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3 生物的进化(困难)(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3 生物的进化(困难)(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09 00: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2023届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3 生物的进化(困难)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2分)在自然条件下,关于某随机交配高等动物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若基因A、a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种群中的基因型最多有7种
D.持续选择条件下,A基因的频率可降为零
2.(2分)(2022高三上·张掖期中)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c表示生殖隔离,就是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d 表示新物种形成
3.(2分)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水生脊椎动物的胚胎学证据是(  )
A.胚胎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B.胚胎早期出现鳃裂
C.一些陆生脊椎动物又回到水中生活
D.早期形成的地层中存在大量水生脊椎动物的化石
4.(2分)(2022高二上·襄州月考)某蝴蝶幼虫的体色有青色和浅灰色两种,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个体表现为青色,aa的个体表现为浅灰色,Aa个体雄性表现为青色、雌性表现为浅灰色。一个足够大的该昆虫种群的雌性和雄性个体中雌雄之比为1:1,基因型 AA,Aa,aa个体数之比均为3∶2∶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中A与 a 基因频率的之比为 1∶2
B.随机交配一代,子一代纯合青色个体占5/9
C.该种群浅灰色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1/2
D.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A和a构成了种群基因库
5.(2分)某动物毛色受一对基因(B、b)控制,基因型BB为黑色,基因型bb为灰色,基因型为Bb雄性为黑色,雌性为灰色。现有该动物某个自然种群,性比率为1∶1,种群达到遗传平衡,B基因频率为3/4.该动物种群中灰毛雌性个体占(  )
A.1/16 B.6/16 C.6/32 D.7/32
6.(2分)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的细胞学证据的是(  )
A.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有质膜
B.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ATP
C.叶肉细胞内都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D.个别人有与兔子相似的唇裂,说明人与兔子有共同的祖先
7.(2分)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检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8.(2分)(2022·海南)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2/9
9.(2分)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一定会发生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C.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
10.(2分)(2022·潮州模拟)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的大熊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现有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且雄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基因和b基因的总和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40%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杂合雌性熊猫概率为48%
D.若某个体的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B基因突变为b基因,b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11.(2分)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C.甲、丙两个海岛的环境相同决定了羽毛颜色朝着相同的方向进化
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了B1基因
二、多选题(共3题;共12分)
12.(4分)(2022高一下·常州期末)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B.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C.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胚胎学的证据
D.从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13.(4分)(2022高二上·南宁开学考)以下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进化观点的是()
A.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B.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共用同一套密码子
C.所有细胞中的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一样的
D.人与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这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的祖先来解释
14.(4分)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三、综合题(共2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22分)
15.(12分)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此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子代,结果如下图所示(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用B、b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果蝇的翅形性状和眼形性状中的隐性性状是   ,子代(F)圆眼长翅雄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子代(F1)雌果蝇的性状表现与雄果蝇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2)在自由交配的果蝇种群中,存在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3种体色,分别为深色(DD)、中间色(Dd)、浅色(dd),由于各种原因,它们成年存活的概率分别为60%、60%、20%。若第一代种群中只有中间色个体,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第二代种群成年个体中d基因的频率为   ,第二代种群成年个体中中间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研究者在果蝇的野生型种群中发现了朱砂眼隐性突变体一朱砂眼a(h1h1)和朱砂眼b(h2h2),现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朱砂眼a和b是否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你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结论   。
16.(10分)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在不同的生活季节中,数量存在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形成一个瓶颈样的模式图(如下图所示, 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为什么    。
(2)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性个体大多被杀死了,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抗药性个体,这是由于   的选择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   的频率。而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敏感性个体反而被选择,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
四、实验探究题(共3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44分)
17.(14分)小香猪(2n=38)背部皮毛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_B_)、褐色(aaB_)、棕色(A_bb)和白色(aabb)。请完成以下问题:
(1)小香猪属于   倍体,黑色基因型有   种,精子中染色体组成是   。
