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4 阶段测试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4 阶段测试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09 00: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2023届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4 阶段测试二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2分)下列关于图示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5表示一个脱氧核苷酸 B.6中含有碱基G和C
C.7表示磷酸二酯键 D.1表示磷酸分子
2.(2分)(2022·深圳模拟)控制鹌鹑(2n=78)细胞膜上某受体合成的等位基因,有三种不同的碱基序列。其基因分别表示为E,F,R。统计某群体中6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只)分别为:EE:35、FF:15、RR:30、EF:20、FR:20、ER:3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该受体合成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E,F和R的形成体现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约为0.69
D.对E,F,R进行选择可导致该种群发生进化
3.(2分)现有某昆虫的两个种群,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76%,a基因频率为24%;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4%,a基因频率为36%。若这两个种群数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其子代中AA基因型个体比例是(  )
A.49% B.42% C.21% D.9%
4.(2分)TATA框是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的一段DNA序列,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其碱基序列为TATAATAAT,RNA聚合酶与TATA框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含TATA框的DNA局部片段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容易解旋
B.TATA框属于基因的一部分,其单体是核糖核苷酸
C.TATA框经RNA聚合酶催化转录形成的片段中含有起始密码
D.某基因的TATA框经诱变缺失后,并不影响转录的正常进行
5.(2分)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B.如果祖母患病,孙女一定患此病
C.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会患此病
D.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6.(2分)(2022高三上·河南开学考)非编码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一种非编码RNA(BACEl-AS) 水平高于正常人的。BACE1-AS能与BACE1基因的mRNA结合,使后者不易被降解,导 致细胞中相应蛋白质含量增加,最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ACE1-AS不能编码蛋白质,因此不会对性状造成影响
B.BACE1-AS与BACE1基因的mRNA碱基序列完全相同
C.BACE1-AS通过促进BACE1基因的转录增加相应蛋白质含量
D.细胞中的BACE1-AS是基因经过转录过程产生的
7.(2分)(2022高三上·丰城)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全为野生性状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各有一半野生性状
8.(2分)(2022高一下·响水期中)如图为某一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别有4、2、2、2对
B.②细胞上面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下面两条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C.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二、多选题(共5题;共20分)
9.(4分)(2022高一下·常州期末)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材料的优点有(  )
A.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B.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C.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D.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
10.(4分)(2022高一下·兴宁月考)猫的无尾、有尾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猫的无尾是显性性状
B.猫的无尾、有尾属于不完全显性遗传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11.(4分)(2022高一下·广州期中)下图为某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只存在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B.有丝分裂后期,基因dp、pr、sn、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减数分裂Ⅰ后期,基因w和基因pr彼此分离,分别进入细胞两极
D.减数分裂Ⅱ后期,基因dp、pr、sn、w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12.(4分)(2022高一下·广州期中)下列关于有性生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双亲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均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
B.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增加了生物的变异性
C.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中,而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过程中
D.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加大了生物的多样性,使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13.(4分)(2022高三上·保定月考)他莫昔芬(Tam)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科研人员检测了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的癌细胞系R和短期使用Tam的患者的癌细胞系C的死亡细胞比例、氧气消耗速率及葡萄糖摄取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已知癌细胞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也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乳腺癌细胞修复端粒DNA的能力比正常乳腺细胞的强
B.长期使用Tam会诱导乳腺癌细胞对Tam产生耐药性
C.相同条件下,癌细胞系C在线粒体中产生的ATP比癌细胞系R的多
D.相同条件下,癌细胞系R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乳酸比癌细胞系C的少
三、综合题(共3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44分)
14.(16分)大豆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分析表中大豆花色的3个遗传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组合 亲本性状表现 F1的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① 紫花×白花 405 411
② 紫花×白花 807 0
③ 紫花×紫花 1240 413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判断   花为显性性状,能判断出显性花色类型的组合是   (填组合序号)。
(2)写出各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组成(等位基因用B和b表示,且B对b为显性):
①   ;②   ;③   。
(3)表示测交实验的一组是   (填组合序号);表示性状分离的一组是   (填组合序号)。
(4)组合③中,子代的所有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率约为   。
