能在众多新秀中脱颖而出,能在喧嚣世界中小有成就,得益于他们顶住了各种娱乐的诱惑,在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时间中沉淀自己。
②郭敬明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他成功之前呢?郭敬明写过一篇短文《离开学校的日子》,文字相当简约,但我们依然可以看清楚他当时的生存状态。他一方面为了考大学,每天晚自习飞快地做没完没了的题目。另外,那个夏天,他竟然还开始了让他成名的《幻城》的写作。为什么能如此兼顾?郭敬明没有直接解释,但是文章中有一句感叹“这就是我曾经的生活,简单得使我自己都不相信我曾经有过这样单纯的时光”。我很喜欢他的这番感叹。在当今五光十色的大城市里,要生活得单纯,是需要一定的定力的。有单纯,才挤得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③在另两位文学新秀——葛圣洁和吴丝丝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她们的勤奋。葛圣洁的处女作《爱是永远的》,正是在“经受住同龄人所没有的孤单和寂寞”之后才完成的。吴丝丝的情况稍有点特别。她的父亲本身是作家,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知疲倦地给她讲故事,不遗余力地买各种各样的图书,不管她爱不爱看,密密麻麻地排满家中的书架,卧室的床头柜,为的就是给她营造一种文学气氛,让她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书,摸到书,读到书。“可怜天下父母心”,吴丝丝的勤奋,是她父亲“逼”出来的。当然,如果自己不情愿,那“逼”的效果肯定不佳。
④我相信人的天分是有点儿区别的,所谓的聪明与不聪明是从幼年就跟着人而行的。但是,比较聪明的人很多,能用聪明做出点成绩的则比较少。这里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勤奋了。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生活,人要有定力抵抗外界的喧哗,才可能安静地做自己的梦。
37.给短文起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个是( )。
A.勤奋比天分重要 B.一日之计在于勤
C.文学新秀的成功路 D.聪明与勤奋
38.
作者认为,能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 的人。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39.联系上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对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40.文章第①自然段与第④自然段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三处;不能挖掉丁香树,我们要等着它开花。
2.不幸的是男孩十五岁了智力还像3岁儿童,幸福的是父子俩彼此守护,彼此温暖。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了困难看其不幸,但是困难能促使人成长,增强自己的技能,磨炼人的品格,那么不幸就成了宝贵的财富,让人生活得更阳光、更洒脱、更幸福。
3.C
4.C
5.A
【答案】6.意大利,是一只时尚的长筒靴。
7.①“立体的地图”是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地图上的国家转换成了有趣的物体,并在这“物体”里填进山脉、河流、城镇,由此平面的地图就变成了立体的地图。②比如在印度,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8.A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印度的地图形状比喻成风筝,再联系印度的社会现实,将印度比喻为努力挣扎却飞不起来的风筝,作者把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想象结合在一起,使比喻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9.精彩的游历经历会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从而在旅游中锻炼和捉高创作水平。
【答案】10.zhē;fú;héng
11.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12.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如灌,如倒;柳枝横飞,腥风苦雨如期而至,像无数支箭,落下万条瀑布。
13.“仿佛”不能去掉,这个词写出了坐车人的冷漠,没有同情心,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可言。去掉后改变了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变成了坐车人死在了车上,不合乎常理。
【答案】14.循规蹈矩;精疲力竭
15.时间
16.C
17.①祭灶后擦洗物品、采购年货、置备新衣;②烧年菜;③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
【答案】18.②教我们跳舞;④教我们读诗;⑥为我们排解纠纷;⑦梦里寻师
19.①②③④⑤;⑥⑦
20.突出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
21.“狡猾”在这里是调皮、淘气的意思。
22.体现了蔡老师关爱学生,疼爱学生,温柔善良的品质。
23.首尾呼应;更能突出我对老师的思念。
24.蔡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您知道我有多么地想念您吗?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教导,感谢您过去为我付出的一切!这是您的教导和培育,让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以前,您挺身而出,为我主持公道,还写了劝慰信安慰我,您知道吗?您的举动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千言万语,都表达不了对您的深深感谢!
【答案】25.A
26.41~50岁;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情况的比例最低
27.吃饭一定会剩下食物的人;吃光盘子里所有食物的人;把没吃完的食物打包带走
28.B
29.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节约粮食最光荣。我们应该饮水应思源,吃饭当节俭。我们今天点了很多菜,为了节约,我们一会儿可以把剩饭剩菜打包带走,避免浪费。
【答案】30.同学们笑了,老师却没有笑,她走过去轻拍阿瓜的脸蛋说:“是的,你最贵!”
31.dào;shuā;zǎi
32.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放弃,不进行
33.C;B
34.阿瓜爱卫生,把教室打扫得干净。;阿瓜说自己是笨蛋,是最贵的蛋。;阿瓜为了带同学,拆掉铁篮。
35.阿瓜身上有心地纯真、善良、富有爱心的品质。我会关心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他,尊重他。大家不再取笑他,他虽然智力有问题,成绩不好,可是他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36.①弱智与善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②要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对待弱智的孩子更要看到他的优点和长处;③心地善良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答案】37.C
38.能经受住诱惑、勤奋;作者举了郭敬明边考大学边写作小说,葛圣洁勤奋刻苦创作处女作《爱是永远的》,吴思思在父亲的“逼”下成才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9.当今世界,诱惑很多,一个人要有足够的定力去抵御外界的诱惑,静下心来,安心做自己的事,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0.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文章前后贯通,浑然一体,有利于强调作者的观点,表明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