(2)一只小香猪的精原细胞可产生多种精子的原因是    。
(3)现有纯合黑色、褐色、棕色三种颜色的雌、雄小香猪可供选择,请选择适合的性状设计杂交实验,判断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
基本思路:   ,
①若   ,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   ,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8.(12分)(2022高三上·邵阳开学考)《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有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醇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   。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   ;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可获得   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   (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   。
19.(18分)(2022高三下·金华模拟)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XY型)植物。其叶形由基因A-a控制,有无绒毛由基因B-b控制。现有一个A-a已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取其中所有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雌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3/12
3/12
雄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2/12 1/12 2/12 1/1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   。
(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
①含B的花粉不育;
②含B的卵细胞不育;
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且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   ;
④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   ;
……
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请利用F1植株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   ;若实验结果为   ,可确定实际情况为第③种可能性。
(3)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   。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   。
(4)若含B的花粉不育,请写出窄叶有绒毛雌株和宽叶无绒毛雄株杂交的遗传图解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A与a的基因频率的关系可以A>a,也可以是A<a,还可能是A=a,因此,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都为50%,A正确;
B、环境的选择和变异等都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B错误;
C、若基因A、a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雌性个体(XX)基因型有3种,分别为XAXA、XAXa、XaXa,雄性个体(XY)有4种,分别为XAYA、XAYa、XaYA、XaYa,一共有7种,C正确;
D、持续选择的条件下,控制不利于环境生存的性状的基因(若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会持续降低,直至几乎为0,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答案】B
【解析】【解答】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b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
C、当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种群之间就会出现c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就是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正确;
D、因为出现了c生殖隔离,所以d形成了新物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答案】B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胚胎学证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胚胎学证据
(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基因型AA∶Aa∶aa=3∶2∶1,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2×3+2×1)/[2×(3+2+1)]=2/3,a的基因频率为1/3,故A与 a 基因频率之比为 2∶1,A错误;
B、结合A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是1/3,随机交配一代,子一代纯合青色个体AA占2/3×2/3=4/9,B错误;
C、该种群浅灰色个体占比为雄性(aa)=1/12,雌性(Aa+aa)=2/12+1/12=3/12,该种群浅灰色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1/2,C正确;
D、种群的基因库是指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仅有A和a基因不能构该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配子法:根据个体的基因型以及基因型所占的比例,推导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最后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计算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
5.【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B基因频率为3/4,b基因频率为1-3/4=1/4。
根据分析可知,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3/4=9/16、2×3/4×1/4=3/8、1/4×1/4=1/16。因该种群性比率为1∶1,故该动物种群中灰毛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2×1/16+1/2×3/8=7/32,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占该群落种群基因库中,总等位基因的比率。 2、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 1/2杂合子频率。 3、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6.【答案】D
【解析】【解答】ABC、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有质膜,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ATP,叶肉细胞内都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ABC错误;
D、个别人有与兔子相似的唇裂,说明人与兔子有共同的祖先人的唇裂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生物进化的细胞学证据,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7.【答案】C
【解析】【解答】A.该实验模拟群体中个体随机交配产生子代的过程,A说法错误;
BC.容器放入10颗红色豆子(B)和40颗白色豆子(b),随机从甲或乙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是红色豆子(B)的概率为20%,是白色豆子(b)的概率是80%,将取出的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是Bb的概率是2×20%×80%=32%,B说法错误;显性病的概率是BB+Bb=20%×20%+2×80%×80%=36%,C说法正确;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B/b的基因频率,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频率的有关计算
①已知基因型的频率求基因频率:基因频率(A)= 该基因纯合子(AA)+1/2 杂合子(Aa)
②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DD=D2 dd=d2 Dd=2×D×d
8.【答案】D
【解析】【解答】 A和a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 ,可以推出A:a=2:3, 随机交配得到F1 代中AA:Aa:aa=4:12:9,其中,AA胚胎死亡,最终F1代中Aa:aa=4:3; 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 ,得到的F2中Aa:aa=4:5;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3/7;A错误;
B、F1 中A的基因频率=2/7, F2中A的基因频率=2/9;B错误,D正确;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5/9,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胚胎致死:某些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死亡。