15.(12分)(2022·广东模拟)CIB品系果蝇具有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X+)和一条含CIB区段的X染色体(XCIB),其中C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可抑制X染色体间交叉互换;l为雄性果蝇胚胎致死的隐性基因;B为显性棒眼基因。CIB品系可用于隐性突变和致死突变的检测。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
(1)CIB区段是X染色体倒位的结构,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
(2)自然界中不存在基因型为XCIBXCIB的棒眼雌果蝇,原因是   。下图两只果蝇杂交,则后代中棒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   。
(3)某只正常眼雄果蝇经X射线诱变处理,现对其是否发生了X染色体隐性突变(非C、l、B基因)进行鉴定。方法如下:将该诱变处理后的正常眼雄果蝇与ClB品系棒眼雌果蝇杂交,然后在F1中选取表现型为   的两只果蝇杂交,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杂交后代中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则说明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突变;
②若杂交后代中   ,则说明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突变;
③若杂交后代中   ,则说明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
16.(16分)(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4 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从活的S型茵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英膜多糖等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放入培养液中进行悬浮培养。实验结果证明,只有DNA组能够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
材料二: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以五边形纸片代表五碳糖,以圆形纸片代表磷酸基团,以长方形纸片代表含氮碱基,用订书针作为连接物。制作一个含10 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模型。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离体细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实验思路是   ,该实验主要应用了哪些技术    。
(2)材料二中,五边形代表的五碳糖是   (填“脱氧核糖”或“核糖”),长方形代表的碱基有   种。
(3)制作的DNA分子模型中,基本骨架是由   交替连接形成的,两条链上配对碱基之间的连接物代表   键,碱基对位于双链的   (填“外侧”或“内侧”)。
(4)若某同学制作的DNA分子模型的一条链中代表A的纸片3张、代表T的纸片4张,则该DNA分子模型中代表G的纸片有   张。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20分)
17.(10分)下图为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操作①叫去雄,操作②叫   。该实验中,   (填“高茎”或“矮茎”)个体作为母本。
(2)本实验杂交后代F1豌豆植株均为高茎,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填“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
(3)让F1进行自交,F2植株中会出现   现象,且比例为   。
18.(10分)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表示)。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问题:
(1)亲本黄色大鼠的基因型为   。
(2)F2中灰色大鼠的基因型为   ,其中纯合子占   。
(3)F1与黄色亲本杂交,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F2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随机交配,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5表示一个脱氧核苷酸,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6中含有碱基G和C,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7表示氢键,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1表示磷酸分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DNA通常是双链结构,两条长链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分子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一长链。一分子脱氧核苷酸包含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相邻核苷酸的磷酸分子脱去氢,五碳糖脱羟基就形成 了磷酸二酯键。
2.【答案】C
【解析】【解答】A、据题可知,鹌鹑(2n=78)为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A正确;
B、E、F、R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可以突变成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正确;
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30×2+20+30)/(35+15+30+20+20+30)×2≈0.37,C错误;
D、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对E、F、R进行选择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答案】A
【解析】【解答】由题意知,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24%+36%)÷2=30%,A=(76%+64%)÷2=7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随机交配,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A×A=70%×70%=49%,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种群足够大,种群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自然选择和迁入和迁出,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即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p+q)=1,即(p+q)=1=p+q+2pq。
4.【答案】A
【解析】【解答】A、AT之间氢键数量较少,含TATA框的DNA局部片段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容易解旋,A正确;
B、TATA框属于基因启动子的一部分,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TATA框位于真核基因的非编码区,经RNA聚合酶催化转录形成的片段中没有起始密码,起始密码位于对应基因的编码区转录形成的mRNA片段中,C错误;
D、TATA框是基因的非编码区的基因启动子的一部分,虽然不参与转录,但决定基因转录的开始,为RNA聚合酶的结合处之一,RNA聚合酶与TATA框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因此某基因的TATA框经诱变缺失后,会影响转录的正常进行,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A-T碱基对间存在两个氢键,G-C碱基对间存在三个氢键,故通常G-C碱基对比例高的DNA稳定性高。
2、转录:
(1)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
(2)条件: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需要ATP和RNA聚合酶。
(3)过程:
5.【答案】C
【解析】【解答】A、若父亲患病,则女儿肯定携带致病基因,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A错误;
B、若祖母为患者,则其儿子一定患病,但孙女不一定患此病,B错误;
C、若母亲患病,则其儿子一定患此病,C正确;
D、外祖父患病,则其女儿肯定携带有致病基因,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其外孙,因此其外孙不一定患此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6.【答案】D
【解析】【解答】A、BACE1-AS不能编码蛋白质,会导致细胞中相应蛋白质含量增加,最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性状,A错误;
B、BACE1-AS与BACEI基因的mRNA的部分碱基序列能互补配对,B错误;
C、BACE1-AS能与BACEI基因的mRNA结合,使后者不易被降解,导致细胞中相应蛋白质含量增加,C错误;
D、细胞的RNA是通过转录产生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7.【答案】C
