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2023届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3 生物的进化(较易)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2分)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B.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变异的方向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2分)某种新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3.(2分)(2022高二上·淮阴期中)属于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的是( )
A.脊椎动物前肢结构比较 B.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
C.地层中化石的分析 D.机体生理、生化比较
4.(2分)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的开花时间和分布区均有所重叠,它们能够通过人工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但在自然界中,它们的传粉者大小明显不同,黄花杓兰由丽蝇和熊蜂工蜂传粉,而西藏杓兰由体形较大的熊蜂蜂王传粉,由于传粉者不同,二者在自然界中不能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存在地理隔离
B.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传粉者大小不同,据此推测它们花的形态结构可能存在差异
C.自然状态下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能杂交,是二者与传粉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D.据上述信息可判断,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人工杂交的后代只能由熊蜂蜂王传粉
5.(2分)如图中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的骨骼虽然外形上差别很大,但它们骨骼的排列是相似的,这说明( )
A.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B.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C.它们属于同一类动物
D.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6.(2分)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协同进化 D.地理隔离
7.(2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地理隔离就不能形成新物种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其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8.(2分)(2022高三上·贵阳月考)科研人员对某种高粱研究发现,高粱在灌浆期后会散发香味,吸引大量麻雀迁飞至农田,但并不是所有高粱都受麻雀青睐,有些高粱只有极少子粒被麻雀啄食。不受麻雀青睐的高粱通过基因表达调控合成了大量单宁(涩味)和少量香味挥发物,进而减少被麻雀采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麻雀的摄食行为使高粱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受麻雀青睐和不受麻雀青睐的高粱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能产生大量单宁等物质的高粱品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高粱和麻雀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提高生物的基因多样性
9.(2分)(2022高二上·孝感月考)羊绒鼯鼠属隶属啮齿目松鼠科鼯鼠族,仅知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是体型最大(全长超过1米,体重达2.5千克)、分布海拔最高(可达4800米)的滑翔哺乳动物。2021年科研人员在喜马拉雅山和高黎贡山发现并命名两个羊绒鼯鼠新物种——西藏羊绒鼯鼠和雪山羊绒鼯鼠。它们的种群被河流分隔开,彼此间有显著的牙齿结构和毛色差异,食物大多是含有丹宁等有毒物质的针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羊绒鼯鼠的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羊绒鼯鼠和含有丹宁的有毒植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C.西藏羊绒鼯鼠和雪山羊绒鼯鼠之间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羊绒鼯鼠对含有丹宁的有毒植物的适应从实质上看是基因型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二、多选题(共3题;共12分)
10.(4分)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
B.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
D.当地蔗蟾蜍种群的增长不受任何因素制约
11.(4分)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基因频率会改变
12.(4分)野生四倍体草莓是由二倍体草莓在低温等条件下诱发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新类型,具有多倍体的一系列特点。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通常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B.用四倍体草莓进行单倍体育种获得的均为稳定遗传的四倍体
C.此类变异形成了与原草莓有生殖隔离的新物种
D.草莓叶肉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三、综合题(共5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56分)
13.(16分)(2022高二上·河南开学考)回答下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相关问题: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 期。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 ,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 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揭示了DNA分子的 结构,遗传信息蕴藏在DNA分子的 之中。基因通常是具有 的DNA片段。
(3)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 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
(4) 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14.(10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生物进化有内在联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A基因频率为 。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 (填“基因型”或“表现型”)。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
15.(12分)如图所示为人的手臂和某些动物器官的比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生物在分类学上都属于 动物,其中人、蝙蝠和海豚均属于 类。
(2)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 (填“相同”或“不同”),却有相似的 ,在胚胎阶段都是由相同的 发育而来的。
(3)以上事实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着 。
16.(8分)如图表示四种脊椎动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的比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表明,虽然各种脊椎动物前肢的 和 各不相同,但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比如其 相同,甚至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
(2)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A.原始祖先不同 B.变异方向不同
C.进化水平不同 D.生存环境不同
17.(10分)下表为几种生物在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上与人的差异比较,请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生物 氨基酸差别 生物 氨基酸差别
黑猩猩 0 金枪鱼 21
猕猴 1 鲨鱼 23
袋鼠 10 天蚕蛾 31
狗 11 小麦 35
马 12 脉胞菌 43
鸡 13 酵母菌 44
响尾蛇 14
(1)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 。
(2)从上表看,人和 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 。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为生物的 提供了证据。
(4)研究生物的进化时用到的最常见的方法是 。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14分)
18.(14分)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A不符合题意。
B、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符合题意。
C、 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不符合题意。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答案】C
【解析】【解答】 A、因为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因为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抗药性变异产生在用药之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例如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群体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只是占得比例少,使用抗生素之后,对细菌种群开始进行了选择,使种群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经过几次选择,细菌群体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越来越多。达尔文把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3.【答案】C
【解析】【解答】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4.【答案】D
【解析】【解答】A、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的开花时间和分布区均有所重叠,因此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
B、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相互适应,由于二者传粉者大小不同,据此推测它们花的形态结构可能存在差异,B正确;
C、自然状态下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能杂交,是二者与传粉者共同进化,导致生殖隔离产生的结果,C正确;
D、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人工杂交的后代具体表现成哪种性状是不确定的,如果后代与黄花杓兰相似,则可以由丽蝇和熊蜂工蜂传粉,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5.【答案】D
【解析】【解答】同源器言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脊椎动物的前肢,如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的;各部分骨块和动物身体的相对位置相同,它们的一致性说明这些动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故D正确,与题意相符,A、B、C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言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言;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6.【答案】C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地理隔离导致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协同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协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协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必然结果。
7.【答案】A
【解析】【解答】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比如低温诱导二倍体形成四倍体发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但并没有发生地理隔离,A错误;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新物种形成的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2.不共同进化是指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3.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8.【答案】B