(2)配子致死:指致死遗传因子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不论是胚胎致死还是配子致死,都会影响后代中基因型的比例。
9.【答案】D
【解析】【解答】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很小的话,不足以形成新物种,B错误;
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基因起到的选择性作用性程度不同,进而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有所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地理隔离是形成的量变阶段,生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的阶段。
(3)隔离的作用:隔离使不同种群中的个体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种群基因库会逐渐形成差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0.【答案】D
【解析】【解答】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雄性群体中XbY的基因型频率=b的基因频率=40%,该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40%÷2=20%,B错误;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Bb=2×60%×40%=48%,杂合雌性熊猫概率为1/2×48%=24%,C错误;
D、精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若某个体的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B基因突变为b基因,b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B基因频率=BB基因型频率+1/2xBb基因型频率,b基因频率=bb基因型频率+1/2xBb基因型频率。
11.【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三和海岛上的鸟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有生殖隔离,A错误,不符合题意;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B正确,与题意相符;
C、由图可知,甲、丙两个海岛中B、b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不同,由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故二者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5、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12.【答案】A,C,D
【解析】【解答】A、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B错误;
C、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胚胎学的证据,C正确;
D、对细胞色素c的一级结构,并进行比较,结果发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越近,其顺序同源性越大,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证据:
(1)化石: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的证据。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3)胚胎学证据:鱼与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有相似的鳃裂和尾;脊椎动物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细胞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是对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有力支持。
(5)分子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其差异大小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13.【答案】A,B,C,D
【解析】【解答】A、“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属于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A正确;
B、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共用同一套密码子,这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B正确;
C、所有细胞中的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一样的,这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C正确;
D、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这说明人与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即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D正确。
故答案为:ABCD。
【分析】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4.【答案】A,C,D
【解析】【解答】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不经历a过程。①②③④⑤⑥表示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它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品系1和品系2还是同一物种,要经过长期进化产生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物种1和物种2。
故答案为:ACD。
【分析】(1)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项目 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互相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 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期的现象
特点 自然条件下不同物种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自然条件下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物种 形成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
发生范围 不同物种 同种物种
联系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
15.【答案】(1)残翅、棒眼;2/3;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个体致死
(2)40%;60%
(3)实验思路:将两种类型的朱砂眼隐性突变体杂交,获得子一代,将F1代中雌雄个体杂交,获得F2。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2代全为朱砂眼,则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F2代中出现正常眼,则不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解析】【解答】(1)根据分析可知,果蝇的翅形性状和眼型形性状中的隐性性状分别是残翅和棒眼,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可判断子代中圆眼长翅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3BbXAY和1/3BBXAY,故其杂合子所占比例是2/3。根据亲代基因型可知F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而死亡。(2)第一代成年个体全为Aa,因此第二代种群刚孵化的个体中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在成年个体中基因型及比例变为AA:Aa:aa=(1×60%):(2×60%):(1×20%)=3:6:1,故成年个体d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及10%+30%=40%,Aa占60%。(3)将两种类型的朱砂眼隐性突变体杂交,获得子一代,将F1代中雌雄个体杂交,获得F2。若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2代的基因型有h1h1、h1h2、h2h2,全为朱砂眼,若不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2代中有含有显性正常眼基因的个体,会出现正常眼。
【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在减数分裂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从而进入同一配子中。伴性遗传虽然最后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但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就遵循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16.【答案】(1)是;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杀虫剂;抗药性基因;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取决于环境,在冬天,敏感性个体的适应性强于抗药性个体