【解析】【解答】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YA和XX,子代中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故A正确;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Y和XaXa,子代中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故B正确;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亲本中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根据题中信息“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则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若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若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故C错误;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中雌雄植株都有一半是野生性状,一半是突变性状,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如果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此性状只遗传给雄性;如果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为显性,雄株的该基因一定遗传给后代中的雌性;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雄性即为杂合子。
8.【答案】D
【解析】【解答】A、①有丝分裂后期含4对同源染色体,②③含2对同源染色体,④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是指大小、性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故②细胞左边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右边两条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中无细胞壁,含中心体,为动物细胞的分裂,无细胞板形成,C错误;
D、图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雌性哺乳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次分裂是不连续的,第一次分裂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性别分化时期,而第二次分裂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因此一般不用雌性哺乳动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4、观察减数分裂过程选取的材料一般有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等;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制作过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个环节。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材料的选择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其原因为:①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数;②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巢内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的染色体数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
9.【答案】A,B,C
【解析】【解答】A、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这是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材料的优点,A正确;
B、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这是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材料的优点,B正确;
C、豌豆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这是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材料的优点,C正确;
D、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这是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材料的优点,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还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可靠又容易分析。
10.【答案】A,C,D
【解析】【解答】A、无尾猫自交,后代中有有尾猫和无尾猫,说明有尾相对于无尾是隐性性状,因此猫的无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A正确;
B、猫的无尾、有尾属于完全显性遗传,B错误;
C、由于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即后代中有尾:无尾=2:1,说明无尾猫都是杂合子,C正确;
D、无尾猫都是杂合子,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有尾猫=1:1,因此无尾猫约占12,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显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2、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杂合子的基因组成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至少可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11.【答案】B,D
【解析】【解答】A、若发生到易位等,等位基因也可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基因dp、pr、sn、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
C、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X和2号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可能自由组合进入细胞的一极,因此基因w和基因pr不一定分离,C错误;
D、X和2号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基因dp、pr、sn、w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12.【答案】A,B,D
【解析】【解答】A、有性生殖是通过双亲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实现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A正确;
B、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及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都属于基因重组,导致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配子,增加了变异性,B正确;
C、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基因分离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故也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C错误;
D、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导致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后代,使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3.【答案】A,B,C
【解析】【解答】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因此乳腺癌细胞修复端粒DNA的能力比正常乳腺细胞的强,A正确;
B、实验结果显示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的死亡率下降,说明了乳腺癌患者癌细胞对Tam产生了耐药性,B正确;
C、由图中实验结果可知,细胞系C的氧气消耗速率大于细胞系R,而细胞系C的葡萄糖摄取速率小于细胞系R。已知无氧呼吸产能效率低于有氧呼吸,细胞系R发生了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的变化,因此相同条件下,癌细胞系C在线粒体中产生的ATP比癌细胞系R的多,C正确;