【解析】【解答】A、在麻雀的选择下,高粱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受麻雀青睐和不受麻雀青睐的高粱是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能产生大量单宁等物质的高粱品种是自然选择,与环境(麻雀、其他生物及自然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高粱和麻雀之间的相互作用,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可提高生物的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意味着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9.【答案】C
【解析】【解答】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
B、相互有一定关系的物种之间存在协同进化,故羊绒鼯鼠和含有丹宁的有毒植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
C、西藏羊绒鼯鼠和雪山羊绒鼯鼠已经是两个不同物种,具有生殖隔离,已不能发生基因交流,C正确;
D、羊绒鼯鼠可捕食毒植物,这种适应实质上看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而不是基因型频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4)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0.【答案】B,D
【解析】【解答】A、协同进化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生,所以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A正确;
B、蔗蟾蜍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B错误;
C、自然选择使腿长的蔗蟾蜍生存能力强,所以长腿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
D、种群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天敌等因素的限制,D错误。
故答案为:BD。
【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11.【答案】A,C
【解析】【解答】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正确;
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
C、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进而产生进化,形成新物种,故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
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 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不同地区的生存条件可能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就成了不同的物种。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2.【答案】A,C
【解析】【解答】A、低温和秋水仙素处理均可抑制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进行染色体的平分,而染色体加倍,A正确;
B、稳定遗传是指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即纯合子,多倍体的配子经过染色体加倍后不一定是纯合子,如四倍体AAaa产生的配子为AA、Aa、aa,染色体加倍后AAaa为杂合子,B错误;
C、此四倍体和原二倍体存在生殖隔离,不再是同一个物种,C正确;
D、草莓叶肉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卡诺氏液)→解离(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漂洗(清水)→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制片。
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13.【答案】(1)减数分裂Ⅰ末;与性别相关联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双螺旋;4种碱基排列顺序(或碱基序列);遗传效应
(3)配子中染色体数目
(4)化石
【解析】【解答】(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末,即同源染色体分离,但着丝点不分裂;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如人类的色盲基因。
(2)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蕴藏在DNA分子的4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4)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分析】1、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2、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表明: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胞外。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证据: (1)化石: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的证据。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3)胚胎学证据:鱼与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有相似的鳃裂和尾;脊椎动物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细胞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是对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有力支持。 (5)分子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其差异大小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14.【答案】(1)50%
(2)定向的;表现型
(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解答】(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根据遗传平衡定理,A基因频率=AA%+1/2×Aa%=50%。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定向选择黑色类型,使得种群黑色类型的基因频率升高,导致桦尺蠖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黑色类型)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种群中控制有利变异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根本选择的是基因型。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所以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15.【答案】(1)脊椎;哺乳
(2)不同;结构模式;组织
(3)统一性
【解析】【解答】(1)图中的生物在分类学上都属于脊椎动物,其中人、蝙蝠和海豚均属于哺乳类。
(2)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不同,却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在胚胎阶段都是由相同的组织发育而来的。
(3)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和蝙蝠的翼手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以上事实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
【分析】(1)具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是动物世界中形态结构最高等、生理机能最完善的动物。
(2)动物器官的功能迥异,外形不同,但内部结构模式组成上是相似的,说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这是比较解剖学证据。而且这些器官属于同源器官。
同源器官是指器官的外形,功能不同,但来源相同,在解剖学结构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官。
(3)在研究生物体进化方面,比较解剖学证据通过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所在部位和内部结构模式组成相似的证据,得出大部分脊椎动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16.【答案】(1)外形;功能;骨骼组成
(2)D
【解析】【解答】(1)分析上图可知,虽然各种脊椎动物前肢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比如其骨骼组成相同,甚至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说明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2)图中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故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不同导致的,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从5幅图片可以看到,它们的功能迥异,外形不同,但内部结构模式组成上是相似的,说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这是比较解剖学证据。而且这些器官属于同源器官。
同源器官是指器官的外形,功能不同,但来源相同,在解剖学结构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官。
(2) 四种脊椎动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是长期进化的结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使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存在差异,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环境的不同来实现的。
17.【答案】(1)小
(2)酵母菌;细胞色素c中有差异的氨基酸较多
(3)进化
(4)比较法
【解析】【解答】(1)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
(2)分析表格可知,人和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中有差异的氨基酸较多,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
(3)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是组成细胞的分子,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4)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生物的进化时用到的最常见的方法是比较法。
【分析】(1)可以通过比较分子水平的差异来比较生物直接的亲缘关系;生物体的分子水平的差异越小,说明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体的分子水平 差异越大,说明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
(2)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
生物学中从4个方面来研究生物进化的依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水平证据、分子水平证据。
18.【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解析】【解答】(1)抗生素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在滤纸片周围就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越大就说明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
(2)因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所以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①据曲线图分析,AB段没有抗生素,细菌繁殖加快,B点加入抗生素,杀死细菌,细菌数量快速减少;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个体,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生素对细菌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选择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无抗药性的个体被杀死;
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是变异个体,只占少数,使用抗生素杀死了大部分无抗药性的个体,故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分析】(1)培养基的分类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不同,可分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
(2)细菌中存在许多中变异类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是本来就存在的,而且这种抗药性可以遗传,通过长期的选择,使得细菌 抗药性逐渐加强。
(3)自然选择过程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和连续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