【解析】
【解答】(1)有三个图示可知,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发生了改变,说明改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故填:是;改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了选择的作用,最终会使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实质上是增加了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异的是随机的,不定向性的,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必须是以生产环境为前提的。
故填:杀虫剂;抗药性基因; 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取决于环境,在冬天,敏感性个体的适应性强于抗药性个体 。
【分析】
(1)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个量变的过程,对于生物而言,可能仍属于一个物种。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17.【答案】(1)二;4;18+X或18+Y
(2)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3)选择褐色与棕色小香猪进行杂交,再让子一代黑色个体随机交配,观察并统计子二代性状及分离比;子二代黑色:褐色:棕色:白色≈9:3:3:1;子二代黑色:褐色:棕色≈2:1:1
【解析】【解答】(1)小香猪染色体组成2n=38,说明有两个染色体组,属于二倍体,黑色基因型是A_B_,即AABB、AaBB、AABb、AaBb,所以有4种,精子是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雄性个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n=38,即36+XY,所以精子染色体组成是18+X或18+Y。
(2)精子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引起基因重组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一只小香猪的精原细胞可产生多种精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3)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判断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基本思路:选择褐色aaBB与棕色AAbb小香猪进行杂交,再让子一代黑色个体AaBb随机交配,观察并统计子二代性状及分离比,
①如果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AaBb随机交配,则子二代黑色:褐色:棕色:白色≈9:3:3:1;
②如果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出现基因连锁现象,a和B、A和b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AaBb随机交配,产生雌配子为aB、Ab,雄配子为aB、Ab,则子二代黑色:褐色:棕色≈2:1:1。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基因完全连锁遗传现象(以 Aa 和 Bb 两对基因为例):
连锁类型 基因 A 和 B 在一条染色体上,基因 a 和 b 在另一条染色体上 基因 A 和 b 在一条染色体上,基因 a 和 B 在另一条染色体上
配子类型 AB : ab =1:1 Ab : aB =1:1
自交后代 基因型 1AABB、2AaBb、1aabb 1AAbb、2AaBb、1aaBB
表现型 性状分离比3:1 性状分离比1:2:1
18.【答案】(1)协同进化
(2)3/64;50
(3)常;bbZWB;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
【解析】【解答】(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F1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3/4,白茧个体占1/4,抗软化病个体占1/4,相乘后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4×1/4×1/4=3/64。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总产卵数为8×400=3200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1/4×1/4×1/4=1/64,即3200×1/64=50只。
(3)分析题意和图示方案可知,黑卵壳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Z染色体上或转移到W染色体上。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卵壳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图中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由题意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B,与白卵壳雄蚕bbZZ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B(黑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bbZZ(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③由题意分析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bbZBW,与白卵壳雄蚕bbZZ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白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bbZBZ(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bbZBZ)与白壳卵雌蚕(bbZW)杂交,子代为bbZBZ、bbZZ、bbZBW、bbZW,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3、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19.【答案】(1)符合;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1/2;1/3;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
(3)1/2;5/12
(4)
【解析】【解答】(1)结合分析可知,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
①含B的花粉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花粉,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②同理含B的卵细胞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则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则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2∶1,若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1/2,则会出现题中的结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④若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1/3,则在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题中的结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无论是第①种还是第③种可能性群体中的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为了确定上述推测,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则可确定是第③种可能,若为第①种可能,则后代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1和全为无绒毛。
(3)题中显示,A、a基因在群体中已经达到遗传平衡,因而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1/2。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叶形由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题中F1雄株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2∶1,说明亲本宽叶雌株有两种类型,基因型为XAXA、XAXa,为 求得这两种基因型的比例,设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x,则有x×1/2=1/3,即亲本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XAXa,且二者的比例为1∶2,则其与宽叶雄株XAY杂交,获得的F1中宽叶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3+2/3×1/2)∶(2/3×1/2)=2∶1则其与F1中宽叶雄株进行随机交配,根据比例可以算出,F1宽叶雌株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XA∶Xa=5∶1,因此,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5/6×1/2=5/12.。 
(4)若含B的花粉不育,则窄叶有绒毛雌株的基因型为BbXaXa,宽叶无绒毛雄株的基因型为bbXAY,二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