D、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细胞系R发生了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的变化,相同条件下,癌细胞系R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乳酸比癌细胞系C的多,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图1中与对照组相比,无论细胞系C还是细胞系R使用Tam后,死亡细胞比例都上升,且随着Tam浓度升高,二者死亡细胞比例都有增大表现,但是细胞系C与细胞系R相比,死亡细胞比例更大,说明患者长期使用Tam后具有了耐药性,癌细胞对Tam的敏感性降低。图2是测定细胞系C和R的氧气消耗速率及葡萄糖摄取速率,由图可知,细胞系C氧气消耗速率明显大于细胞系R,但是细胞系R的葡萄糖摄取速率相对值大于细胞系C,说明细胞系R的有氧呼吸减弱,而无氧呼吸能力增强,消耗葡萄糖增多。
2、癌细胞的特点: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
14.【答案】(1)紫;②③
(2)Bb×bb;BB×bb;Bb×Bb
(3)①;③
(4)50%
【解析】【解答】(1)由③组亲本为紫花×紫花,而子代出现白花,或②组亲本为紫花×白花,而子代仅有紫花可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2)①组子代分离比为1∶1,说明为测交,双亲为Bb×bb;②组子代仅有紫花,说明为显隐性纯合子杂交,双亲为BB×bb;③组子代分离比为3∶1,说明双亲均为杂合子,即Bb×Bb。
(3)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①组子代分离比为1∶1,表明为测交;性状分离是指植物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的现象,③组双亲均为紫花,子代出现了白花,此现象为性状分离。
(4)组合③Bb×Bb→F1:1/4BB、1/2Bb、1/4bb,子代的所有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率约为50%。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大豆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型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3∶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15.【答案】(1)染色体结构变异
(2)含有l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XClB的雄配子;1/3
(3)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新性状雄果蝇=2:1:1;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2:1
【解析】【解答】(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重复、倒位、易位、缺失,CIB品系果蝇的染色体出现倒位区,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2)由题干信息“1为雄性果蝇胚胎致死的隐性基因”可知不可能产生XClB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XClBXClB的雌性个体;由示意图可知:P:X+XClB×X+Y→F1:雌性X+XClB、X+X+、雄性X+Y、XClBY(死亡),因此后代中棒眼雌果蝇(X+XClB)所占的比例为1/3。
(3)据题干可知P:X+XClB×X?Y→F1中雌性的基因型为:X?XClB、X?X+,雄性的基因型为:X+Y、XClBY(死亡),根据①的结论可推出:在F1中选取的基因型为X?X+和X+Y,所以应在F1中选取表现型为正常眼雌蝇和正常眼雄果蝇的两只果蝇杂交,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X+:X+X+:X?Y:X+Y=1:1:1:1,此题可采用反推法:根据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可知:若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突变,则杂交后代中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新性状雄果蝇=2:1:1;若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则杂交后代中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2:1。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有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16.【答案】(1)把DNA和蛋白质等分开研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
(2)脱氧核糖;4
(3)脱氧核糖;磷酸氢;内侧
(4)3
【解析】【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离体细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实验思路是把DNA和蛋白质等分开研究;该实验注意应用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
故填: 把DNA和蛋白质等分开研究 ;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 。
(2) 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以五边形纸片代表五碳糖, 五边形代表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长方形代表碱基有4种;
故填: 脱氧核糖 ; 4 。
(3) 制作的DNA分子模型中,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的,两条链上配对碱基之间的连接物代表磷酸键,碱基对位于双链的内侧;
故填: 脱氧核糖 ; 磷酸氢 ; 内侧 。
(4) 若某同学制作的DNA分子模型的一条链中代表A的纸片3张、代表T的纸片4张,说明该DNA双链中A+T=14,G+C=6,则G=3,故该DNA分子模型中代表G的纸片有3张;
故填:3。
【分析】(1)DNA 的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③内侧:碱基对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排列,碱基依靠氢键连接成对:A=T;G≡C,碱基平面间
平行。
(2)有关 DNA 碱基的计算:
在双链 DNA 分子中
①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例:A+G=A+C=T+G=T+C=1/2 全部碱基。
③两条互补单链中的(A+G)/(T+C)的比值互为倒数。
④互补配对的碱基在两条单链中所占的比例与整个 DNA 分子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17.【答案】(1)人工授粉;高茎
(2)显性性状
(3)性状分离;3:1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操作①叫去雄,操作②叫人工授粉。该实验中,矮茎个体提供花粉,作为父本,高茎个体接受花粉,作为母本。
(2)本实验杂交后代F1豌豆植株均为高茎,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让F1进行自交,F2植株中出性状分离现象,且比例为3:1。
【分析】1、孟德尔杂交实验传粉过程: 先去除未成熟的高茎(或矮茎)豌豆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将采集到的矮茎(或高茎)豌豆花的花粉涂到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显性性状:F1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8.【答案】(1)AAbb或aaBB
(2)A—B—;1/9
(3)灰色:黄色=1:1
(4)1/9体占1/16,则其基因型为aabb。
【解析】【解答】(1)由题可知,F1的灰色大鼠雌雄交配,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的灰色大鼠基因型全为AaBb,亲本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都为纯合子。由分析可知,黄色大鼠基因型为A_bb或aaB—,故亲本黄色大鼠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2)由分析可知,F2的灰色大鼠基因型为A_B_,包括AABB、AABb、AaBB、AaBb,其中AABB占1/9、AABb占2/9、AaBB占2/9、AaBb占4/9,故灰色大鼠中纯合子占1/9。
(3)F1的基因型为AaBb,黄色亲本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二者所得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或AaBB∶AaBb∶aaBB∶aaBb=1:1:1:1,即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黄色=1∶1。
(4)若F2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随机交配产生米色大鼠,则黄色大鼠基因型为Aabb或aaBb,黑色大鼠基因型为aaBb或Aabb,后代出现米色大鼠aabb的概率为2/3×2/3×1/2×1/2=1/9。
【分析】拆分法解决表现型问题:
(1)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对各基因单独杂交所产生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
(2)子代某一表现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表现型概率的乘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